APP下载

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12-06李晓静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多元回归分析在校大学生

李晓静

摘要:基层就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话题。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基层就业是重要的就业选择。本文梳理文献得出,目前国内关于基层就业的研究集中于基层就业政策与高校畢业生基层就业群体。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在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关于大学生基层就业影响因素的假设,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假设。最后从政府政策的完备落实、高校的教育引领以及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等方面提出意见。

关键词:基层就业意愿;在校大学生;多元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更是稳定就业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群体达到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就业选择中,基层就业是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关系着其切身利益,更关乎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稳定。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化实施,政府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问题,出台一系列政策。虽然国家政策的支持使得大学生投身基层这一现象得到改善,但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基层就业项目人员流失现象。与基层就业人员高流失率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就业的低选择率,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偏低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在基层扎根。本文将实证分析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1 文献综述

回顾已有文献,发现目前学者对于基层就业的关注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中央及地方基层就业政策为主体的研究,通过梳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的演变历程,确立衡量政策实施效果指标,评估基层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多维分析政策存在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优化对策。张勇[1]从历史视角纵向梳理了基层就业政策,强调结合实际推动政策有效落实。

二是以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群体为主,根据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原理,分析影响基层就业人员意愿的相关因素,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到影响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提出长效激励机制。学者张廷君[2]研究表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受家庭的“推力”影响,家庭资源稀缺的毕业生更倾向选择基层就业。

现有的基层就业研究更多关注已经在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聚焦参与基层就业项目的大学生、定向农学生与医学生等,对于在校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较少,对于其基层就业意愿关注度不够。因此,本文以在校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影响其基层就业意愿的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判断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提出激励意见,力求为基层吸引人才。

2 研究假设

20世纪90年代,布迪厄等人创立了社会资本理论,即社会资本是一种在社会结构中可获得的或流动性的资源。辛斐斐[3]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关系等指标,会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 家庭人均年收入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社会认知理论,认知主体、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共同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其中,社会环境是影响组织与公众的关系网络,具体包括政策因素、文化环境、社会规范等。基层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认知均属于社会环境,完善的政策会对大学生就业意愿产生促进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H2 基层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目前我国面临城市劳动力需求过剩,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与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有密切关系,在良好就业形势的驱动下,大学生普遍愿意去发达地区就业,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H3 对就业形势的认知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此外,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通过实践经历获得的成败经验与知识经验会有效提高行为人自我效能感,对行为实现具有正向导向作用。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4 基层实践经历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表现为蕴藏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的总和。党员身份是在校大学生拥有的一项重要人力资本,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5 政治面貌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的影响。

大学生受教育层次越高,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程度越高,也决定了毕业生在就业回报要求上的差别。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大学生积累的人力资本越高,其在发达地区就业的意向越强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6 学历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3 数据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星向目标群体集中投放240份网络问卷,回收到的有效问卷为230份,回收有效率约为96%。本次调查共设置6个自变量,包括学历、政治面貌、家庭人均年收入、基层就业政策、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以及在基层实践的经历。问卷设定1个研究变量,即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总体样本量分布均匀,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详见表1)。

3.2 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首先,通过模型拟合信息可以得知(见表2),显著性P值小于0.05,意味着纳入本次回归方程中至少有一个变量是有效的,回归方程的建立是有意义的。

在平行线检验a中,P值为0.549,大于0.05,满足平行线检验等差的前提条件,意味着回归结果稳定,估算值准确可靠(见表3)。

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假设H1、H2、H3、H4、H5、H6得到验证,结果如表4所示。

(1)家庭人均年收入与基层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基层进行就业的意愿的影响

分析发现,家庭人均年收入的估算值为负值,其P值小于0.05,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假设H1成立。家庭人均年收入越低,大学生所把握的社会资本的情况和就业机会越少,越容易选择基层就业,因此,政府要发挥政策拉力作用,吸引人才扎根基层。

我国已出台多项基层就业政策,且部分大学生了解各项基层就业项目与政策。但目前基层就业政策实施不到位,国家政策红利与相应服务不配套,保障性措施和激励性措施不完善,这使得基层就业政策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因此需要厘清政策体系,进一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分析发现,基层就业政策的估算值为正值,P值小于0.05,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假设H2成立。

(2)就业形势认知和基层实践经历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愿的影响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持续扩增,毕业生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量的供需矛盾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题。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中发现,一二线城市大学生劳动力需求过剩,而广大农村地区则供给不足,这与大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认知有一定关系。在分析中发现,就业形势认知的估算值为负值,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说明就业形势认知对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假设H3成立。因此,在对即将进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高校应增强大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同感与荣誉感,形成基层就业的示范带动效应。

基层实践经历对于在校大学生深入了解基层,提高基层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校大学生可参与的基层实践机会较少,基层实践通道不畅通。分析发现,基层实践经历的估算值为正值,显著性为0.022,小于0.05,说明基层实践经历对在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假设H4得到验证。因此,高校要加大基层实践活动开展力度,吸引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基层就业能力。

(3)政治面貌和学历对大学生选择到基层进行就业的意愿的影响

分析可知,政治面貌的显著性值为0.028,小于0.05,说明政治面貌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中共党员的基层就业意愿高于非中共党员,假设H5得到验证。不难理解,一方面,中共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好,另一方面,在基层就业项目方面,学生党员可以享受政策倾斜,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学生党员的基层就业意愿会更强烈。

分析可知,学历的估算值为负值,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2和0.001,说明学历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假设H6得到验证。学历层次越高,其拥有越高的人力资本,择业期望值越高,选择前往基层就业的比例越小。

4 对策建议

4.1 政府:实施就业倾斜政策,构建长效激励机制

一要实施基层就业激励保障政策。完善以薪酬激励制度为主,多种激励方式并行的基层就业激励政策,降低家庭中的人均年收入对其选择前往基层进行就业的意愿的负向影响,解除大学生后顾之忧。二要增强基层就业政策吸引力,制定鼓励政策,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注重持久性激励,通过政策倾斜,使大学生扎根基层。

4.2 高校:开展基层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一要通過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规避就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开展基层就业创业讲座,邀请专家进行基层就业政策解读,大力宣传参加基层就业的校友事迹,扭转大学生对于基层就业的偏见。二要丰富基层实践活动,增加基层实践机会。开设基层就业创业课程,举办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突破自己。

4.3 个人:转变基层就业观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首先,大学生要加强理论学习,严于律己,提高自身修养,永葆思想上的先进性。用理论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积极响应党的政策号召,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基层扎根,奉献青春。其次,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完善对基层就业的正确认知,端正基层就业观念,改变对基层就业的认知偏差,树立以基层就业为荣的思想观念,在基层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勇.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演变分析[J].管理工程师,2019,24(3):60-67.

[2]张廷君.“95后”大学生能否成为基层建设的生力军?——基于就业意愿与发展意愿的双重考察[J].高教探索,2019(10):120-128.

[3]辛斐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研究:回顾与展望[J].重庆高教研究,2019,7(1):102-111.

猜你喜欢

多元回归分析在校大学生
电子商务的发展分析研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财务管理技能提升研究
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心理预防机制的构建
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状况实证研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
在校大学生创业热的冷思考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多模态教学原则
断层影响煤矿掘进的多元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