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全球产业链的历史机遇与企业对策
2020-12-06李锦
李锦
摘要:企业产业链将决定全球竞争力,全球经济摩擦加剧的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转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面对这种复杂情况做出的重大决策。国有企业要正确认识形势,不能过于乐观,也不能过于悲观,要努力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机遇,着力畅通国内国际循环,扩宽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空间,围绕 “保产业链供应链”精准发力,找准中国国企“保产业链供应链”思路,全力夺取国企“保产业链供应链”胜利。
关键词:全球经济冲突;国有企业;保产业链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工作时提出,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1]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抓住重构全球产业链的历史机遇,维护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畅通双循环的保障。国有企业要正确认识形势,保持定力,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机遇,围绕 “保产业链供应链 ”精准发力,夺取国企“保产业链供应链”胜利。
1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严峻形势
1.1 产业链、供应链概念综述
从概念本源来看,产业链指的是各产业之间依据一定的经济技术逻辑及特有的时空布局关系而连接起来形成的链式形态;供应链指的是企业围绕业务开展、产品制造或服务提供而将供给方、需求方或上游、下游连接起来形成的链式形态。
1.2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及差距概况
客观来讲,部分发达国家居于产业链的中高端。其中的领先国家在高新产业、研发密集型知识产权的投资都在10%以上,有些领域甚至达到了17%、18%。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产业链中资源加工型产业比重最高,高新技术产业或者是日用消费品产业其次。中国产业结构目前还没有进入以精细制造业为主的阶段,而是以基础原材料,传统制造业分量为重的产业结构,这是目前中国的产业链所处位置的现状。
贸易摩擦加剧之前,发达国家的研发优势和中国的制造优势两相结合,本来是产业链上双方企业最好的双赢关系,如今却成为产业链重构中的“切肤之痛”,所谓“制造业独立” “切断”,本质上是产业链的“脱离”。2020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就是面对这种复杂情况做出的重大决策。
1.3 新冠疫情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
企业产业链将决定全球竞争力。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不仅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之举,更是着眼长远,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总体而言,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会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供给链按下暂停键后,率先冲击全球供应链某些环节;第二阶段,随着疫情的蔓延,海外供应链梗阻与需求回落反过来进一步冲击中国产业链;第三阶段,全球供应链面临中断风险;第四阶段,发达国家产业链回归与中国供应链的重构。
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清醒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主要是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要积极开拓思路,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走出一条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经济增长的新路子。
2 保持定力,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机遇
2.1 全球产业链发展现状
最近20年,随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全球产业链已经形成了水平分工结构。[2]但是这种水平分工结构也导致了产业链环节过多,运输距离过长,物流成本高、运输时间长等发展缺陷,增加了全球产业链断裂的风险。且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疫情暴发等全球性突发危机,就会打破产业链平衡,给全球制造业带来灾难性的冲击。
目前,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之争实际已经开始。悲观论认为,西方产业正在回归,中国产业链将受到严重冲击。乐观论则认为,中国防控疫情和快速复工复产的成效,会引导世界产业链的中心向中国转移。我认为过于悲观或者过于乐观都是要不得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保持定力,以稳定谋发展,以创新寻找出路,以开放拓展市场,努力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机遇。
当前全球水平分工的产业链布局和供应链结构是全球生产要素以市场化方式自由流动的最优化配置,在疫情发生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疫情发生以后虽然会打破这种稳定性,但跨国公司在全球重新配置生产要素时会更注重效率、效益和成本,疫情所带来的产业链调整也必然是要符合市场规律的。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手段。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洗牌,是要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向垂直整合的方向,更多元化的、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
产业链重构最合理的方向应是让这种产业分工能够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某些地域聚集成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产业链集群是在一定地域内,既做到了全球化水平分工,又实现了垂直整合的生产关系,是提高全球产业链抗风险能力的理想产物。产业链集群的结构性重构,就是要让全球最优秀的企业聚集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某些区域,产品收益仍然是由各参与国的企业分享,所以从本质上来讲,它也具有国际化水平分工的特性。
2.2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和不足
(1)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既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工业基础设施,又具有配套齐全、综合成本较低的优势,也具备了支撑全球产业链变革的基础。中国制造的优势已经被全球产业界所承认。
(2)中国本土具有超大的市场规模。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来,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其产品的70%以上都是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剩余的30%则是外资企业生产出来出口的。这就意味着,如果撤离中国,对这些外资企业来说,就等于丢弃了他们70%的市场份额,这也是确保全球产业链留在中国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集群上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以TMT产业链为例,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在复工中展现出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在疫情暴发后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中国就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生产能力几乎满血复活,不论是红黄绿码技术应用,还是体温、口罩、食堂隔断等公共卫生管理,以及员工的配合度,都远胜于其他潜在搬迁目的地,比如东南亚等地目前正经历更坎坷的生产停摆、供应脱臼的状态。
还有一点在跨国企业的调研中非常明显,就是疫情促使下一阶段产业更重视云服务、物联网、远程服务等数字基建。中国恰巧正在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加速,中国未来的基础设施正在得到加强,而非削弱。所以这一次全球产业重构一定不是简单的搬迁,而是根据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全球各地所形成的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生产要素进行结构性的重新配置,并基于此创新出产业链集群垂直整合的产业结构。
(4)我们也应理性地看到我国产业基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例如,对基础科学研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基础科学研究短板问题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还很缺乏;底层基础架构、底层基础技术和基础工艺能力还存在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涵盖试验验证、计量检测、信息服务等在内的基础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变革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等。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产业链优势有底气,有信心。此外,我们还要审时度势,重新思考全球产业链布局的方向,突出中国在制度上的优势,进一步夯实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的基础设施,积极布局基于新技术的产业生态,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3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思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于2020年5月14日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研究部署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3.1 做好顶层设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就要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0年,我们需要基于疫情对产业链的影响程度和产业自身特性,对我国供应链进行分类管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时代使命,也是2020年的首要和基本任务。国有企业要准确把握世界产业链竞争的脉搏,深刻把握经济运行规律,服务国家战略,全力担当作为,积极践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做好基础能力顶层设计,并贯穿于战略规划之中,落实到经营实践之中,高站位布局,高水平引领,高质量发展,高效率运营,高品质服务,在提升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中彰显“主力军”和“顶梁柱”作用。
3.2 畅通产业链,让产业链循环起来
产业链循环是起点,决定其他。首先,要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打通堵点、连接断点,加强要素保障,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达产。其次,要加快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恢复到正常水平,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我们必将迎来供应链修复和调整的战略机会和窗口。
3.3 健全产业链,补齐链条短板
韧性是供应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基本要求,而增强韧性的关键在于不断夯实基础能力。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基础能力建设,并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强力推进基础能力建设。我国工业具备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再加上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潛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巨大消费市场。首先,越是在当下的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下,我们越要健全产业链,抓住关键问题,补齐短板,凸显劳动力成本、供应链成本、营商环境等优势,完善产业链配套设施,吸引更多全球优秀企业加入我们的产业链集群。其次,我们要从战略上把握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多元化、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再造基础产业链。再次,还要在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最后,面对疫情下的全球产业链重构,我们应该倒逼自己尽全力将产业链中的一部分举足轻重的零部件环节实现本土化,运用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和工业突破,以产顶进。
3.4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
高端制造业历来是各国必争之地,中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实现至少在某些领域的超越,其途径唯有不断的研发和技术进步,建立品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总体科技实力还不高、有些关键环节还受制于人。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首先,要努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其次,要发挥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融合,企业生产方式、产业合作机制、市场运行环境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最后,我们要抓住数字化机遇,坚持创新驱动,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巩固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3.5 完善生态链,建设产业链集群
拥有产业链集群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杀手锏。国有企业的生态链中有数千万家中小企业、若干的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只有发挥创造力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才能更好驱动整个生态链焕发生机。今天,产业链供应链已不再是上下游环节的简单衔接,而是向着更加多元复杂的生态系统转变。首先,要重视国有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平台企业的带动作用,用共赢的理念为产业链供应链“赋能”。其次,要提高供应链核心企业以及供应链平台的数字化水平。最后,要形成国有大企业为龙头的生态链,增加我国产业供应链弹性。
3.6 调整产业链,加快新型基建
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对供应链变革影响巨大。要发挥数字技术的重要作用,就要抓住“新基建”机遇,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首先,要加快5G建设进度,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推动实现信息、技术、产能等精准配置与高效对接,从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其次,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国有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船小好调头,国有企业犹如一艘航空母舰,不仅规模庞大,人员众多,业务链也比较长,体系比较完整,在产业链中举足轻重。尽管经过几轮主辅分离、业务清晰化改革,但总体规模仍很大,产业层次较多,业务领域还比较宽。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是要通过渐进式的措施,实现产业升维和核心价值再造。
3.7 构建双循环链,实现国内国外新布局
我国所具有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首先,要想启动国内经济循环,就要鼓励出口型企业转向内销。我们要针对长周期订单低迷的状态制定策略,加快启动国内经济循环,鼓励出口型企业把自己的产品根据国内市场的需要进行改造,扩大内销份额。由于疫情的影响,对于这部分出口转内销的企业,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给予特殊政策:出口转内销,视同出口,不收增值税,或同样享受出口退税的政策。其次,对国外市场,要重视网络空间的市场价值,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的作用。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帮助他们加入跨境电商平台,增加中国的贸易进出口量。
3.8 重构消费链,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
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构消费链,扩大进口贸易总额,努力实现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201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4.6万亿美元,其中约2.5万亿是出口,2.1万亿是进口。我国的进口贸易是世界最大的,出口贸易也是世界最大的。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会带动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同时也会带动制造业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所应该看重的。
3.9 加强全球产业链合作,强力推进全球化
自给自足的产业链并不是一种完善的产业链形式,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链都不是孤立的,现代产业的发展都是多国协作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国形成一个产业链才是最合理的。我们应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合作与治理,支持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保障全球供应链节点安全,提高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风险的能力。对于全球化,我们始终是强力推进的,这个原则以后也不会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22.
[2]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 何帆,肖莹莹,郝正非,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