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司他丁在胰腺癌围术期中的应用研究
2020-12-06尹旭婷
尹旭婷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洛阳471003)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的特点[1]。有调查显示,胰腺癌的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占第七位,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十位,该病的5 年生存预后较差,且其发病率呈升高及年轻化的趋势[2],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对于早期胰腺癌患者,临床推荐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可根治性切除病灶,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手术切除为创伤性的治疗方法,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胰瘘、疼痛、术后感染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若能在围术期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配合治疗或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乌司他丁是一种具有抗炎、改善组织内血液灌注及保护患者神经作用的蛋白酶抑制剂[4],已被广泛应用于胰腺炎、全身感染性疾病等的治疗。然而关于乌司他丁在胰腺癌患者术后应用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性纳入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6 例胰腺癌患者为对象研究。纳入标准:(1)经病理活检确诊为胰腺癌,且为首次确诊;(2)均接受手术治疗,年龄低于70 岁;(3)具备手术适应证;(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对乌司他丁过敏或存在禁忌证者;(2)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者;(3)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4)近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者;(5)严重全身性感染者;(6)伴有其他部位原发性恶性肿瘤者;(7)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及儿童;(8)病理证实存在远处转移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 例。研究组男23 例,女10 例;平均年龄(55.72±8.74)岁;发病部位:胰头21 例,胰体7例,胰尾5 例;TNM 分期:Ⅰ期18 例,Ⅱ期12 例,Ⅲa期3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56.10±8.81)岁;发病部位:胰头19 例,胰体6 例,胰尾8 例;TNM 分期:Ⅰ期15 例,Ⅱ期13 例,Ⅲa期5 例。两组姓名、年龄、发病部位、TNM 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治疗。术前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纠正酸碱平衡等;术后给予抗感染、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术前5 d 及术后5 d 给予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2 次/d。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国药准字H19990134)治疗。于术前5 d 及术后5 d 乌司他丁30 万U 加入生理盐水100 ml 中,静脉滴注,2 次/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临床综合指标,术后7 d 炎症介质及免疫功能水平。(1)观察并记录胰瘘发生率、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液淀粉酶水平。(2)采集患者术后7 d 空腹外周静脉血,离心分离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试剂盒均购自上海泽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肿瘤坏死因子-α(试剂盒购自上海恒远生化试剂有限公司)。(3)采用BD Accuri C6 流式细胞仪(上海锐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检测外周血中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术中指标、血清炎症介质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胰瘘发生率、引流量及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n 胰瘘发生[例(%)] 引流量(ml) 引流液淀粉酶(U/L)研究组对照组χ2/t P 33 33 2(6.06)9(27.27)5.345 0.021 170.21±54.82 340.54±74.63 10.567<0.001 1 237.53±310.37 1 748.09±422.70 5.593<0.001
2.2 两组患者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研究组血清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 及肿瘤坏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症介质水平比较(ng/L,±s)
表2 两组患者炎症介质水平比较(ng/L,±s)
组别 n 白介素-2 白介素-6 白介素-8 肿瘤坏死因子-α研究组对照组33 33 t P 2.96±0.77 3.57±1.34 2.267 0.027 125.39±19.73 170.82±22.37 8.749<0.001 88.74±10.34 108.66±11.37 7.446<0.001 42.73±13.09 58.72±15.38 4.548<0.001
2.3 两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CD3+、CD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比较(%,±s)
组别 n CD3+ CD4+ CD8+研究组对照组33 33 t P 74.71±7.53 69.84±6.90 2.739 0.008 43.27±8.35 36.58±8.89 3.151 0.003 19.63±7.55 18.01±5.48 0.998 0.322
3 讨论
胰腺癌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快,且预后较差,目前手术切除为可根治胰腺癌的唯一手段[5]。然而由于胰腺自身的因素,如胰腺质软且其具有分泌功能,所以胰腺手术可发生胰液渗漏,易引起胰瘘等并发症。胰瘘会导致患者恢复缓慢,病情反复,严重时甚至需再次手术治疗,对手术治疗的预后造成限制[6]。相关报道指出,手术治疗为有创治疗,可导致体内炎症介质的大量分泌,引起炎症反应,损伤患者机体,增加患者术中不适感,并可进一步诱发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及溶酶体酶的释放,造成组织损伤[7]。因此对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应给予相应药物辅助治疗。
相关报道指出,乌司他丁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功效,可降低肿瘤细胞侵袭能力[8]。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研究组患者胰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液淀粉酶含量低于对照组,表明应用乌司他丁可改善患者预后,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预防二次复发。有王相等[9]学者将乌司他丁应用于消化道肿瘤,发现乌司他丁对患者体内白介素6 及白介素-18 等炎症介质的水平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研究组患者血清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 及肿瘤坏死因子-α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乌司他丁可有效降低术后炎症介质水平,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手术创伤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癌症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T 淋巴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发挥免疫监视及免疫杀伤作用[10]。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研究组患者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明显升高,表明乌司他丁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激活T 淋巴细胞存在联系。
综上所述,乌司他丁可抑制胰腺癌患者炎症介质的释放,提高体内T 淋巴细胞水平,降低胰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