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2020-12-06荆铭中北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古典音乐传统音乐

荆铭 (中北大学)

一、快节奏下的“慢”古典

(一)背景及现状

音乐厅里奏响华丽庄严的交响乐、城堡中传出清澈灵动的钢琴曲、精致布景下演出的诙谐歌舞剧……古典音乐作为高雅艺术的代表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独特的精神魅力。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知识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越来越凸显,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音乐艺术领域,近年来,国内大部分观众的审美偏向于流行音乐,“广场舞”、“抖音”、“说唱音乐”、“电子音乐”逐渐变为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主流媒体中充斥的也大都是流行音乐,甚至由人工在电脑上制作出的“虚拟歌手”成为了很多年轻人崇拜的“新”偶像。

(二)现状原因及笔者思考

古典音乐的受众群相较于流行音乐的受众群较为单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从欣赏角度来看,在大部分人心中,古典音乐本身带有较强的严肃性和高雅性,需要具备大量相关的专业知识才可以欣赏,但学习或从事相关专业的人相较其他文理专业较少,这样“高冷”的形象使得一些观众可能止步在音乐厅前,打消了观看的念头。第二,从演出环境来说,目前古典音乐会主要还是在大剧院、音乐厅等场所上演,欣赏过程中也需要维持安静的氛围,仿佛台上台下隔着不能逾越的距离,缺少互动性,疏远了音乐家与观众的距离。此外,国内适合古典音乐演出的大剧院、音乐厅数量也不及欧洲等地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许多爱好者宁可呆在家中听音响,也不愿走到音乐厅或大剧院。第三,除了原有的中年人群支撑起的受众基础外,孩子正慢慢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消费者。但国内目前的情况是,在学习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一味的要求孩子考级、比赛、和同龄人之间比较,从而使学习古典音乐变成一种功利性的负担,导致孩子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古典音乐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首先,从传播和推广方式来看:第一,我们可以利用高速发展的网络和移动互联,借助数字音乐平台和音频分享平台,创建一些欣赏和学习古典音乐的APP,例如开发商Touchpress Limited旗下的“The Orchestra”。使用者在这个APP中不仅可以聆听乐团演奏,多个摄像机录制的模式还允许我们毫不费力地切换角度,观看完全交互式的回放视频。通过详细的图文、音频等,使用者还可以看到、听到各种乐器详尽的文字和语音解说,在学习和培养兴趣阶段,这无疑是一种独特又吸引人的体验方式。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其他平台,例如“喜马拉雅FM”、“跟谁学”等APP,制作一些导赏系列,由浅及深,使古典音乐爱好者们可以直接与专家们进行沟通交流,足不出户,获取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从而拉近我们与古典音乐的距离。此外,以上的方式同样可以应用在古典音乐的教育领域当中,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线上网络课程变成了我们学习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许多知名的专业学者及教师通过线上与学生及音乐爱好者进行互动教学,打破空间界限,使得一些身处二、三线城市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更多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欣赏与学习的双重价值。第二,我们可以借助线上直播和数字转播技术,扩大古典音乐的受众面积,打破来自空间上的限制,使得不能到达音乐会现场的观众同样能得到沉浸其中的机会。

其次,我们可以将古典音乐与IP的概念相结合,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推出更多的青年艺术家IP,在粉丝效应的带动下,拓展古典音乐的潜在受众。例如:著名钢琴家郎朗就在自己的微博下面,定期更新教学短视频或演奏短视频,并且积极地与大众互动,以他幽默轻松的风格吸引了许多琴童及音乐爱好者。

除了通过上述提到的几种线上传播方式以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丰富线下的演出形式来提高古典音乐的影响力。像举行古典音乐节、古典音乐培训、以及将古典音乐与酒店文化结合,或探索音乐小镇、音乐主题公园等方式,都可以利用当下流行的消费理念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使古典音乐走出传统的音乐厅、大剧院,形成一个城市的品牌,在商业模式的背景下促进古典音乐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同步提高。

二、倾听来自传统的声音

(一)背景及现状

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代表传统的音乐文化在普遍大众中缺乏热度,一方面是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更多的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普遍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听不到传统音乐的声音,这样也导致了传统音乐传承人的老化;另一方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破坏了许多传统音乐长久以来生存的环境,阻碍了其继续向前发展,因此,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作为音乐工作者来说,让大众倾听传统音乐是我们的重任。

(二)现状原因及思考

针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层面来看,首先,我们从本身的艺术形式来讨论,传承人老化、缺乏年轻继承人是传统音乐面临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可以大力推广“研习班”等教育、传播形式,例如:2017年苗乡侗寨民歌民俗研修班在贵州圆满落幕。参加研修班的音乐教师们在研习时间里,欣赏了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的精彩表演;参观小黄村侗族大歌博物馆,了解“饭养身,歌养心”的侗族文化;还深入到苗族侗寨之中,向侗族大歌传承人、当地原住民讨教苗、侗族音乐的精髓。笔者了解到,在这里,即使是年纪小小的孩子们,唱起民族歌曲也是信手拈来。这种从小就耳濡目染的教育,便是苗族、侗族音乐得以长久传承的原因。这使参加研习活动的老师们在感悟当地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了解到如何保护、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加强如侗族大歌这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课堂中的弘扬与传播,从而也在无形中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埋下了传承人的种子。

其次,从通过加强传播对传统音乐进行保护的层面来讨论,我们可以借助移动互联和数字媒体等快捷方便、全球化的特性,建立“传统音乐线上博物馆”APP,其中包含全球各地的传统音乐文化:九千年前的“贾湖骨笛”360度展示、吴侬软语的南方戏曲欣赏、古今琵琶的对比展示……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和学习,发表自己的疑问和观点,点播自己喜爱的传统音乐频道,充满传统气息的界面制作令使用者仿佛真的置身在博物馆中。同时,也可以在线上了解身边有关传统音乐演出的信息及订购相关演出票,这样既强调保护了传统的乐器文物、也推广了传统音乐文化。

在保护传统音乐的同时我们也要为传统音乐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首先,仍从传统音乐的艺术本身来看,我们可以运用当下热门的“跨界”一词对传统音乐进行传播。第一,传统音乐可以与不同的音乐风格结合,例如:由十三月文化打造的世界音乐厂牌“新乐府”,就是一个重新挖掘现代音乐并包装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使其更加符合现代音乐审美的跨界音乐活动。活动中大量新颖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一批有想法的年轻音乐人,说明包括90后在内的新生代对传统的戏曲艺术并不抵触,反而兴趣浓厚,并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意的灵感和生活的乐趣。笔者认为,这样的活动和演出形式是新颖的,但在尝试跨界的同时,我们也要多进行探索和磨合,避免简单随意的拼凑和只图创新不顾保护的盲目组合,要把握传统音乐的本质与原汁原味。第二,从传统音乐与不同艺术形式的结合来看,例如像谭盾等青年作曲家,创作了如《鬼戏》、《地图》等,将传统音乐与交响乐、高科技等进行了巧妙融合,在带给观众视觉、听觉上的震撼感受外,也促进了我国青年音乐家艺术创作力的繁荣发展。

其次,从传统音乐的推广以促进其发展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借助最常见的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传播。笔者认为,国内一些有关传统音乐的电视节目大都是以原作品原样呈现为主,我们可以借鉴诸多类似于“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亦或是“国风美少年”等由当下流量或实力明星参与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经验,制作类似电视、网络节目,或是简洁明快的短视频。人们在满足“追星”心理的同时,利用碎片时间,就可以无形中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例如,“经典咏流传”就是以明星、或普通人为代表的经典传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混合传统音乐的元素,重新演唱经典诗词,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歌曲演唱完毕,由传唱人、其他嘉宾讲述歌曲创作背景,时代意义。后通过鉴赏团成员对传唱歌曲的专业点评,将经典和流行有机结合在一起,挖掘诗词背后的故事,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除此之外,对于传统音乐的教育也应更加重视,第一,我们可以利用现今孩子们感兴趣的新科技、新技术,如VR实景体验,通过简单的仪器设备,亲身体验在具体情境中演奏传统乐器,或是安静的观赏传统音乐或器乐的一代代变化,让孩子们在娱乐中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第二,对于目前许多学校容易忽视音乐课、传统文化课代替音乐课等状况,国家也应出台相应政策,这样,在国家的扶持和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才可以在孩子们中间建立民族自豪感,达到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和尊重。

结 语

总而言之,不论是西方古典音乐,还是中国传统音乐,不论发展速度快与慢,有保护才有发展,西方古典音乐及中国传统音乐以其自身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学习和关注。不管是利用哪种方式传播,笔者认为,都应该以艺术本身为起点和回归点,既要保持纯粹,也要灵活运用和融合一些有利于贴近大众的方式方法,找到二者和市场中间的契合点,给它们提供更多可以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机会,让更多的人领略西方古典音乐及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猜你喜欢

古典音乐传统音乐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乐随心动与古典同行
集大成的交响乐《英雄》:兼谈怎样听古典音乐
音乐
听点古典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