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歌剧艺术创作的多元化探究
——以歌剧《檀香刑》为例

2020-12-06韩慧兰馨韩国三育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8期
关键词:檀香歌剧舞台

韩慧兰馨 (韩国三育大学)

中国当代歌剧的创作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儿童歌舞剧,之后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改革开放后,歌剧创作随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改变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升也产生新的感悟,诸多作品获得广范围的好评。21世纪创作上演的中国原创歌剧,使中国的歌剧创作又上升了一个台阶。新时期的中国歌剧无论是在形式方面还是影响力方面都实现了很大提升。歌剧《檀香刑》改编于2001年莫言发表的同名长篇小说,以此为蓝本、按照歌剧的表演体例提炼形成,为山东艺术学院所领衔创作表演,一经上演赢得国内外广泛好评。

一、中国当代歌剧的艺术创作特征概述

中国当代歌剧从创作风格方面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按欧洲传统创作模式的歌剧,以郭文景的《骆驼祥子》为例,这类作品的写作手法与欧洲传统歌剧相符,但审美特点又具有中国化特征,在中国歌剧作品中所占比重较大。二是中西融合具有民族化特征的歌剧,本文所讲述的歌剧《檀香刑》即属于此类,中西融合体现在歌剧写作方面借鉴西方技巧,民族化特征体现在或是方言的融入、或是民族唱法的运用等。三是带有“先锋性质”中国歌剧,具有多样化的演出形式与创作手法,例如以现代诗歌为蓝本创作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

(一)音乐创作方面

中国当代歌剧在音乐创作方面,融合欧洲传统歌剧创作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以及现代音乐技法,在歌剧的乐队与演唱方面,通常运用西洋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鲜用其他唱法。遗憾之处在于中国当代歌剧表演戏剧性较为缺乏,这是缺少低音的原因,中国当代歌剧创作在乐队选择与运用方面,主要是融合民族管弦乐队与西洋乐器或者是融合西洋管弦乐队与西洋乐器。但这不影响中国当代歌剧艺术创作的多元化体现,依然能够完美融合呈现西方的音乐技法和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特性。

(二)歌剧受众方面

歌剧受众既有大众群体又有音乐爱好者,对中国当代歌剧而言,歌剧的具体演出场所不同,受众群体则不同。大众群体往往青睐于以常规方式创作的歌剧和题材与民族歌剧相贴近的歌剧,因为这类歌剧通俗易懂,同时也能起到丰富精神生活、陶冶身心的作用。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音乐爱好者或专业的音乐群体青睐于室内歌剧或是在音乐厅或剧场演出的清唱剧等,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当代歌剧创作的艺术水平。

(三)客观现实方面

中国歌剧的创作发展并不是一直处于发展进步阶段,从客观现实而言,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歌剧一直处于低谷状态,之后发展态势有所改善,并逐步实现大步发展。除此之外,西方歌剧历史较为久远,有些经典歌剧深入人心,使得中国当代歌剧尚未站稳于国际舞台,在认可度方面有待提升。歌剧《檀香刑》则是改变这一现状的一大体现。

二、《檀香刑》的双重性质及关联分析

《檀香刑》的双重性质及关联主要从长篇小说与民族歌剧和艺术融合的完美呈现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长篇小说与民族歌剧

长篇小说《檀香刑》。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发表其文学著作《檀香刑》,这是一篇涉猎许多艺术领域、蕴涵深厚人文底蕴、具有独到见解的长篇小说,且包含丰富饱满的内容信息与强烈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迂回婉转的故事情节结构紧扣人心,阴谋中带有哀愁,悲痛中有诙谐,血腥风雨中有大义凛然,既有家国情怀的展现,又有儿女情场的流露……这是一部充满人性且具有厚实文学基础的文学著作,为作曲家提供极大的创作空间。

民族歌剧《檀香刑》。将文学作品改编为歌剧,这是当代文学家莫言首部被改编的文学作品,同时也获得了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歌剧《檀香刑》的主要改编者是李云涛——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其与莫言商讨共同改变,同年成为文化部重点扶持的剧本之一。歌剧共万余字,将复杂的故事情节以歌剧形式淋漓尽致展现而出,作家莫言深为感慨,“一曲高歌动九霄,檀香郁勃气缭绕,兴吧今朝山河好,谁知当年泪如潮”,这是莫言对《檀香刑》改编成功的肯定。首演是在山东省大剧院歌剧厅,之后在各地巡演。作为当代中国民族歌剧的创新探索,歌剧《檀香刑》因其大胆创新的艺术手法自上演以来因其获得了诸多学界专家以及观众的高度认可,成为中国当代歌剧的创新之作与艺术精品。

(二)艺术融合的完美呈现

小说与歌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中外实现二者转变的成功案例不乏少数,但是《檀香刑》的改编独具特色,其赢得广泛认可的成功原因在于:合理挖掘小说中以戏曲茂调为例的特色民族艺术特征;创新性结合音乐与剧情,音乐等元素是歌剧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但是能将剧情与音乐恰当处理存在难度;鲜明大胆的突出民族特色,歌剧中充分表现原著中的茂腔戏曲,突出体现中国化故事,通过人物性格特征与情绪转变以及故事情节起伏和矛盾冲突来升华主旨,与此同时地域性特色也展现的淋漓尽致;大胆想象以及抽象的表现手法等,不断提升歌剧的高度与深度,成为艺术融合的完美呈现。

三、歌剧《檀香刑》艺术创作的多元化体现探讨

歌剧《檀香刑》艺术创作的多元化体现主要从素材选取、表现手法、人物塑造和舞台设计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素材选取——结合歌剧特点,适合舞台呈现

歌剧《檀香刑》的改编启发于原创歌剧《赵氏孤儿》,李云涛在观看歌剧《赵氏孤儿》之后产生创作歌剧的强烈愿望,之后才有歌剧《檀香刑》的产生,同时这也是他的处女作。由于小说与歌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二者之间进行改编转换具有一定难度。小说《檀香刑》的内容发生地是山东高密东北乡,以20世纪初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溪仓皇而逃、山东被袁世凯镇压而兴起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德国人在山东维修建造胶济铁路为主要历史背景,描述了在高密东北乡发生的震撼人心的故事、骇人听闻的严酷刑罚和兵荒马乱的运动。李云涛仔细研读原著并与莫言进行商讨,在对其进行改编时把握故事的主要矛盾冲突以及情绪的转换,结合歌剧特征以及舞台艺术特点撷取最合适的素材,将小说的精华部分提炼而出,在人物塑造方面,整体精炼复杂人物关系,主要人物简化到7人,运用限制叙事的手法巧妙地将原著中不适合表现在舞台上的血腥、酷刑场面避开。

(二)表现手法——融合中西手法,精炼重点表现

歌剧本身即为舶来品,具体体裁取自于欧洲,歌剧《檀香刑》在改编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对中西手法进行融合,主要体现中国艺术与戏剧结构的相融合、人物塑造的相融合、戏剧元素的相融合、舞台灯光设计与效果的相融合四大方面。在戏剧结构方面,糅合歌剧的分曲结构与戏中戏叙事结构,在稳定剧目同时在注重情感音乐的表达,给予歌剧体裁以更广阔的情感表达自由;在人物塑造方面,文学作品中对不同的人物莫言赋予不同的说话方式,歌剧将此方面通过台词歌词以及音乐来完成,实现中西音乐的融合。人物眉娘风流泼辣而又豪放真实的性格即是通过序幕中的咏叹调而体现的。在戏剧元素方面,音乐与中国传统戏曲与民族音乐手法的穿插融合,在写作方面音乐遵循歌剧手法,在形式体现方面则采取咏叹调、重唱等形式,山东琴书的融入增强了歌剧的表现效果,在舞台灯光设计与效果层面,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使舞台弥漫魔幻色彩,虽是民族歌剧但突破传统的写实主义,呈现出中国气质、体现出地域特色、彰显出当代审美。

(三)人物塑造——兼具抽象具象,塑造丰富精巧

歌剧《檀香刑》在人物塑造方面设计丰富精巧,并且既有抽象人物又有具象人物。《檀香刑》原著的人物关系复杂,歌剧对其进行精简,虽然人物数量删减很多但是故事的矛盾冲突、内容主旨依然深入人心。歌剧以“施刑”为线索,以孙眉娘为核心人物,讲述具体故事情节,既有个人恩怨亦有民族情仇,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民间英雄形象孙丙,介绍其领导的反殖民斗争与所遭受严酷刑罚,在描摹民族气节的同时将丑陋愚昧的人性一应而出。这是具体人物的精巧塑造,除此之外抽象人物“琴书艺人”是歌剧《檀香刑》中极具创造力的设计,其游离于画里画外。

(四)舞台设计——打破传统设计,充满文化内涵

山东高密的地方戏曲以及茂腔是原著中频繁出现的元素,李云涛打破传统设计将其作为贯穿歌剧音乐始终的主要元素,在音乐方面突出作品的地域性,为升华主题做铺垫,酣畅淋漓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故事情节,与此同时对一些段落进行色彩调剂,如在叫花子们救出叫花子们时,以幽默风趣、活泼轻松的四重唱展现喜剧色彩。除此之外舞台设计的文化内涵体现在以拼接理念聚拢散碎的信息,如在歌剧的序幕部分,远处是熙攘的民间街景,近处则是空荡的秋千;还有化繁为简、以现代舞台科技元素传达传统舞台的写意,形成奇幻虚实色彩;具有哲理的仪式性内容是舞台设计蕴含文化内涵的另一体现,以“刑”为例,其寓意为强制手段,舞台所展现的肃然、威慑力以及庄重都具有强烈突出的仪式感。

结 语

歌剧作品的创作虽以深度和高度为前提,但是应把握贴近大众的原则,在创作中融入生活感悟、民族化的音乐语言是实现歌剧创作贴近大众的有效途径。在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音乐设计,能够推动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歌剧《檀香刑》一经上演便得到广泛好评、取得成功,是中国当代歌剧创作的成功探索,为中国当代歌剧艺术史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歌剧是动态的艺术,也是“戏剧的音乐化”,其以情节的发展为线索、以戏剧的框架为基础、以人物为戏剧音乐核心表现,最终将三者在舞台上呈现。歌剧《檀香刑》将山东琴书艺人、具有地域性的音乐语言创新性的结合在一起,立体化的呈现在舞台上,运用多元化艺术手法将民族化精神展现的丝丝入扣,令人为之动容,其促使人们对中国歌剧创作的本质与内涵进行思考,吸引更多的人对中国歌剧进行关注。

猜你喜欢

檀香歌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把檀香放在书上
缥缈檀香拂面青
檀香之爱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檀香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