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学富才 赜探隐索
——简评《梁佩兰集校注》
2020-12-06陈永正
陈永正
大约是五六年前,董就雄先生至广州,枉顾敝庐,言次甚欢。董先生谈及他正在详注梁佩兰集。我问:“是全集吗?” 董先生说:“是。”我冲口而出:“那太难了,我绝不敢去做的。”三十多年前,吕永光先生校点《六莹堂集》时,我曾审读一过。当时曾起过笺校的念头,但终于知难而退了。梁佩兰诗作多达二千余首,文四十余篇,其诗文蕴蓄五经百家之学,韬锋敛彩,精深华妙,更兼以交游甚广,笺已不易,何况详注?近日收到董先生寄来的包裹,发缄惊喜,想不到已经成书,而且由国内最高层次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快读数日,虽未毕诵,然钦佩之情,已油然而生。非积学富才,赜探隐索,讵能为此!
目前学界有关梁佩兰之研究,非常不足,其最主要原因乃欠缺成熟而质量高之梁氏作品注本。吕永光校点补辑之《六莹堂集》(1992年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至今已二十八年,是目前唯一的整理本。惟此书只对梁集作校点、补辑佚诗佚文、简列年谱的工作,并未有注释和全面系年。而梁氏诗文受到学界关注或学术专著、论文中引用到者不过数十篇,占其总作品数量只有百分之三至四。如今《梁佩兰集校注》为每篇作品作详注,系年作品达九百多篇,是梁集总量之一半。可以说,至《梁佩兰集校注》出版,学术界才能更深入、广泛地开展对梁佩兰之全面研究,亦甚利于岭南三大家之整体研究。
我首先注意到本书的《前言》。可以说,这是一篇全面研究梁氏诗歌的论文,也是一篇很好的“导读”。文虽不长,但已把有关梁氏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概括无遗。如文中指出,梁佩兰在明清易代前后,有“卑论王霸”的思想。他为屈大均写下五古《寄怀屈翁山客雁门》二首,表达反对其王霸思想之见。他对南明诸王之恢复并不看好;总其因,乃其恢复是不守礼、不守法之争王争霸。他进而立志拥护清廷,积极追求功名;到晚年,处于归隐之无奈与甘心的挣扎之中。循着这种心路历程阅读他个人怀抱及政治立场类的诗文,即有一一印证之效。在艺木技巧上,文中指出,梁佩兰从新题乐府之平仄、用韵上求创新,弥补新题乐府音乐性上之未足,制造出回环往复、急速转韵、或齐言或参差之节奏美,使音乐性增强。文中称之为“音律性创新”,这些内容都是值得关注的。建议本书读者先细读前言,以对梁诗有整体的了解。
一个好的诗歌注本,应具八个方面的内容:(1)训诂字词;(2)揭示用事;(3)考订史实;(4)疏解诗意;(5)探求诗法;(6)评论赏析;(7)补漏辨正;(8)校勘文字。本书完全符合这些条件。注诗要溯源数典,须有大学识者。真正的注家,要有开阔的胸襟,具备理解诗歌的能力,多闻善学,独立思考,公心卓识。备此才、学、识、德四端,始可言诗,始可注诗。既便于本科至硕士程度之青年读者,亦便于专业学者,实是本书一大特色。
程千帆先生云:“从事文学批评工作,完全没有创作经验是不行的。研究诗最好能够写点诗。”董先生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诗人,诗人依仗心灵去读诗解诗,故能“形成妙达神旨的境界”。这体现在本书对诗歌的注释及串讲上。注释部分精审完备,对每篇作品先考察创作年份及背景,然后以每两句诗为单位注释句中艰深字词和典故意义。每两句难解句子并加入串讲部分,且简要指出此两句与全诗上下文之关系。此实乃以全篇布局为注释视野之精严操作,使每联能通其解,全诗亦能得其旨,比惯见之诗文注释更见完备。串讲,是件极难的工作。近年出版的一些诗词笺注、赏析本,注释大多还可以,但一到串解,则露出破绽了。究其缘由,主要是注家不谙辞章之学,又未能精思熟虑之故。本书先从文字上作训诂,再从文意上作串解,更便于读者接受。这是本书远胜于许多注本之处。
长诗,尤不易理解。本书往往能为长诗分段并道明段意。如七古《送樊昆来太史主试还朝》一诗注十四按语云:按,由诗开首至此联写樊氏乘官船来广东的情景,及其在广东游历的情形。(第三册页1030)又,注二五按语云:由嗟予洗沐归八年句至此联为佩兰自叹及述说与樊氏在岭南的交往。(第三册页1031)及注三六按语:由“忽闻告别中皇皇”至诗末写赋别情景及想象樊氏回朝情况,以及抒发自己不再耿耿于富贵或贫贱之情。(第三册页1034)另外,七古《赠谢可南》之注一六(第三册页1051)、注二一(第三册页1052)、注四〇(第三册页1055)及注五〇(第三册页1057)亦对该诗作分段及段意串讲;此诗八十二句,达六百多字,一般专业学者不易解读。今注者将之分层解析,实有豁然开朗之效,对梁诗之传诵,裨益甚大。本书对诗作之序言亦作详细注释,甚属难得;如对《送史万夫归维扬,仍用前韵》之骈文序(第三册页1010-1011),注释甚详,利于读者了解创作背景;正文中亦对此诗作分段并归纳段意。
本书对诗中言外意的阐发,尤为精到。言外意,即所谓深层意,就是诗歌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包括诗人的本意以及其普遍意义。言外之意,是诗歌的内在精神,要把握言外之意,则需要直溯诗人的灵魂深处。本书之注解有诗句串讲、字词解释部分,诗作及诗句之言外意,多在全首末句最后部分或诗句注解末道出。其中往往能注出梁氏追念明朝之心迹(从诗例如第一册页179《送董苍水归云间》注六及页183注二三,还有第二册页381《凤阳》一首注五及注六等可见),及仕官清廷之心路历程(从诗例如第四册页1403《西台讯梅》注三可见);于其仕与隐辨析甚明。故本书虽云校注,实亦一创新性研究专著。
本书对乐府诗之注释,能寻绎乐府题之来历及演变,甚至不同朝代对此乐府题作法上的不同处理(包括句数、句式、用韵)等俱有分析交代(诗例可参看第一册页127《采珠歌》注一、页147《采茶歌》注一);甚至往往能指出梁佩兰之作是循着哪一个朝代的创作脉络而为,甚为便于研究者(诗例可参看第二册页574之渔父词注一)。
本书校勘及考证工夫扎实。如第一册页31《校勘记》1中校正了吕永光本句读之误。又,第六册页2123《校勘记》1考证出《荀彧论》非梁佩兰所作,而是彭钎(一作焊)所作。(董按,最近发现,屈大均《广东文选》卷十《论》中彭焊名下收有《荀彧论》一文,见陈广恩点校《广东文选》上册页486,正好证实《梁佩兰集校注》之考证准确。)
本书《附录》部分亦甚可观,录有前此学界较少看到的若干文献。例如清人汪观《梁药亭诗序》(第六册,页2141),由作者辑自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五大家诗·梁药亭诗》卷首。虽然汪观之《五十家诗》今在国内亦可见,但前此未尝见论著及论文有提及过此文,今附于此书之后,甚便于学者。又,本书录有司徒国健所辑彭士望《耻躬堂文钞》之《六莹堂诗序》一文(第六册页2139)。此文甚有价值,其中有对梁佩兰诗风之描述,更有若干对梁氏为人及生活态度之负面评价,可能是基于此原因,佩兰没有将之收入自己之诗集中。此文虽非董先生所辑,但司徒氏辑出后只刊在其博士论文《广东文士与清初政治——梁佩兰交游及著述研究》之中。知有此序者极少,引用过者更少。今董先生附之于《梁佩兰集校注》之后,遂得以真正展露人前;加以司徒氏原有句读及释文多有错漏,董先生将之一一校正,确实甚有功于学界。
此外,本书通过注解、分析、评论,示人以规矩、方法,增进读者的识力,有助于诗歌的创作,相信喜欢写诗的朋友,读了本书之后,会有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