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确立岭南文化研究的主体话语
2020-12-06陈剑晖
陈剑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在这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厚重和更持久的力量,因它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结晶,也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人类共同价值”。当前应如何传承传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关注的重点,也是岭南文化研究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岭南文化,虽产生于南隅却自成一格,且各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辉煌,但长期以来,它在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地位却颇为尴尬和无奈。在唐诗中,岭南是贬谪之所,蛮荒之地,瘴疠之乡;而在一些学者的“他者”建构中,岭南的主体话语更是长期缺席,从而造成千百年来岭南形象被遮蔽,被误解。
其实,岭南不仅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有深厚的人文传统,岭南更是联结中西文化的纽带,是引领时代风潮、开启民智的现代“启蒙”发源地。从文学传统来说,自汉唐以降,便有谢灵运、韩愈、苏轼、秦观、李纲、杨万里、刘克庄等一批中原文人被朝廷贬谪到岭南,他们带来了中原的薪火,使岭南的人文风气得以绵延不绝。张九龄、陈白沙、湛若水等岭南本土杰出文士则是中原文化的传灯者和岭南文化的守护者。尤其是六祖慧能,更是岭南文化精神和智慧的象征。再从现代启蒙、开启民智的角度看,岭南更是体现出“独领风骚,敢为天下先”的优质文化品格。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郑观应的“商业救国论”,容闳的“教育救国论”,到梁启超的新民学说,这一系列引领整个中国近现代的“风潮”,都无可辩驳地表明以广东为中心的岭南地区,不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列。
20世纪80年代以后,粤地学人在岭南文化研究方面作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广东人民出版社更是先后推出了“岭南文库”“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等几百种书,对岭南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看,岭南的主体文化话语尚未确立:一是这些岭南文献大多属于资料整理,且基本沿袭旧说,考证较为粗略;二是格局不够开阔,缺乏现代视野,未能在旧有材料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阐释;三是缺乏应有的文化自信,主体话语不够响亮。有鉴于此,笔者以为,在当下倡扬文化自信的现实语境下,岭南文化研究应立足岭南经验,突出主体话语,强调发现与建构,唯此才可能有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