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兆泉的雕塑艺术评述

2020-12-06

岭南文史 2020年3期
关键词:西关风情雕塑

陈 许

一、从西关走出的雕塑名家

万兆泉是著名的岭南民俗风情雕塑家。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一名教师,外公曾在西关开一家颇有名气的书馆,母亲婚前做过一段时间教师,婚后即在家相夫教子。在广州老式西关大屋土生土长的万兆泉,自幼受父母熏陶,练就了一手好字,且特别喜欢画公仔,这为他以后逐渐踏上雕塑之路奠定了基础。

万兆泉从事雕塑创作的启蒙老师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师刘保东。1963-1965年,他参加由广州美术学院刘保东、迟柯、郭绍纲、丁纪宁、邝声等老师任教的工人业余美术学习班;后来他跟着刘保东举办了多次雕塑展览,并得到过潘鹤等雕塑名家的指导,由此逐步走上雕塑创作的道路。开始时他为了生计,常帮朋友做一些石膏玩具模型挣点小钱帮补家用。开启艺术创作后,为寻找更多的题材,他常到广州周边一些小煤窑和从化、增城的农村去,长时间和工人、村民吃住在一起,体验生活,丰富创作感悟。1966年,万兆泉在广州电镀厂工作期间,根据宣传活动的需要,厂里安排他设计制作一件宽7米、高6米的大“影壁”(在古建筑中起遮挡作用)。影壁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2米高的工人和农民形象高浮雕装饰灰塑,正中是油画毛泽东主席等的肖像以及灰塑向日葵(这是当时全市解放后第一件传统灰塑成品)。之后又在工厂大门口横梁顶上用灰塑创作直径2米的全市最大的毛泽东主席头像浮雕,两侧是灰塑三面红旗;完成了10多米的宣传廊设计建造,还创作了一批中小型毛泽东主席浮雕像送到兄弟单位摆放。一时间,几百人的广州电镀厂在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工作成为其他单位的学习榜样。1967年,万兆泉在广州市第三工人文化宫与雕塑启蒙老师刘保东一起完成了一组灰沙草根加水泥的2米半高、10米宽的大型露天泥塑《工农兵学商》;在文化公园参加集体创作泥塑《收租院》;在市三宫与刘保东老师合作创作大型泥塑《广州搬运工人血泪史》。这些力作当时轰动一时,影响很大。

1982年,广州陈家祠大修,万兆泉因掌握灰塑技术,被临时借调过去,负责维护与修复古建筑上的灰塑等工作,并带徒传授灰塑修复工艺技术。1985年他正式调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陈列部工作,并担任陈列部主任至退休。在陈家祠任职期间,万兆泉除负责文物展览工作外,积极创作雕塑作品参与历届省、市美术作品展。1985年,他的雕塑作品《犁》获广州市第一届红棉文艺奖;同年作品《犁》被选为城市雕塑,立于广州英雄广场。这一时期,万兆泉的雕塑创作渐趋成熟,成为一名多产艺术家,在广州雕塑界颇有名气,还受邀与广州美术学院的几位教师一起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大型石雕的创作制作。他负责创作起义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叶挺、贺龙的雕像,对纪念碑雕塑和肖像雕塑有更深的造诣。

1987年,万兆泉应邀创作了陶泥达奚司空神像,放置在广州黄埔南海神庙。传说在唐贞观年间(627-649),印度波罗人派遣使者到中国来朝贡。其中一位名达奚的使者留了下来,后被尊为波罗神供奉在南海神庙。这尊达奚司空神像就是万兆泉根据当年佛像的照片用陶泥制作的,作品完成后被翻制成玻璃钢作品,为南海神庙收藏供奉。

二、魅力绽放的“百年风情”

万兆泉天天进出陈家祠,对这里的一切了如指掌,早就留意到了陈家祠屋顶檐角姿态各异、表情丰富的雕塑。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何不把渐渐被人们淡忘的老广州人的生活情景通过雕塑表现出来呢?他开始构思、积累和储备。而陈家祠众多的建筑艺术和质朴淳厚的民间工艺,令他大开眼界并沉迷其中,由此他的创作理念更起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99年,万兆泉首次尝试运用老百姓熟悉的石湾公仔、陈家祠砖雕装饰等陶瓷的制作手法和材料,杂糅西洋雕塑和民间陶艺的工艺、绘画技巧以及自创的“包剪捶”手法,采用圆雕、浮雕的造型,开始从事西关风情系列雕塑的创作。他最初只是想搞几件具有西关风情的小雕塑,但做出几件之后就发现,游客对他的作品喜爱和关注远远超出他的预想。后来他又拿出三尊雕塑作品去广州雕塑公园展览,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广州日报》还在头条刊登这一消息,引起轰动。事后,他一口气做了100多件作品,构成“广州百年风情”主题雕塑群,并于2000年推出“广州百年风情·万兆泉雕塑作品展”。首批主题雕塑群有十八组作品,共150多件铸铜圆雕和雕塑挂件。这批风格独特、具有漫画幽默感的人物雕塑,以昔日岭南风俗民情为题材,运用洗练、活泼、夸张、自然的手法,糅合传统民间雕塑技艺,塑造了《阿Q舂米》《三姑六婆》《唱龙舟》等表现石板老屋、挑夫小贩、市井顽童、西关女子等趣味横生、魅力灼灼的民间艺术形象。他的作品以造型夸张优美、场景有趣幽默、细节生动典型而著称,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精彩的生活瞬间,历史烟尘中的岭南风情在雕塑家的手下化作一个个具有深长意味和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展示着近代岭南人的瞬间情态,表现了他们的勤俭、真诚、智慧、务实和包容的特征,具有浓郁、质朴、纯正的珠三角民间乡土气息,无一不饱蘸着雕塑家对往昔民情和风俗的美好眷怀。欣赏他的作品,仿佛又走进了昔日广州西关的大街小巷,感受那多姿多彩的街俚习俗,聆听“住家林”传出的粤韵丝竹,以及荔枝湾波光桥影里“艇仔粥”的叫卖声应和着麻石道上清脆响亮的木屐声……

万兆泉作品中的广州风情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从小生活在西关,当时西关市民的生活习惯还和民国初期差不多,很多西关大屋,街上有人叫卖木屐、田螺,很多理发师傅一边拿着小人书,一边叫喊着吸引小孩过来理发。他小时候经常走街串巷到处玩耍,对当时当地的车夫、小贩、顽童人物形象等印象深刻。“我想通过这一系列作品反映广州的过去,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不管你成年后离家多久多远,对家乡的感情是不变的。” 他的创作深深扎根于广州本土,侧重纪实、写真,作品很纯粹,是草根、原生态的雕塑。“广州百年风情”系列突出怀旧、反思,让老人有精神寄托,让年轻人感受到广州城市、地理、古老文明的根基,唤起人们对传统与历史思想文化源流的重新关注,对传统精神的学习和传承,让人们看到民族历史思想文化内蕴的深沉丰厚和不息的生命力。“广州百年风情雕塑作品展”在广州多次展出后,2002年应邀赴澳门、2003年初赴香港、2003年10月赴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展出,受到海内外游客的喜爱,也赢得了雕塑界的认可。后来,万兆泉的西关风情泥塑被选放在陈家祠、上下九步行街、广州雕塑公园、儿童公园等处展示,引起广泛反响。

三、用雕塑传承民间艺术和留存生活记忆

万兆泉创作一发不可收。他要塑尽老广州的人间百态,总数达到300件以上。2002年,鲁迅故乡浙江绍兴鲁镇计划用雕塑等艺术形式再现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并将它们放置在鲁镇的各主要名胜景区。通过电视报道知悉万兆泉雕塑成就的绍兴有关方面慕名辗转找到他,特别邀请他参加竞标活动,为鲁迅笔下人物塑像。结果,万兆泉一举夺标,成为塑造“鲁镇之魂”的幸运者。2003年9月下旬,由万兆泉主导设计制作并倾力打造的鲁迅笔下人物雕塑——首批五组、26个人物铜像在浙江绍兴柯岩风景区亮相,引起热烈反响。雕塑家特有的谐趣夸张表现力,完美、形象而到位地再现了鲁迅笔下众多的意味深长的各式典型人物形象,绍兴方面又请万兆泉再制作100多个“鲁府”人物在景区安置,并将其制作成各款旅游纪念品予以推广。

此后,万兆泉又受广东省江门市政府邀请,为纪念江门建城150年及开埠100年创作系列大型城市景观铜铸雕塑。首批创作的5组大型铜铸雕塑群,每一组都是“老江门”的一个故事,或是一个生活场景,故事的主人公均来自“老江门”各个行当和阶层。万兆泉称,为使作品做到“原汁原味”,他对所有的人物、故事都经过了反复研究和考证,甚至请来最熟悉民间的“讲古佬”来帮忙“还原历史”。

2004年1月,“万兆泉从艺40周年雕塑作品展”在广州陈家祠举办,展出作品60多组,其中包括他为浙江绍兴创作的鲁迅笔下人物系列雕塑的“微缩版”及反映广州风情系列新作等。2008年12月到次年2月,“岭南风情——万兆泉雕塑精品展”展出。2011年,“万兆泉广府风情雕塑作品展”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举行。同年他的作品《苏兆征》被选为城市雕塑,立于广州英雄广场。2012年,番禺的东涌、沙湾以“岭南文化古镇”身份“亮相”,万兆泉与东涌镇合作,为当地打造几组主题雕塑,用雕塑表现东涌的岭南水乡文化,讲述东涌的故事和传统,这批作品放置于该镇的“水上绿道”沿线,成为当地一大亮点;同年,万兆泉的泥塑作品《绿色和谐系列》13组套,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馆陈列展出并获广州文艺二等奖。2013年,“广府风情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万兆泉雕塑作品展”,展览包含众多原汁原味的岭南生活元素,让观众在淡淡的怀旧情调中感受到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广府文化韵味。

在众多艺术成就面前,万兆泉毫不满足,加倍发奋创作。他构思了几个宏大的创作题目,准备创作有故事情节、戏剧细节和地域特色的《三家巷》《七十二家房客》等群雕。

四、工匠精神,德艺双馨

早些年,当万兆泉首次推出个人雕塑作品展后,便不断有人来找他要与他合作开拓特色工艺品市场,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他说,“现在时机还不成熟。过早地去迎合市场,追逐经济效益,会导致我的雕塑粗制滥造。前些年有一部分石湾公仔正是为了适应市场,而由原来的个体加工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批量生产,虽然工艺越来越精致、细腻,但却失去了作者的个人风格,丧失它作为传统民间工艺所具有的灵魂。所以我不愿意太快走向市场,我希望自己能集中精力于艺术创作,创造出更多精品。”进入新世纪后,作品风格成熟稳定后的万兆泉偶尔也“涉水”市场:他的许多岭南风情雕塑被复制制作成小工艺品,在陈家祠等有售;绍兴风景区也将其100多个“鲁府”人物制作成各款旅游纪念品出售;广州酒家等多家企业都有意与万兆泉合作,在经营场所开辟万兆泉雕塑作品陈列,以提升企业的文化品位。万兆泉认为,雕塑艺术产业化并不意味着降低艺术品位,相反,越是坚持艺术品质、保证艺术质量,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如高品质的雕塑园和城市雕塑,就可以带动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持续、丰厚的经济效益。

万兆泉最想告诉年轻人的是:“一个雕塑的内涵不是技艺娴熟后就能提升,每个艺术家都会将他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考融合,变成一种美学投射在作品中。这就是我想和年轻人说的,创作一定要多思,这是艺术从模仿到创作转变的关键一步。”那么民间艺术如何薪火相传?对此,万兆泉说:“传承一定要先做到绵延,然后才是创新。绵延的关键就是要尊重老一辈艺术家的成果,他们是构成艺术史的‘活化石’,很值得年轻人学习。”万兆泉认为,搞城市雕塑不能照搬西方的那一套,要尽可能地体现民族精神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现在很多城市的公共雕塑往往过于抽象,而且大同小异,缺乏个性。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民间雕塑才是真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民间雕塑是古老民俗文化最忠实的记录者,它们可以起到保存历史、保留记忆的作用。”

艺术家们在传承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同时,其实也以艺术的方式为历史留存了大量的意味无穷的生活记忆,让人们的乡愁有了寄托的载体。万兆泉善于重拾生活记忆,利用泥与火的技术,结合雕塑手法进行泥塑艺术创作,将一堆没有生命的泥土塑造成一批鲜活的陶塑艺术珍品,形成了新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他巧妙地从平凡的事物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作品,灌注了岭南文化的神韵。对于多年的雕塑经历,万兆泉认为:“没有生活基础,水平再高,也创作不出这些表情丰富的人物形象来。”“最深刻的作品往往是最平易近人最接地气的作品。”万兆泉说,他不是学院派的雕塑家,但因为作品深深植根于岭南民俗风情文化,题材朴实,反映的都是与岭南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民俗风情,在创作手法上充分吸取传统及民间工艺精髓,有鲜明的风格与特点,这是一般学院派雕塑家不容易做出来的。他的工匠精神、艺术成就、人品艺德获得各界称许,并因此被委任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专家组组长,获承传广州文化的100双“广州巧手”称号,实至名归。

猜你喜欢

西关风情雕塑
巨型雕塑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难忘的接力比赛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素描西关
神秘撩人的东方风情
沙滩风情
唐时风情诗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