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演唱者的意识能动性在歌唱中的作用
2020-12-05何改楠
何改楠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意识对人体的指挥方式
(一)直接与间接指挥
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人类作为拥有思考能力的物种,能够靠自己的意识去支配外在的行动,这种行为特征被称为意识的能动性。同时,它也是区别人类与动物的重要评判标准。同样,声乐演唱中意识定义为演唱者收到大脑命令通过个人表演将眼中的现实世界情绪化地反映出来。反观生活,成熟的人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都存在规律性现象,例如兴趣爱好、能力品质、性格。这也是我们依靠生活经验来研究歌唱意识的一大方面。不妨将意识概念延伸到歌唱之中,理想的歌声也是由合理的意识正确恰当的指挥而成。那么,这种意识必须是刻意而为。换句话说,歌者的心理素质也必定是成熟的。从某种程度来讲,充分而必要的训练是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歌唱而言,歌唱意识的日常训练也就愈加重要。自然而然,歌唱者的艺术人生中围绕的一条主线便是歌唱意识。即歌唱实践中,歌唱意识占主要地位。合理地支配次要地位的生理条件,才能创作出永恒的艺术作品。本质上讲,声乐就是把自身当作乐器的歌者通过发生器官达到完美共振而产生的一门艺术。简单来讲,声乐技能都是人控制自身的结果。人们对其技能评价的依据不外乎自身条件好坏和人控制自身的配合程度高低。正确意识指导实践可以避免走更多的弯路。在声乐学习中,笔者常听说声乐学习需要悟性,其背后的实质是意识的作用。如果把意识比作声乐歌唱的灵魂,那么沟通灵魂的最好办法便是歌者调控好歌唱意识。这就引出了歌者的指挥问题。指挥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种行为。它们的不同点类似物理学中的条件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物理学中提到的人腿的刺激收缩等行为都是由人的意识来直接指挥身体各相关部分来做相关动作来完成各种行为,即意识对人体的直接指挥。同样,人类的各种情绪等都是由意识引起人体行为,共同点是意识得到某种特定的刺激或感觉从而引发人体各种行为,即意识对人的间接指挥。就歌唱的本质而言,歌唱意识是由直接与间接指挥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正确的歌唱是由直接与间接指挥共同完成
人们一直研究正确的歌唱方法,总体来讲都归结到歌者的意识指挥方面。正确的歌唱区别于人的简单性肢体行为。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掌握正确的歌唱方式?笔者认为有两大支柱,分别是直接指挥与间接指挥。歌唱意识的直接指挥需要歌者的嘴巴鼻腔声带等相关部位协调配合同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声带的振动变化及声乐技能长期形成的条件反射,这些行为都是需要意识间接的指挥。由上可知,欣赏者感知到的音准、节奏、速度、力度、表情都属于间接指挥的产物。例如,达姆娆歌剧《复仇的火焰》这一句子就体现了她的意识指挥的成熟度。总之,歌唱意识决定歌唱方法。歌者完美的直接与间接指挥是歌唱艺术完美呈现的核心。声乐的意识观不同也是很正常的,歌唱这门伟大的艺术其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揭开歌唱艺术的神秘面纱,为歌唱者的学习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二、演唱者正确歌唱必须具备的两种意识
(一)直接意识与间接意识
直接意识,顾名思义是人体直接指挥时的内在意识,间接意识是人体指间接指挥时的内在意识。例如,歌唱中的呼吸便是前者来指挥完成,气息共鸣则是后者指挥完成。笔者在前文中已对两种意识的外在表现做了横向与纵向的详细比较,这里不再赘述。
(二)正确歌唱所需要的直接意识和间接意识
呼吸和咬字吐字是直接意识发出的命令的结果,音色、音高、声区的协调统一、共鸣等都间接意识发出的命令的结果。上文牵涉到意识与歌唱器官的相互作用,笔者将在下文详细地论述意识是怎样在歌唱中通过器官发生作用和协调的。
三、演唱者歌唱中的直接与间接意识的协调统一
(一)关于呼吸
呼吸是生物天生而来的一种天赋,可以肯定生活中的呼吸区别于歌唱中的呼吸。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源泉。歌者的正确呼吸关系着演唱水平的高低。所以,在培养初学声乐的学生时我们更应该把这一步走好,这是决定我们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加强呼吸意识的训练。什么才是正确的歌唱呼吸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是由胸腔、肺脏、横膈膜所构成。在人的言语状态下,呼吸肌肉群、吸气肌肉群及横膈膜的配合中产生缩小与扩大胸腔,这就是呼吸运动。肺是容纳空气的器官。因为肺我们摸不着也看不见,肺的周围是肋骨包围着的,肋骨保护着肺,有肺的地方就有肋骨,通过我们的肋骨找到我们的肺。肺的顶间叫肺叶,肺叶的部分比肺间的部分大,我们吸气的时候肺要扩张,由于肺的四周是被肋骨包围的,很难向周围扩张,但能扩大的是它的底部,也就是有力的肌肉横膈膜。呼吸的先后关系是:吸气时腹部向外突出;胃下降,横膈膜下降;呼气时腹部向内收;胃向上升,横膈膜还原。整个过程的无缝配合就是正确的歌唱呼吸。歌者可以通过控制腹部肌肉这一间接方式来完成对横膈膜控制,因此,控制了腹肌就等于控制了呼吸。怎样才能控制好腹肌呢?那就是在呼吸时把腹部肌肉准备到歌唱时需要的力量,用这个肌肉力量来支撑声音,然后再进行力量转移,使腹部肌肉合乎每个音需要的力量,以致完成整个歌唱过程,这就是呼吸的意识。简而言之,歌者应该了解每一次换气时需要多大的力量吸气,只有目的地吸气才不会影响歌唱,所以提倡歌者注重这种呼吸意识。实践证明:只有长期的训练才能做到用意识去合理地控制呼吸。
呼吸与共鸣的关系。歌唱家能唱出优美动人的声音离不开良好的呼吸与共鸣,不仅是音色优美和良好的呼吸占着很大的比重,而且也因为他们拥有好的共鸣。上文中提到,人与人的腔体需要共鸣。这就要知道如何才能达到完美共鸣。歌唱的腔体由直接影响声音共鸣的胸腔、头腔、咽腔、口腔、鼻腔构成。这些腔体以可以通过呼吸使共鸣腔体连通,即共鸣是建立在呼吸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歌者在训练或者演出时要合理打开各个腔体。沈湘教授说:“共鸣状态和呼吸状态特别密切,好的共鸣状态是深呼吸状态。用深呼吸的感觉把腔体打开了等在那儿唱,好的共鸣音响就出来了”。可以知道气息是歌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好的气息能使声音达到通畅、松弛、圆润、明亮的地步。而大家常说的“面罩”即声音的高位置决定了好的声音,这种唱法本质上是高位置的共鸣,歌者眉心产生一种轻微的震动。笔者认为,代表高的声音位置的小圆点,像一种标识。指引歌者在歌唱过程中沿着同一路径,达到一定程度的颤动。这种颤动会使歌者了解声音位置,同时也会让歌者在脑海中记住这一位置。我们常说把声音贴在咽壁上,靠近额头上的一个高位置的共鸣反射交点的行为是有难度的,要求台下不间断的日常训练。声乐学习者无不追求具有穿透力和丰富的表现力的优美声音,上文的分析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为地契合头腔咽喉共鸣。总之,声音的高位置决定了好的共鸣和好的歌唱。
(二)关于吐字
吐字这一行为需要舌头、下巴、嘴唇等部分的运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上气息与声音的配合。分析不同部位在演唱中的作用可知,下巴在吐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笔者在日常声乐训练中经常把“a”元音发成了“e”或者类似“r”音听不清唱的是什么的结果。也有老师教我们唱“i”“e”需用半元音,这是经验积累而成,没有探究其深层原因。其实,只要发音符合自然变化,各种元音的发音就能标准。例如,笔者发“i”元音时,尝试将自己的下巴张得很大,舌头靠近上颚,这样的结果就是舌头与下巴之间的拉力很大,推测出是舌头与下巴的紧张这一因素从而影响了发声。同样,当笔者尝试只是下巴不动,舌头单方面远离了上颚。虽然虽然解决了下巴的使劲问题,但是传入耳朵里的音已经不同于“i”元音了,还是会导致发音不标准。经过多次的实验,笔者有如下的感悟:根据所发的元音具体要求调整下巴的幅度,也就是说歌唱时不能始终张大,也不能一动不动。歌者经常忽略歌唱中由舌头引起的一系列失误。所以,笔者有必要在下文对舌头对歌唱影响的详细地说一下。首先,舌头有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舌头的伸缩运动,另一种是舌头的形状变化。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由于条件反射这一生理活动习惯性的使舌头在口腔中的咬字位置。当喉结下沉时,舌头还保待着原来的咬字位置,在下一步的咬字中不改变其位置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动作,但是舌头却发生形状变化,用的它的第二种运动方式,也就是变化后的方式来完成咬字的。另外,在歌唱中舌头咬字不仅影响了发音的准确性,而且也与发音歌唱状态是否正确有重大关系。日常人们的言语交谈中,喉结处于自然状态,并且舌头也定位在某种固定的咬字位置。相反歌唱时喉结会下沉,由于人体的舌根与喉结相连通,此时的舌头也要随着喉结下沉。这种自由不受控制的行为,完美地使松弛状态的喉结与形状改变的舌头整体进行咬字下沉。当然,笔者不否认下沉幅度与拉力有着某种正相关关系,造成发声器官的紧张在所难免,也就不会对错误发声这一结果感到奇怪。将上述情况归结到因不同的唱法,由经验知道美声要求歌者喉结下沉幅度越大越好,所以,它是舌头咬字对发声构成的影响最大的一种演唱方式。通俗的外在表象就是这人们说美声很难唱。民族唱法喉结下降幅度次之,通俗唱法接近于说话的自然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声乐这条道路艰辛而漫长。但是我们也可以得到一条捷径,让喉结与舌头相适应,在没有干涉的前提下尊重自然变化,就可发出准确的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