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象三味中国画展(第7回)序
2020-12-05
《毛传》:“序,绪也。”本拟提炼一个词或句子作题目,以起提纲挈领的作用。可细一琢磨,不禁莞尔会心,其实“墨象三味”四字已尽涵盖矣。
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读书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其二是佛教用语,“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正定”,是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无论是“三味”或“三昧”,譬之中国水墨正其当也。
联展的六位画家皆为福建省水墨画界之中坚翘楚,又两两分擅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目,这是“三味”。中国画传统师法不出“造化、古人、心源”“三味”,而六位画家均是科班出身,数十年翰墨生涯可谓深谙“个中三昧”。至于观众,经由体味技术、观念、修养“三味”,自然能“得其三昧”。而我更想说的是中国水墨在当下语境的“个中三昧”。
百余年前,由于制度不全而怀疑文化的缺失,在美术上表现为以西法改造中国画的进程,大量水墨画家一改师徒制传承而出自院校,接受系统的造型能力训练,体系化的作画方式替代程式化的表现手法。改革开放后,又经“中国画是否穷途末路”、张(仃)吴(冠中)二先生“笔墨”之争和实验水墨冲击,中国水墨貌似面目多元,实则艺路多歧。近年,随国势日臻,文化保守主义全面复归,重估传统、再造价值渐成主流,在水墨领域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回到笔墨”也渐成共识,反映在六位艺术家的个人风貌上,无论是中西交融,还是古今杂糅,其取舍扬弃都呈现出较为深刻的理论自觉,足堪学术个案研究。
从地域而论,近年来闽籍的水墨创作人才辈出,如此形势之下,关于“闽派”的讨论、研究已付诸案面。我个人则乐观其成,但窃以为“闽派”的生成不必强求统一的风格与样式,而尤在精神之探源,即把“海纳百川”的福建精神化为艺术上“更自由的继承,更开放的吸收”,因为毕竟笔墨有其辩证法,不外“千古不易”与“当随时代”。
墨象三味展至今年已是第7回,概因趣味相投,相互邀约,颇类古人之雅集,而归旨于“游于艺”之训。这种展览形式既能暂时撇开表面的语言之争,又方便交流,激发创新,回到一个更根源性的生活层面上复活中国水墨产生的形式基因。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