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经义”的角度思考中国遗产本土意义:以古泮池街区为例

2017-04-22张迎春赵赟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经义

张迎春 赵赟

摘要:如何理解遗产的文化意义在遗产研究、保护和利用中至关重要。西方遗产界对遗产意义的理解经历了从“物质”到“非物质”,从“有形”到“无形”的理解过程。通过对山东曲阜古泮池街坊的人类学的考察和对中国传统经典文本的分析,本文展示了文本中的“经义”,以期引起对中国本土遗产意义和价值引起重新思考。

关键词:遗产意义;经义;古泮池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48-02

一、前言

在“遗产热”蔓延全球的趋势下,出现了休伊森所谓的“遗产工业”■。在政治经济操纵下的遗产话语把遗产构建成了符合社会和国家政治所需求的模样。我们该怎么看待和理解遗产?诸多学者都认为遗产研究中最根本的是对遗产意义的理解。西方遗产界对遗产的理解也经历了从“物质”到“非物质”,从“有形”到“无形”,到“所有的遗产都是无形的”的观念转变过程■。然而,目前学界仍然有许多人把“遗产”理解为是有形的遗产资源,甚至只是在建筑环境中的意义。通过对山东曲阜古泮池街坊[1]的田野考察和对中国传统经典文本的分析,本文将重新思考中国几千年以来绵延不绝但在最近一个世纪似乎被主流社会遗忘的儒家传统的遗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我们称之为“经义”思维对遗产研究的意义。本文从历史文献和老百姓口述史入手,挖掘地方人们的历史记忆,从而激活遗产光环,重新定位地方的文化遗产意义。在遗产保护和对城市空间的规划重建中,“经义”或可成为意义的来源,达到“尊古崇德”的教化目的。

二、“经义”作为本土遗产思维方式

“经”字专指相传由孔子晚年删定的两周古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义”指“义理”,不仅包括经典之义理,也包括对经典加以阐释、解说的经解著述的义理。经学提供的基本价值,由历代解经家以注疏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塑造出丰富的经学义理(经义)世界,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古泮池的经义源头可以追溯到五经之一的《诗经》。《鲁颂·泮水》诗写道:“思乐泮水,鲁侯戾止,既作泮宫,淮夷攸服。”泮水之义可以从泮水的“观”的教化意义以及“乡饮酒义”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1.泮水“观”的教化意义。汉代毛亨《毛诗注疏》载:“泮水,泮宮之水也。天子辟壅,诸侯泮宫。”辟壅是天子的学宫,而诸侯国里所称为泮宫,这是古代的礼制的规定。从泮池的形状来看,“辟壅者,筑土障水之外,圆如壁,四方来观者均也。泮之宫者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一南通水,北无也”。辟雍形状是在水中筑土,而使周围水面抬高,水面周围是圆的,形状如壁,四方来观的人环水四周站着,距水中之台的距离是均匀的。“观”的意义来自《周易》第二十卦“观卦”,其结构是巽上坤下,观卦卦辞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手洗好后并不马上进献供品,而是先酝酿培育虔诚恭敬之心,然后藉着这种虔诚恭敬之心来进献供品以进行祭祀。酝酿培育这种虔诚恭敬之心的过程就是观卦中的“观”。那观的对象是什么呢?“圣人以神道社教而天下服矣”,“风行地上,观。先民以省方,观民设教”,由此可见,观是和祭祀活动有关的。祭祀的主体需有退有节,要依中修德,使自身行为合乎“天道”,为天下之“大观”。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观仰圣人君王的大德,不自觉而化,各安其道,各守其责,从而天下大治,就是“大观”。当有德之人如风一样在大地拂过,大地上的人们纷纷受到教化,因此观就是一种教育的过程,但是这种教育是一种“知”而非“知识”,“观”是一种心灵感受,是现象学“在场”的体悟,而非“概念化”的教导。

2.泮池“礼”的空间:乡饮酒义。在泮水诗中第三章:“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这指的是乡饮酒礼。乡饮酒礼主要在两种场合中举行,一种是乡大夫以主人身份在乡学庠序中与贤能之士饮酒,意在倡导尊重人才的风气[2];另一种为州长、党正在州、党里举行的,其主旨是序正齿位,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孔子说:“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这里的“乡”是指乡饮酒礼,就是说看了乡饮酒礼,才知道实行王道有多么容易。几千年以来,古泮池的空间物质形态在演变被记载在不同时代的历史文本如地方志、碑记、诗赋等,同时也记载了历代造访者所诠释这一空间所承载的意义。造访古泮池的皇帝、学者、官员无疑对这一空间所承载的意义是有深刻体悟的。乾隆皇帝曾经八次来到曲阜,写下诗词,说道:“我到这里来,追忆鲁僖公留下的故迹,感受到古泮池的意义。陪同的大臣说那个亭子简陋粗糙了要谢罪,可是我觉得亭子虽然简陋,但是大禹也‘卑宫室、菲饮食,那我在这里也能感受到和大禹的默契。”鲁国的泮水和泮宫在很大程度上演化成全国的教育、精神和文化传承的代名词。在府、州、县等地方所设的学宫也都泛称泮水或泮宫。古代学生入学称“入泮”,全国的各地的地方志,在建志学校条目下都有凿泮池的记载,是谁在哪一年建造、扩建或者翻修泮池。

古泮池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没有化为汗漫难觅的遗址,它的湮灭却是和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游泮池已经成为一种远逝的文化记忆了。然而在我们对古泮池街坊里及周围老居民的采访中,时刻感受到作为遗迹的古泮池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不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且已然成为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住在古泮池附近一位六十岁的孔大伯对如今酒桌礼仪有着自己看法:“我们这里外来的客都要坐上首。我到外面去就感觉到不一样。比如我们到外地去啊,他们谁的官职高,谁都坐上头。你的年纪大,也不叫坐上头,他一个小青年,他官大,他坐上首,我看不惯,跟我们孔家的礼仪完全不一样。你的官再大,你没有礼……”[3]当我们问及农历过新年的习俗时,孔大伯详细地描述了他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持续到正月十五的洁净、送灶神、迎门神、财神、祭天地、祭祖等仪式,他对过春节的意义的理解是:“这个是一代一代教育活着的人不要忘记去世的老的,一年一次地要请到家里过年。那要是没有这个春节,小的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叫老的啦,他去世了,哪有纪念他的时候呢?”当我们告诉他饮酒礼和过年的祭祀礼在两千多年前的经书《仪礼》、《礼记》中有详细记载时,他说:“书我没有读过,但是我儿子也跟着我这么做啊,过年过节的,看我怎么做他也怎么做,所以等我去世了,他也会做了。”[4]通过这种一代一代相传的生活实践中礼,使敬天敬地、尊古尊老的道德理念深深扎根在一辈又一辈的人心中,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悠久的文化传统中留下的最好的遗产吗?

三、结语

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在过去几千年中,儒家经典不仅成为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内容,经义这种思维方式渗透在各层人们的生活肌理中。在当下历史文化城市重建过程中,要抓住当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在提倡一定的“物质原真性”,即对物质遗存的保护、修复和重建。然而追求物质性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其附着的意义,挖掘经义中的大义,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的定位的意义来源,并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注释:

(1)古泮池始建于周代,位于山东曲阜城市东南隅,两千六百多年前,孔子出生在这里。

(2)《周礼乡大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性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3)2014年3月12日采访记录,采访人:张迎春。

参考文献:

[1]Hewison,R. The Heritage Industry:Britain in a Climate of Decline. London:Methuen,1987.

[2]Smith, L. The Uses of Heritage,2006.

[3]杨燕.“观”卦的祭祀内涵与儒家哲学的关系[J].周易研究,2010,(1):55-62.

[4]彭林.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乡饮酒礼[J].文史知识,2002,(10):96-106.

猜你喜欢

经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相如赋经典化史述
宋代图书出版业对科举考试的影响
北宋进士科诗赋经义取士之争与儒学复兴
王船山经、史关系新论
词章与经义
经义文体结构在宋元的发展探析
论明代经义八股格的形成过程
《经义斋集》题名年代考
汉续秦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