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问题群导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2020-12-05周建云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教书育人 2020年7期
关键词:阿长山海经笔者

周建云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四安中学)

“问题群导学”是以建构“问题群”为平台,以“导学”为策略,以提升学生学习素养为宗旨的新型教学样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经验,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细心品读文本,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难困惑,在师生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该教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学在文中,以问导学”“教以导为主、学以思为贵”的现代教育理念。

问题群导学不是多个问题的简单堆砌,而是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对一篇文章设计一个主问题,在这个主问题之下再生发出一系列的小问题,构成一个问题群,整个教学过程就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文章内容、主题及写法的掌握。

一、精心设计问题群,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如何利用问题群来组织教学呢?笔者觉得问题的预设有时候不能光靠老师想,也可以在预习时问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最想学的是什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学生告诉笔者:他们想知道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山海经》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少年鲁迅对它这么感兴趣;阿长与《山海经》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听了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发现竟然跟老师想要讲的内容惊人的相似,可是怎么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使整个课堂条理清晰,衔接自然呢?根据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及文章的标题,笔者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群:阿长是谁,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山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阿长与《山海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将这两者并列来作标题呢?问题群出来后,几乎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理清。

当然除了针对整篇文章设计的这个大问题群外,在具体讲解每个版块的时候还可以设计一些小问题群。如,在讲阿长这一部分时,可以由浅入深地提问,让学生了解阿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因此围绕阿长这个人物笔者又设计了问题:阿长是谁?她的地位怎样?文中写了与她有关的哪几件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学生对阿长的地位,对阿长的性格特征有一个较全面地理解。

在分析阿长对小鲁迅所做的事情中提到了《山海经》,于是就顺其自然地介绍《山海经》,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自然。可见,问题群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设计好了就会使教学有条理有层次。

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问题群设计好后,要根据问题的难易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一眼就能找到答案的,可以让学生单独回答或一起回答,如果遇到稍微复杂的问题,就需要老师适时点拨,或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学生间的讨论来解决问题。

如在分析介绍阿长的几件事及表现阿长的性格特征时,学生往往找不全,这时候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把事情找全,然后把人物性格概括出来。

另外在讲解小鲁迅对阿长态度变化时有些学生可从课文中找到,但是有的不容易发现,这时就需要教师点拨。

三、总结得法,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有时候教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时不仅会根据需要安排几组问题群,这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些不同组的问题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在每个部分教师都要适当进行总结,并且要教会学生把这些问题群进行整合,找到其中的联系,从中提取有利的信息进行总结。如在讲《阿长与〈山海经〉》时从阿长对”我“所做的事情中感受到小鲁迅对阿长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样的变化中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出本文所采用的欲扬先抑的方法,并让学生进一步概括这一方法的好处,同时启发学生去思考从情感上说《阿长与〈山海经〉》这个标题是不是也采用了这个方法。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此为题有哪些作用,这样学生就在提问、思考、回答、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概括能力。

问题群导学对笔者来说还是个比较新的课题,以后还会继续关注,继续思考,让它更好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猜你喜欢

阿长山海经笔者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老师,别走……
阿长与沙县小吃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阿长买《山海经》
阿长买《山海经》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