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三大策略,培养学生“量感”

2020-12-05江苏启东市紫薇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7期
关键词:量感棱长正方体

李 莉 (江苏启东市紫薇小学)

“量感”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仔细观察,通过对物体的不断探索,提高学生的“量感”。在设计与“量感”有关的教学活动时,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

一、引导多向分析,明晰数学量感

“量”(liàng)离不开“量”(liáng)。通过测量,才有了数量、质量等。只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才能切实体会量的内涵,才能慢慢将自己的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量感,从而为之后的有关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由于这个内容是以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厘米和分米有关知识为基础,并且为今后的体积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网,帮助学生理解“1 平方分米”?于是采用了“多向化厘析”方式进行教学。

向度一:观察1 平方分米。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的“1 平方分米”的图形,让学生领悟不是只有边长1 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才是1 平方分米。

向度二:描绘1 平方分米。在学生观察后,教师请学生描绘所认识的“1 平方分米”。有学生认为,1 平方分米大概就是1 个大一些的苹果;还有学生认为,1 平方分米就是爸爸的手掌心。

向度三:构思1 平方分米。学生在完成前面的两步后,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构思一些1 平方分米的图形。有的学生说,边长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 平方分米;有的学生说,长25 厘米,宽4 厘米的长方形面积也是1 平方分米。

向度四:构建1 平方分米。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1 平方分米”有了自己的认知,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画出一个“1 平方分米”图形,形状没有规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完善自身对“1 平方分米”的理解和认知。

二、促进多层体验,建立“量”的标准

在培养小学生“量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是“1个单位”,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要将教学内容与活动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体验究竟什么是“1 个单位”。

例如,在教学“认识千克”时,就请学生通过对1 千克棉花和1 千克铁块进行观察和掂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一千克物体有何异同,最后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步,先请学生掂量一下体积小的铁块,感受一千克究竟有多重,记忆一下这种感觉;

第二步,让学生估计棉花的重量,之后请学生掂量一下棉花,感受一千克;

第三步,让学生估计,几本数学书有一千克,启发学生发散性思考;

第四步,让学生观察周围,看看哪些物体重量是一千克,然后将这些物体进行称重,巩固学生对一千克的认知;

第五步,让学生进行“抓豆子”游戏,反复操作固话学生对一千克的感知。

通过上述五个步骤后,学生由最开始的不准确,慢慢转变为后来的比较准确,经过反复练习后又升级为非常准确,对一千克的概念也变得越来越清晰。

三、引导模仿迁移,建立单位模型

通过模仿的方式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在模仿时,学生从最开始的无意识模仿,慢慢转变为变通性模仿,最后升级为创造性模仿。如在教学“认识立方米”时,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是1 立方米,那么,大家谈谈我们是怎么认识它的?

组1:我们组是通过想象一个棱长为一米的正方体从而想象出1 立方米,最后在我们周围寻找和1 立方米差不多的物体帮助自己感受1 立方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面前有一个正方体,棱长正好是一米,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1 立方米的正方体,你觉得这个正方体和你之前想的一样吗?(有的学生表示正方体比自己想的大或比自己想象的小)。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发挥想象力,在生活中寻找或根据周围的工具构建出1 立方米的模型。

教学中,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利用自己各方面的感官建立数学量感。

猜你喜欢

量感棱长正方体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给正方体涂色
兼收并蓄
多少个小正方体
设出一个具体的数量
1 立方分米为啥等于1000立方厘米
拼正方体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