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2020-12-04朱秋萍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51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朱秋萍

摘  要: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社会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大,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及标准,而小学阶段教育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的重要阶段,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是主要任务。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应作为教学工作重点。

关键词:解决问题能力;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引言: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小学数学老师大多没有认识到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没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考试,六年级数学老师更多的是教给他们解题方式,甚至是解题的套路和模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分数的提高并不是相对立的,通过科学有效的落实,对于提高数学成绩和学习能力是事半功倍、效果惊人的。

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讲授相关的数学知识,往往只将关注点放在学生有没有理解、是否学会教授的知识,从而忽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只为答对试卷中所提到的知识点。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逻辑性特别强,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需要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面对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不仅只是套用公式那么简单,公式在不同情况中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顺序,以及面对数学问题最开始需要构建的解题思路才是解题关键。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其学习质量。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其自身的数学专业性和综合素养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然而,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素养的培养。教师一味地满堂灌、填鸭式的被动式教学,让学生丧失了主动进行解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牵制,自主思考的能力被限制,长此以往学生无法养成一个良好的解题習惯。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错误地把自己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诉求,没有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造成长期的课堂角色颠倒现象。要尽早扭正这一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扮演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及时出现,在学生不需要的时候默默站在身后,这样的教师定位才是正确的。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通过自我思考、小组学习等方式,学习书中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学习不是自私的,只有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要教师教育学生决不能在学习上有任何“自私”的想法。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数学从生活中来,也必然要回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才不是空洞的,学生才能真正觉得数学有用,觉得数学是一门值得学好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授基本的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地将数学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学习了“时分秒”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回家看一看自己家里的表,表示的是几点钟,去亲自观察五分钟,看看时针、分针、秒针分别是怎样运作的,是不是真的和学到的知识一样。在学习了“百分数”之后,可以去超市看一看各种商品的成分表,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才会真正树立起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真正愿意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三)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

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所面临的困难就是学生年龄因素的限制,学生思维层面较为浅显,无法更为深入地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思考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时,必须要学会换位思考,明确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困难,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老师在讲解三角形稳定性的课程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直接接触过和三角形有关的东西,也没有讲过这个知识点。同时,三角形在生活中,不是以一个平面三角形存在的,而是立体的三角形,学生不能把数学模型和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进行对比,不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老师需要准备三角形的模型,让学生自己感受,通过多维度数学角度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如,老师在讲解图形的运动内容时,应该根据不同图形进行划分,不同的图形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立体图形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有一个立体空间思维模式的概念,这也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主要方式。

(四)课后总结,归纳提升

真相只有一个,答案也只有一个,但破案手段很多,解题方法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面临小升初的考试,许多教师往往会教给他们“提分宝典——解题套路和技巧”,只有遇到这类题就可以直接套用模板。不能否认总结规律也十分重要,但不能太过于肯定。只有一种套路往往会封杀学生的其他解题方法,限制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的同时,也会使他们丧失对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追求,这样对解题提分尚有风险,更无法起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因此课后要及时总结,肯定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解决问题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关注的焦点,也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新课改环境下,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而且要在整合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寻找正确的解题思路与训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丰富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参考文献:

[1]韩华方.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育[J].华夏教师,2018(36):45.

[2]刘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J].中国教师,2018(S2):5.

[3]李有林.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8(12):142.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能力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转换数量关系角色,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及有效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