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复习中思维导图的有效应用

2020-12-04张雪洪

名师在线 2020年36期
关键词:导图高中历史铁路

张雪洪

(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福建仙游 351200)

引 言

思维导图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思维工具,以图形来表达发散性思维,将思维形象化,结合记忆、阅读与思维规律开发潜能,增强记忆效果。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深、范围广,学生的记忆负担较为繁重,教师可以有效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要点,按照一定规则构建结构框架,辅助复习课的顺利进行,使学生轻松完成复习任务,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

一、巧妙使用思维导图,转变历史复习形式

在高中历史复习过程中,思维导图对于师生来说均是一件新事物,在课后复习环节很少用到。在传统的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要求他们机械记忆与背诵。但是,高中历史复习内容比较复杂繁多,如果纯粹地依靠机械记忆,不仅复习效率不高,过程也较为枯燥,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历史教师可巧妙使用思维导图转变复习形式,让他们条理清晰地复习历史知识,降低记忆难度,提升复习乐趣[1]。

例如,在复习“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时,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他们认识到交通与通讯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将复习内容分成交通与通讯工具两大部分,分别设计思维导图,转变历史知识的复习形式。以交通为例,教师可以把思维导图的核心关键词确定为“交通”,二级分支为铁路、航运和航空,其中铁路可以这样设计:产生——19 世纪70年代到19 世纪末,1876年,英国商人建造的淞沪铁路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1881年,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1888年,紫光阁铁路是宫廷专用铁路。初步发展——19 世纪末至1911年,1909年,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京张铁路建成通车;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292 千米,不过大多数由外国修筑且控制。缓慢发展——1912 至1949年,杭江铁路和同蒲铁路。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各个时期发展情况及产生的原因,使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提升认知,发展他们的历史思维。

二、借助思维导图设问,学生主动回顾知识

在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系统化复习教材的基础知识,由于种类较多、体系复杂,复习任务十分繁重,再加上他们已经学习过一遍,复习兴致不高,而且复习课与新授课相比缺乏趣味[2]。要想改变这一不利局面,高中历史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的优势,通过确定各级关键词设置与之对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主动回顾学过的知识,在不断提问中逐步完善复习内容,深入了解历史知识。

例如,在复习“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过程中,教师将“一国两制”确定为思维导图的关键词,下设二级分支——构想、实践和进展,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补充思维导图,如构想:针对问题——中国台湾,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提出——20 世纪80年代初,意义——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实践: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表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意义——洗刷百年耻辱,开创新纪元;进展:背景——海峡两岸关系缓和,表现——九二共识,提出八项主张,展望——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同时,教师提问:“台湾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香港问题的由来是什么?同是‘一国两制’,在港澳和台湾具体应用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让学生主动复习知识,提高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

三、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发掘知识内部联系

高中历史知识虽然多而杂,涉及多个行业与领域,但是经过仔细审视可以发现,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着横向或纵向关联,总体而言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想把这个整体集中起来展现,就离不开思维导图这一形象化思维工具的辅助与支持[3]。对此,在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整理与归纳需要复习的内容,突破固有单元章节的限制,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与区别,确保他们更加完整与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以“新航路的开辟”复习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把“新航路”确定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关键词,各二级分支分别为条件、原因、经过、影响,并加入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史实,指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填充思维导图,从而回顾新航路开辟的整个过程,以及欧洲著名航海家及其成就,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认识到“商业革命”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为什么首先是西班牙与葡萄牙开辟新航路?”并引领学生重点比较郑和的航行同迪亚士、哥伦布的航行,做出评价,着重探讨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使其结合思维导图发掘各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通过对欧洲和亚、非、美洲两种不同结果的对比,培养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有效应用思维导图,形成清晰结构框架

在高中历史复习中,学生要复习的知识要点不仅多,还十分复杂、零碎,一个大的知识点通常包含多个小的知识点,有些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不够明显,以至于学生在复习历史知识过程中,极易将一些类似或相近的内容混淆,或者遗漏部分知识[4]。对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有效应用思维导图,把零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通过树状图展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清晰的结构框架,让学生直观明了地掌握知识及彼此间的联系,做到不漏不重。

例如,在复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时,本节课主要列举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总结了自汉唐以来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师可以先确定思维导图的关键词为“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再设置几个二级分支,即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然后继续分成更小的知识点,如三省六部制:确立——隋唐时期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职责分别是起草诏令、封驳审议和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皇权;演变——宋朝设枢密院掌管军权,三司掌管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六部归入中书省。通过层层细化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借此全面了解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达到复习知识的目的,加深知识记忆,形成历史思维模式。

五、合理采用思维导图,串联历史知识主线

在高中历史复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知识分布得较为零散,不仅耗费时间长、工作量大,还难以兼顾所有内容。但是把整个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放在一起,经过认真观察能够发现,虽然这些知识分布得较为凌乱,但是学生可以通过一些主线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进行复习。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复习环节可以合理采用思维导图串联历史知识,引领学生以“主线”为基准进行有条不紊的复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复习质量[5]。

例如,在复习“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为主线绘制思维导图,二级分支为起源、复兴、发展和成熟,如起源——智者运动(公元前5 世纪)——希腊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复兴——文艺复兴(公元14—16 世纪),背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前三杰: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英国代表莎士比亚;意义: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发展——宗教改革(16 世纪);成熟——启蒙运动(17、18 世纪)。由此,学生可以将复习内容串联起来,实现高效复习。

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对于高中历史复习来说,师生双方均要深刻认识到思维导图的重要性与作用。教师要指引学生回顾和展望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依据教材内容编创知识网络图,从而获得最简化、最有效和最清晰的思维图形,让他们在复习过程中意识更为清晰,厘清复习思路[6]。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复习课中,应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复习所学内容,使其把握好思维导图的整体框架,在化零为整和化整为零中自如切换,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复习“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直接把“辛亥革命”当作思维导图的关键词,给出二级分支,包括背景、条件、过程和评价,指引学生一边复习所学知识,一边把知识要点添加到思维导图中,如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改革,客观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条件。条件——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行《民报》;军事基础——黄花岗起义;过程——爆发,高潮,失败;评价——性质,意义。随后,学生再补充更为细小的知识,并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知道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解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复习活动中有效应用思维导图,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思维导图的特征与优势,根据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自如地应用思维导图,使学生在思维导图辅助下整理、归纳与复习所学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整体复习成效。

猜你喜欢

导图高中历史铁路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一路欢声一路歌 中老铁路看点多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铁路机动车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