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2020-12-04林占盛

名师在线 2020年36期
关键词:劳动能力数学

林占盛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武平 364300)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由此可见,这不仅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群体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也是为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的战略性指导。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学科教学的特性,在各学科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和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如何融合劳动教育?笔者就此课题开展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现将研究所得与广大同人交流、分享。

一、简析小学数学缺失劳动教育的现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已实施多年,教材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如教材及课堂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小学数学教学逐渐走出以学科为中心的“象牙塔”,与生活进行了有效结合。但小学数学教学是否与生活实现了完美融合?尤其是其中的“劳动教育”是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就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来看,情况是不容乐观的[1]。

(一)旧的教学模式仍在大规模延续中

无论课程如何改革,教材如何变化,总有一部分教师抱着“万变不离其宗”的陈旧观念,懒于革新、因循守旧,他们依然坚持以“课本”为中心,以“习题”为重心,以“知识传授与题海训练”为核心,围绕传统的“应试”形式开展学科教学活动,长期处于“考试之外,则无其他”的运行状态,更不用说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了,就是与“生活教育”相结合还相去甚远。

(二)与生活劳动的结合十分浅显

虽然《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并十分强调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但是在现实中,这种“结合”现象和形式还是十分浅显的,无外乎多结合生活举几个例子,练习题的设计尽量多采用现实生活的素材。而最能体现与生活相结合、与劳动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却少有开展。

(三)劳动与生活技能的缺失对有效教学形成了挑战

近年来,由于生产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脱离劳动生产一线的情况下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另外,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学习和应试),一味要求孩子专心学习,从而变相剥夺了孩子参与劳动生活的机会和权利。正因如此,“高分低能”成为学生的普遍情况。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很多基本的劳动生活技能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几乎无“生活”可以链接。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合理安排时间”时,许多小学生不知道“煮饭”的流程、步骤,自然也就谈不上对煮饭流程的优化安排。

二、对小学数学融合劳动教育的途径和策略分析

基于以上现状,要想从根本上予以纠偏改错,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有所作为、实事求是。正是处于这种实际认知,笔者经过实践和探索,现提出以融合劳动教育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思路。

(一)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儿童的劳动情怀

在小学数学基础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劳动”现象的素材,如经常会出现“用洗衣机洗衣服”“搬运货物或剪裁树枝”等劳动案例,这些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活动非常贴合,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优质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素材结合生活实际,拉近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有效融合的学习过程,切实感受到劳动就在自己的身边,任何一件事物都是凝结着他人劳动心血的成果。正如由于“城市建设者”的辛勤劳动,才让我们有了可以遮风挡雨的教室,正是由于“白衣天使”忘我地工作,更多的人才能健康地生活。因此,教师可利用生活中这些丰富、多元的例子,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成果,从而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劳动教育的洗礼和熏陶。

(二)通过数学学习,注重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

无论哪一门学科,其教育的最终目的和主要任务都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学习社会和理解社会,并且能够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除了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外,也承担着让学生适应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养[2]。

例如,“整理房间”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和辨别能力,使其能够明白“分类”的含义和方法,将分类知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小学生来说,“整理房间”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常会整理自己的房间,但是他们对如何进行“物品分类”并不是特别清楚,这就导致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分类标准,在进行物品分类时容易出现错误,继而影响到学生生活中劳动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中的案例,带领学生了解“整理房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让他们从中学习分类的方法。例如,学生可以模仿书本中的分类方法,对自己的课桌进行整理,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生活经验。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通过数学学习,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

在课本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践运用中,大量的“数学运算”为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生活情景来进行教学,如模拟“超市”情景,让学生扮演超市的“售货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超市中经常会出现的“优惠打折”的实际含义,从而掌握不同折扣所对应的“百分比”知识。另外,学生还可以模拟“情景剧”的形式,扮演“顾客”逛商场购物,在看中了一件衣服后,A 商场打7 折,B 商场满200 减50,计算在哪一家商场购买更加划算。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商家”的身份进行研究,怎样打折既能够吸引客户,又能够让利益最大化。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学会分别以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参与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拥有更强的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数学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劳动魅力

劳动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拥有的优良的传统品质。正因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将数学学习与劳动教育相互渗透并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劳动的魅力,逐步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肯定及心灵上的满足,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深刻感受到“劳动创造美”的真正含义[3]。

例如,在教学“基础图形”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图形元素,从“地砖、地板、窗帘、书本”等生活物品中找到不同的图形。这种方式能够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各民族的服饰,让学生找出服饰中的各种图形,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对图案进行描述,进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拥有一双“发现美、感悟美”的眼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设计好看的图形,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概念,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等知识,更好地感受美、发现美,进阶到自己“创造美”,进而更好地感受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体会到劳动的魅力。

结 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承担着培养人才、锻炼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教育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此外,教师还应把劳动教育积极有效地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劳动的魅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能力数学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