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合并电解质紊乱低钾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体会
2020-12-03唐燕
唐燕
(苏州市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 苏州 215004)
人体正常钾离子能够维持细胞生理活动,是保持心肌正常功能及神经肌肉兴奋性所必需[1],一旦缺乏,患者表现为倦怠、四肢无力,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胃肠蠕动减弱、腹胀等症状,严重缺钾时还会引发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神经外科患者低钾的发生与钾摄入不足、排泄过多及代谢异常等多种原因有关[2],及时有效的综合治疗干预措施及个体化调控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健。对我科救治的40例颅脑损伤合并电解质紊乱低钾患者治疗过程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40例,其中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所致硬膜外血肿20例,硬膜下血肿10例,脑内血肿5例;鞍区肿瘤术后患者5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19~67岁,平均(51.5±4.5)岁,平均住院天数(22.5±8.1)天。意识清醒22例,意识不清者18例,治疗过程发生重度低钾9例,中度低钾16例,轻度低钾15例,持续有心电监护者22例。
1.2 方法
1.2.1 病情监测 患者入院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发生意识改变,观察瞳孔有无异常,头颅CT检查排除颅内再出血、脑水肿等颅内变化,密切监测血电解质的改变。低钾患者肌力减退可最早发生,q1 h观察肌力变化,观察呼吸功能的改变,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充足氧气供应,监测Sa02、动脉血气分析,尤其关注患者呼吸肌受累征象,无中心监护者床边备好监护仪、吸引器、呼吸球囊等急救装置。低钾还可致胃肠运动减慢,胃排空障碍,定期监测肠鸣音,应用促胃动力药物,氧氯普胺、红霉素、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配合腹部按摩和足三里穴位按压促进胃肠活动。
1.2.2 补钾治疗 静脉、口服补钾 本文25例中、重度低钾血症患者全部采用静脉输注方式补钾,10%氯化钾1.5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中滴注,补钾浓度不超过45mmol/L,输注速度不超过10~12mmol/h,动态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肌力受损患者在补钾治疗后2~24h基本恢复至3~5级,根据电解质监测结果,调整为口服补钾。15例轻度低钾患者长期给予口服补钾:10%枸椽酸钾、氯化钾缓释片及补达秀。
1.2.3 补钾安全防范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静脉治疗方案、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和静脉治疗工具[3],查看穿刺部位有红、肿、热、痛、渗出等表现,补钾过程注意观察回血情况,确保导管在静脉管腔内。患者意识清醒,倾听患者的主诉,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必要时可给予开通2条静脉通路,予原输注一半的速度2条通路同时进行输注。4例患者静脉输注第1天即发生静脉走向发红,伴轻度肿、痛,重新选取输注静脉,分别给予湿敷50%硫酸镁、外涂欧莱凝胶,覆盖水胶体敷料等措施[4],后输注顺利。2例高浓度静脉补钾患者,应用微量泵严格控制泵入速度,并给予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及时有效的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监测电解质、血气标本,血液pH值每提高0.1,血清钾的30%向细胞内转移,严禁采集输液侧肢体,标本及时送检。尿量监测准确,尿量>500 ml/d或30 ml/h,必要时给予留置导尿。观察大便性状,及时发现消化道出血现象。如发生反跳性高血钾,应立即给予停止补钾,静脉输注高浓度葡萄糖、胰岛素、钙剂及利尿剂等对抗治疗。
2.结果
本文40例患者临床早期发现,治疗及时,转危为安。25例中、重度低钾血症患者采用静脉输注方式补钾,后改口服,15例轻度低钾血症患者首选口服补钾,7例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其中原有胃肠道疾病者1例反应较为严重,与床位医师沟通改用静脉补钾方式,患者症状缓解,其余患者在餐后服用的基础上配合果汁、牛奶充分稀释,症状均好转。
3.小结
神经外科患在治疗过程中并发低钾血症,发生原因诸多。颅脑损伤后脑水肿进展,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大剂量脱水、利尿剂的使用;患者意识障碍,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道消化蠕动吸收功能减弱;某些疾病如鞍区肿瘤[5],术后极易出现以电解质、糖和脂肪代谢紊乱为主的内环境变化。神经外科患者低钾血症多见,要求医务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相关并发症特点,实验室检查和心电图的特征性表现,早期识别,治疗及时准确。本文40例低钾血症患者,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静脉、口服补钾过程做好安全防护,经综合治疗干预及个体化调控,达到满意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