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下小学语文“先学后教”教学策略研究
2020-12-03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河小学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河小学 高 云
“先学后教”教学理念在二十世纪70 年代被提出,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验证,被更多学科教学所接纳,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教学理念之一。在语文学科中引入“先学后教”教学机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感知体验的机会。新课程改革倡导主体性教学,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成为主流认识,“先学后教”教学机制与主体教学高度吻合,具有极为广泛的教学应用,值得我们做深入探究。
一、前置任务,创设“先学”情境,做好“后教”储备
前置学习任务,这是学科教学的常规设计。教师在学科教学之前,为学生设计一些预习任务,能够形成丰富“先学”机会。如生字词的学习、阅读问题的设计、学习信息的搜集、诵读训练的布设等,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中完成预习感知,教师需要在预习任务设计时,为学生做出具体的规划,提出细致的要求,如果有必要,还要为学生传授一些操作方法,确保学生“先学”顺利进行。“先学”的内容与教师的“后教”内容要高度契合,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学力。
教师为学生投放学习任务时,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阅读和分析,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以此展开教学设计,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任务的契合性。在教四年级语文下册《天窗》时,教师为学生投放了预习任务:利用工具书解决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等;阅读文本内容,对相关情节进行梳理;为什么乡下人家要做天窗?孩子从天窗中获得哪些信息?……学生接受这些任务后,都能够主动展开学习和思考。在课堂检查阶段,教师利用小检测的形式进行调查,对学生预习情况有了一定认识,然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将梳理性阅读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来对待。特别是对阅读问题的解读,学生给出的答案都比较直观。如孩子从天窗获得的信息是自然现象方面的内容,而欠缺想象方面的成分,这说明学生“先学”时,教师引导不到位,没有给学生以明确的启示,让学生阅读太过表面化,缺少深入思考。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预习任务,让学生有了更多“先学”的机会。在课堂检查时,教师对学生“先学”情况作出准确判断,为后面的针对性教学做好铺垫。教师及时发现了问题,并对教案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体现鲜明的“先学后教”特征,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启示。
二、设置问题,启动“先学”思维,形成“后教”契机
在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利用问题进行互动交流,这是最为基本的方法运用。在问题设计和投放时,教师需要做好规划和思考。首先是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学习心理,给学生创造“先学”的条件。其次要追求问题的趣味性,利用问题展开调动,使学生获得丰富学习动力。第三,问题投放时机要把握好,什么时间需要做学习发动,什么时间需要学生做深度思考,教师需要有统筹考量,把握重要的教学契机。第四,问题投放后需要做出跟进观察,对问题调度情况有科学判断,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问题具有引导性,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问题的调度作用,给学生“先学”提供更多启示。如教《琥珀》时,教师针对学生预习情况,为学生设计了思考问题:什么叫琥珀?琥珀是如何形成的?琥珀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发挥想象,说说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发现琥珀?教师投放问题后,立刻引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课堂研读气氛逐渐形成。为充分激活学生阅读思维,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达成学习共识。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之中,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引导和启迪的切入点,并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有所体现。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先学”是基础,教师跟进指导是条件,最后确定教学方案是结果,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学科教学圆满结束。
“先学后教”体现鲜明的次序,也呈现科学的教学态度,教师为学生设计“先学”的条件,设定“先学”的目标,不管学生能否达成这些目标,都可以形成“后教”的设计启迪。学生“先学”之后,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师的后续引导才能获得丰富的回应。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什么时候都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为学生设计投放问题,这个操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如果随意为学生投放学习问题,教师的“后教”便没有依托,“先学”和“后教”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托自然融合,造就语文课堂的无限精彩。
三、投放活动,增强“先学”体验,优化“后教”程序
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利用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调度,能够获得丰富学习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实际诉求,利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进行激励和发动,能够带来全新学习成效。诵读、演绎、游戏、比赛、讲述、演说等,都属于语文学科活动范畴,教师需要做出整合处理,为学生推出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以提升学生“先学”品质,为教师的“后教”做好充分准备。“先学后教”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需要有充分的设计和调度,让学生在充分的学习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有参与的兴趣,教师需要对活动形式进行创意设计,以提升活动的调度效果,让更多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先学”意识,为教师的“后教”提供更多参考和信息支持。如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篇课文之前,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纳米应用知多少”的课堂展示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展开信息搜集,找到纳米运用的生活案例,整理纳米技术相关信息,准备参与课堂展示活动,看谁能够介绍大家不知道的纳米运用案例。学生接受任务后,积极展开文本阅读,查阅教辅材料,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相关案例,对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做全面梳理和归结。学生对纳米技术本身没有太多了解,教师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也不是要从知识角度进行操作,而是通过信息查阅,让学生对信息进行整合、归结,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出来,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活动,其学科认知能力得到了锻炼。
阅读学习活动投放后,学生有浓厚参与热情,说明教师活动设计是比较有调度力的。特别是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信息,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和思考,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展开针对性思考和归结,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体验的机会,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有了更多启示,自然能够形成丰富助学动力。
四、学习反思,培养“先学”习惯,巩固“后教”成果
学科教学启动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内容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总结,为教师施教做好铺垫,让学生在充分学习反思中形成学科能力。小学学生大多没有学习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需要做好相关指导,利用学习任务形式让学生自然展开学习反思,这样才能形成归结契机。如果有需要,教师不妨为学生布置质疑性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建立问题意识,在不断反思操作中形成学科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反思,需要给出一些具体的引导,或者是设定一定的情境,为学生设计一些反思问题,这样才能形成反思效果。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这是一篇自读性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做整体阅读,并自行解决一些阅读问题,让学生展开复述活动,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在复述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做复述准备,在复述过程中给予更多技术指导。在复述学习结束后,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复述反思:复述课文会出现一些不顺利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做出自我反思,找出问题的成因,以便形成更多学习对策。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独立思考,很快就有信息回馈:复述时容易出现“卡壳”现象,这是因为对课文情节记忆不清楚造成的。在讲述故事时,不知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进行表述,也会出现不顺畅的现象,这需要多进行独立的尝试,才能逐渐进入复述状态。教师对学生复述反思情况作出归结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些操作建议。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复述任务,然后针对复述情况做反思组织,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反思环节。学生平时不会展开集体性反思,这就需要教师不时做出一些指导,这也体现了“后教”的意识。学生是学习主体,其学习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多方验证,让学生展开学习反思,不仅是一种学习回顾,更是一种自我激励,在回顾归结中找到突破的出口,以形成崭新学习启动力,让学生学有所思,才能达到学有所成。
前置任务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先学”的机会,设置情境可以成功调动学生“先学”思维,投放活动能够快速激活学生学习体验,学习反思可以让学生自然进行思维梳理,这些都能够为教师的“后教”做好铺垫和储备,确保“先学后教”机制的顺利执行。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从学科实际出发,为学生准备更多“先学”的机会,体现鲜明的生本教育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