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发声训练方法探索
2020-12-03张媛
张 媛
[内容提要]在声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歌唱技巧,需要重点做好发声训练。发声练习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各项机能得以完善,从而保证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学生的发声技巧。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给予分析式辅导,避免学生养成不良发声习惯,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发声方法,奠定歌唱的坚实基础。
发声训练主要通过人体完成,与其他乐器不同,发声受到人高级神经系统指挥,需要凭借控制器官以及感觉完成。基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声器官运动需要保证符合生理规律,虽然每个人的发声技巧都存在一定差别,但是在长期训练后,就能够彻底改变这一现状。本文针对歌唱发声训练的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发声认识误区,进而全面提升歌唱水平。
一、发声训练的重点及作用
(一)发声训练的重点
进行发声训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掌握科学的歌唱技巧以及方法,提升自己在歌唱时的发声技巧,强化自己嗓音的训练。在演唱时,如果学生经过较为系统的训练,拥有科学的发声方式和技巧,可以有效将歌唱的音域进行扩展。在歌唱的过程中,要加强发声技巧的使用,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用音乐表达出来,将学生歌唱时的状态调整到最佳。
(二)发声训练的作用
1.了解学生的不足
学生在进行发声训练时,可以充分了解在歌唱中存在的问题。在歌唱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漏气或者气息不足的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不能做到高音提升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声音尽量下沉,向后脑的位置用力;对于音位不准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微笑练习或者打哈欠的方式进行训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准确的发音状态。教师在学生进行练习时,要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
2.学生奠定声乐基础的训练
进行发声训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找到最合适的发音方式,学会保持自己嗓音的平衡。发声练习对学生来说是最基础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音域的扩展以及力量和音质的锻炼,让学生的大脑可以更好地控制发音器官。在歌唱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大脑对发音器官以及声音的变换情况进行准确控制。在训练时,要学会对各个器官的调节,让学生学会转换共鸣腔,将自己音域扩宽,做好呼吸、发音以及共鸣等方面的练习。
3.让学生学会歌唱的技巧
不同歌曲的演唱要求也不同,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歌曲,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这样才能更快地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在进行不同歌曲的歌唱训练时,使用的歌唱技巧以及学生进行歌唱训练的着重点都不同,有些训练重视音域的扩宽,有些重视对力度的控制,有些重视对吐字的训练。学生应该在进行大量练习的情况下掌握歌唱的技巧以及方法,发现的自己潜力,提升自己的歌唱水平。
4.培养学生在歌唱中情感的表达
歌曲不仅可以表达作词作曲人的情感,还能体现大众的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很多人认为进行发声训练就是进行技巧的学习,其实并不是这样。学生除了进行技巧的学习之外,还要学会对歌曲中的情感进行体会,猜想在演唱的过程中听众可能有的情感。投入自己的情感进行歌唱,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演唱提升歌曲的生命力以及情感承载力。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利用发声练习来提升自己歌唱的质量,将自己的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
二、歌唱发声训练要素
(一)呼吸
为了有效完成演唱,就需要首先学会呼吸,因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呼吸训练能够帮助演唱者掌握一定技巧,从而在流畅、自然的呼吸中完成演唱。在演唱过程中,要求演唱者从外部吸入空气,扩张胸廓,此时肺部就会有一个孔腔出现,保证肺能够完成自由扩张。发声时需要保证自身横膈膜在胸部的面向外凸,并将腹部与胸部隔离开。与此同时,还需要保持头部呈竖直状态,挺起肩膀,放松胸部,放下隔膜,缓慢挺起胸部,完成呼吸。在做这个动作时,肺部会充满空气,此时就可以按照吸气的相反过程完成呼气。
(二)发声
为保证发声的科学性,需要正确打开喉咙,这就需要保证深呼吸时喉头下降,并向四周方向扩张,而后才能够发声。为了有效打开喉咙,就需要首先保证正确的吸气,向下打开喉头。在打开喉头时,需要特别注意,对于女生来说,喉头不明显,由此,在歌唱练习时,需要特别注意查看喉头是否在正确的位置,如此才能够保证气流顺畅输出,唱出动听的歌曲。
(三)起音
在发声练习中,可以使用多种方法。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需要正确的起音,这会直接影响声音的发展方向。沈湘教授提出,起音与发声质量有很大关系,如果起音不正确,就会直接影响演唱的效果。在发声前,需准确把握胸口起音发声位置,与此同时,在吸气时需要保证沉稳,打开喉咙时需要保持放松的状态。对于声音需要的共鸣位置也需要在演唱前考虑好。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略收小腹,保证气息能够对声门进行冲击,利用声带振动闭合的方法发出声音。在起音时,需要注意保证动作的连贯性以及协调性,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打开喉咙,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检查并纠正,查看学生的口腔是否完全打开,用手触摸学生的喉头,查看是否完全放下,最后对学生发出的声音进行判断,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起音方式。此外,在起音时,要保证用气的均匀性,如果吸气力度过大,就会对声带产生冲击,导致所发出的声音过于僵硬或者音量偏高。而如果所发出的声音过于微弱,就会导致声带无法及时有效的闭合,所发出的声音不仅偏低,而且较为松散。
(四)共鸣
乐器不同,其所发出的声音也会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乐器有其自身特有的共鸣体以及发音体。所谓“基音”,即发音体所发出的声音,对于基音本身来说,其自身非常无力,在共鸣腔体中产生共振后,才能够促使自身不断的扩大,并逐渐美化。共鸣从声带产生的基音较为微弱,只有在人体腔体内共振后,才能够促使声音得以增强,从而美化微弱的基音。声学中,所谓的“共鸣”就是基音在共鸣腔体中出现的共振,只有达到共振,进而共鸣,才能够更好地演绎完美的歌唱。在歌唱活动中,需要胸腔、口腔以及头腔三个位置共同作用,其所控制的声部以及声区,在其共同作用下,才能够形成百变的音色,这也是共鸣腔体作用的结果。以上这些腔体互相协作,并保持平衡状态才能够控制声音色彩。
三、发声训练的有效策略
(一)应用的主要方法
在进行歌唱练习时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发音练习,一个高质量的发音练习是进行其他歌唱练习的基础。学生在进行练习时,首先应该学会吸气、呼气以及运气,学会打开喉咙找到声音共鸣的位置,在进行起音训练时要重视对气息的训练,要保证用气的均匀。除此之外,在进行训练时,要循序渐进练习,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困难,层层递进式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内容。
(二)做好与歌唱结合的工作
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天赋,还要有足够正确的呼吸调节方式,有准确的发音方式以及吐字,结合自身的音色特征进行歌唱学习。所以,学生要不断进行发声练习,掌握正确的发声方式以及技巧。学生在进行发声练习时,要加强对元音、母音以及泛音的学习,加强相关内容的练习,这样才能扩宽学生的音域,让学生发出优美的音色,提高歌唱水平。
声乐练习要循序渐进,在练习时,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使学生慢慢找到最佳的状态,所以学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不要断断续续的进行训练,因为断断续续的训练效果不佳。其次,学生在进行练习时,首先要进行基础练习,在基础练习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巩固发声技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音域,让学生掌握歌唱的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唱方式。
声音练习是学生进行歌唱练习的基础,只有不断进行基础的练习才能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同时歌唱也是学生进行声音练习最好的方法,这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学生在进行歌唱练习时,必须进行发声练习,运用练声曲进行练习,在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弥补学生歌唱中的不足,还能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让学生形成对歌曲新的认识。学生在进行演唱时,才能更好地激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让歌曲的影响力得到提升。让学生进行发声和歌唱相结合的练习,学生既可以掌握发声技巧还能学会相应的知识,还能通过练习找到自己最好的发声状态,有利于学生对歌曲情感的表达,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
四、发声训练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启发、诱导方式进行教学
相关研究证实,当人处于愉悦的状态下,其思维方式较为灵活,同时也具备敏锐的感知。而如果心情沮丧,就会变得极为迟钝,无法集中注意力。基于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情绪实施针对性的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欲望,使学生时刻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例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予学生表扬以及鼓励,并抓住学生声音中的亮点,对于好的部分,教师需要给予肯定,对于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并加以改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一定认知,自己的教学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而要想将知识真正转化为学问,还需要学生自身不断的努力,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进行学习,才能够产生巨大能动作用,在课堂上配合教师完成练声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1]李欣谕.试论歌唱练声中基本元音的训练讲阶[J].当代音乐,2020(7):113-116.
(二)借助联想方式训练
歌唱发声训练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展开一些与音乐有关的联想,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发声原理以及发声过程中难以理解的问题。[2]刘子琪.看得见的发声方法——横膈膜发声法[J].中国民族博览,2019(22):117-118.例如,在讲解如何将气吸的深一点时,教师可以说类似于打哈欠时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在歌唱之前思考清楚自己需要如何吸气,更好地协调各项器官,做好发声训练。
(三)注重演唱示范的形象性
在开展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歌曲的演唱进行示范,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建立具体的声音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愿投身到学习中来。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做好发声练习,教师需要对学生正确辨别声音的能力进行培养。[3]凌燕.指导发声方法——科学进行变声期歌唱训练[J].名师在线,2018(2):50-51.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需要第一时间给予解答,并做好示范。可以说,正确有效的示范比苍白无力的讲解有效,在示范过程中,学生也能及时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建立自己努力的目标。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发出一些错误的声音,从而测试同学们能否察觉到,训练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
(四)方法要有针对性
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都有一定差别,而且学生的心理素质各异,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接触声乐学科时,有不同的起点及基础,学习的状态及效果也会存在区别。基于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做到因材施教。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心理素质欠缺的学生,在练习发声时就会有紧张、歪嘴以及耸肩等不良动作出现,且发声器官较为僵硬,无法完成正确发音。此时,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不应该急于教学生练声,应该对症下药,找到学生紧张的根本原因,与学生进行谈话,为其解决心理问题。通过谈话,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情况有进一步了解,同时看学生是否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纠正学生仅在口腔发声的错误动作。对于一些嗓音条件较差的同学,教师需要给予鼓励,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只有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完成演唱。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模仿法以及跟唱法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打开口腔,学生掌握基础的方法后,再利用母音练唱。针对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在练声时就会表现得较为消极,无法及时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在教师反复强调后,学生才能够勉强完成。针对于此类学生,在教学前,教师首先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对其情绪进行调节,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以及开心的事与学生进行交谈,当学生精神处于放松状态时,再进行发声训练,效果会更佳。与此同时,在选择练声曲时,应尽量选择跳音以及顿音类型的曲目,从而有效改善并调节学生的状态以及机能反应。
针对不同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就要求声乐教师具备“对症下药”的能力。声乐教学活动,可以被认为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在练习时,教师与学生会逐渐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有效的解决,进而达到完美的训练效果。
五、歌唱发声训练技巧
(一)呼吸训练技巧
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以及胸腹式呼吸法是现阶段在歌唱训练中较为常用的呼吸方式。这几种呼吸的方式更符合人体呼吸的特征,满足人体生理功能。这样的呼吸方式可以让人体更快、更深地进行呼吸,并且可以根据歌唱时的需要进行缓慢、强烈的呼气。这种呼吸方式是最为科学的,在歌唱中可以被有效应用。胸式呼吸法是一种用胸部控制呼吸的方法,运用这种方式进行呼吸时,我们的吸气量相对较少,而且比较浅,只是到达肺部的上半部,容易导致喉部以及颈部肌肉的紧张,学生的声音会缺乏弹性,这种情况在业余学生中较为常见,是一种需要及时纠正的呼吸方式。腹式呼吸法是一种依靠软肋以及腹部的呼吸方式,其吸气的程度要比胸式呼吸法深,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因为吸气过深,学生通常会产生气息不通的现象,对学生的发声位置产生影响,导致中低声听起来比较沉闷,缺乏声音的灵活性,音调偏低。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一种利用学生的胸腔、两肋、腹部肌肉与横膈膜共同对肌肉进行气息控制的方式。这种呼吸方式的优点比较多,而且满足人体的生理特点,较为科学。这种呼吸方式可以控制较强的气息,而且呼吸比较均匀,节制性较强,可以让学生的音域被扩大,可以将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音进行协调使用。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灵魂,歌唱发声练习中,需要重点做好呼吸训练,只有调节好自己的呼吸,才能够完美地演绎声乐曲目。曾有声乐大师指出,控制呼吸、把握喉头位置以及打开并运用共鸣腔体是美声演唱需要掌握的三大技能。其认为在声乐训练过程中,呼吸是最为基础的内容,歌唱也应该首先从呼吸训练开始,只有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才能够做到科学的发声,从而对声音进行美化。而有声乐教育家也指出,呼吸是发声方法的关键。由此可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尤为必要。[1]许荟.小学音乐教学中发声训练研究[J].魅力中国,2019(32):165-166.
1.吸气训练法
首先,可以使用“狗喘气式”训练法。为了达到训练效果,可以选择让学生到户外或者楼梯间快速奔跑,2分钟后,学生就会累得大口喘气,此时腹部就会不断起伏,而此时吸气的状态就是演唱时正确的吸气状态,类似于“狗喘气”。
其次,“闻花式”吸气法。此种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在训练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做不到位,无法达到演唱的要求,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挺胸,并保持放松的状态,双肩自然下垂,腰腹部位置需要保证足够柔软。以上要求满足后,就可以开始吸气,在吸气过程中,还要注意双肩以及胸腔维持原来状态,如果上下起伏,就会导致气息流入到肺或者胸腔位置,无法达到腹部及腰部,此时气息不会压迫横膈膜,无法达到演唱的效果。
2.呼气训练法
同吸气训练一样,呼气训练一样重要。如果无法做到正确呼气,也就无法真正完美的演绎歌唱。[2]李玉勇.黄梅戏演唱发声训练的几点意见[J].艺术评鉴,2019(8):149-150.
首先,需要做好断音练习。在实际练习过程中,需要保证气息的支点始终处于一个位置,当若干个断音发音完毕后,才能够换气。一些学生在练习时,仅发完第一个音后就换气,此种做法会严重影响演唱效果。在断音练习时,可以反复发“du、mi、ma、mu”音进行交叉练习,从而保证达到肌肉瞬间爆发力以及冲击力,促使气息压力得以强化。与此同时,利用此种方法,能够对气息同声带的协调配合能力进行训练,奠定日后演唱的基础。此外,断音练习也能够对声带的闭合机能进行训练,便于演唱时高音的发挥。[3]谭春梅.浅谈歌唱发声的心理活动对演唱效果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9(4):133.
其次,需要做好连音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需要分别控制好吸气以及呼吸肌肉群,只有控制好这两组肌肉群,才能够发好连音。对于吸气肌肉群来说,需要从腹内向腹外用力,在开始吸气时就需要开始用力,同时气息在保持时也需要用力,并且持续到呼气环节,也就是发声环节。呼气肌肉群在用力时,仅需要在呼气时用力即可,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力量需要从外向内施展。为了保证呼气能够达到发声的要求,呼气肌肉群以及吸气肌肉群就需要保持同等的力,只有两种力持平时,才能够找到歌唱呼吸的支点。[1]赵苑琦.论科学发声中的呼吸训练[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9(6):116-117.
第三,教师可以利用“du”音演唱整首歌曲,在演唱过程中,一些学生会特别注意教师演唱的节奏、歌词以及乐感、音准等,没有重视气息的重要作用,一旦需要演唱长音长句以及高音歌曲时,就会因气息欠缺以及喉头发紧无法完成演唱,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采用“du”音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可以让学生利用“du”音将整首歌唱完,保证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气息的正确运用,当遇到长音以及高音时,要教会学生如何调节自己的气息,特别是需要学习在连贯演唱时如何控制腰肌以及腹肌、隔膜肌,并正确感悟演唱时如何把握渐强或者渐弱的气息。[2]Kimberly M.Steinhauer,Mary McDonald Klimek.Vocal Traditions:Estill Voice Training®[J].Voice and Speech Review,2019(3),pp.354-359.
(二)正确的起音技巧
起音就是我们在歌唱时,第一行的第一个音,这个音被称为“起音”,起音是让我们从自然的语言表述状态转变到歌唱状态的过程,也是影响我们歌唱质量的关键。在声带、呼吸以及共鸣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起音,起音应注意好以下几点:第一,呼吸要均匀。在开始前,首先要使呼吸均匀,可以用手轻轻触摸声带。空气不论大于声音还是小于声音都会影响声带的正常发声,会给声带带来负担,容易导致声音缺乏准确性。如果出现呼吸撞击声带的现象,就会导致声音失衡,最终导致发音较粗或者是喉部过于沉重产生破音的现象。如果空气小于声音会导致呼吸的压力不足,声带缺乏张力,不能进行大幅度振动,最终导致无声、暗、空的问题;第二,声带要处于关闭状态。我们在歌唱时不能将歌唱的声音隐藏起来,就是要将声带关闭。如果我们的声音大于空气,我们的喉咙就很容易产生疲劳的状态,如果我们的声音比空气小,我们的呼吸就会变硬或者处于停留的状态,显示出来的就是声音听起来变得比较闷。所以,在歌唱时应该根据旋律情况,对呼吸进行调整,充分利用呼吸,让呼吸压力与声带张力保持在平衡的状态,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在起始阶段,要找到一个会使声音产生共振的焦点,就是较高的位置,以保证声音准确度。否则就会导致音调较低,对音调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音调。
在进行发声练习时,起音练习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起音一般分为激起音、舒起音以及软起音三种。激起音是在学生吸气结束后,胸腔保持不动,先将声带闭合,再利用自己的气息,使用合适的气息量对声带进行冲击,导致其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现象。利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起音,发出的声音相对比较结实。一般都是使用这种方式对顿音、跳音进行练习,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声带漏气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呼吸都是采取急吸急呼。舒起音是学生在声门打开的同时用气息振动声带。这种起音方式的特点是要求学生先出气再发声,就好像感叹的样子。在进行发声训练时,一般都是使用舒起音的方式改变学生声音过于僵硬的情况,一般在通俗唱法中这种方式应用得较多。软起音是学生要在声带闭合的同时向外送气息,让开声门与气息振动的声音同时进行。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起音,比激起音声音要柔和,而且声音也更平稳一些。学生在进行发声训练时,一般在练习连音以及长音时使用这种起音方式,一般有喉音毛病的也是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纠正。一般在进行软起音时,学生应该采取缓吸缓呼的呼吸方式。即在进行起音时,学生首先要保持精神饱满进行全身性的协调,并根据歌曲类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起音方式,同时注意不要用太大的音量进行起音,要选择较为舒适的音量进行起音。
(三)发声训练技巧
如何打开喉头是发声训练的基础内容。喉头是人的声源体,在演唱时,需要正确把握喉头的活动状态,因为喉头能否正确打开关系到呼吸的深浅以及能否有效调节共鸣腔。与此同时,如果喉头没有正确打开,就会对演唱的音色、音质以及音准产生不良影响。为了让喉头保持正确且稳定的位置,就需要确保演唱时喉头处于放松的状态。在打开喉咙深吸气时,喉头此时就处于最为合适的位置,这个位置也能够对初学者的嗓子起到保护效果。临床医学实践研究证实,临床上多发的声带息肉、声带小结以及声带肥厚等等喉咽部以及声带疾病,都与演唱中发声方法不正确有直接关系。导致发声不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喉头位置过高,对喉关节肌肉群产生不良扯动,进而促使声带撕裂肌进一步拉紧,当长期处于不正确运动时,就会造成声门运动障碍,再不加以治疗的情况下,很快就会引发一些其他不良病变,最终影响学习者学习的进程,甚至终身无法再学习声乐。[1]Violette Kjeldgaard.Gender,Neuroscience,and Voice Training:Teaching and Learning Tips[J].Voice and Speech Review,2019(3),pp.344-353.
做好喉头的稳定工作非常重要,声乐训练中喉头的稳定性是重要的训练内容。如果在歌唱的过程中,学生的喉头出现上下移动的情况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音色以及声音发声变化,出现不统一的现象。所以,我们在歌唱时,应该保持喉部在向下移动,而呼气保持向上呼气,让呼气与喉咙的移动产生抗性力量,让我们的歌唱保持稳定。而且对抗的程度会随着我们在歌唱时发声的面以及音量的大小进行合理调整,让我们的喉部会有规律地进行移动。在对喉部进行稳定训练时,容易产生错误的训练思维。例如,有些学生为了保持喉部的稳定,经常会采取用舌头周围的肌肉按住喉部的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学生的喉部过于沉重,声音也会表现得很迟钝,声音听起来并不自然,有一种比较坚硬的感觉。所以,学生在进行喉部稳定训练时要注意,我们进行喉部稳定训练不是为了保持喉部的稳定,而是为了让自己唱出的声音听起来更科学、更好听。
在歌唱时,我们要正确呼吸,呼吸是歌唱能够发声的不竭动力,也是艺术表现的主要方法。无论是歌坛老将还是初学者,都应该认识到呼吸对歌唱的关键作用。生理学家那盖尔先生曾提出,借助哈欠能够有效降低喉头位置,促使声音更为饱满,此种方法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演唱中。
此外,借助字母“U”能够轻松实现母音练习。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研究证实,借助母音练习法能够促使演唱维持稳定状态。在此过程中,应该首先控制好演唱的气息,借助哈欠动作将喉头完全打开,并温柔地将软腭抬起。在呼气练习时,需要注意正确把握咽腔的开度,两唇之间要形成“撮”状,而唇尖需要拢住气息。此时就可以保持放松状态打开喉咙,上下维持管道形状,保持气息不能僵。声音要置于气息之上。此时,就可以开始起音。作为练习使用,起音可以选择五度,而下行音阶练习时,可以选择八度。练习五度时,需要特别注意将声叹在气上,当音升高时,叹气的感觉也会更为强烈。练习八度下行时,练习者需要保持打哈欠的状态,感觉自己发出的声音是从远处飘来的。与此同时,还需要用心体会,对于管道的状态进行实时调整,确保喉头的位置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在歌唱时,要求演唱者能够将喉头的位置稳定住,将喉咙打开,完成放声歌唱,只有三者相互协调,才能够达到完美的演唱效果。也就是说,只有喉头得以稳定,喉咙才能够正确打开,而后才能够完成演唱。演唱时,还需要特别注意,舌骨与喉头的连接位置,需要始终保持微微松开,如此才能够达到放声的效果。如果喉头的位置不能稳定,高于正常位置,就会导致发声出现阻碍,无法通畅、厚实地演唱,所以在演唱时,把握好喉头的正确位置,并维持其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四)共鸣训练技巧
在发声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共鸣,只有达到共鸣的状态,才能够更加完美地展示嗓音的音质以及音量。可以说,为了有效发出洪亮且亲切的嗓音,借助共鸣方法更为靠谱。对于歌唱,我们赋予其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悦耳,还需要动听,且音量需要饱满,并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在歌唱时,除了需要掌握以上技巧,还需要有效控制好演唱的气息,从而更好地达到共鸣的效果。
在应用共鸣时,需要充分考虑演唱所需音量与音高,只有保证各个共鸣区均衡发展,才能够维持高水平的演唱。在演唱时,会有不同的共鸣区,例如,鼻腔共鸣、口腔共鸣或者是额腔与蝶窦共鸣等等,任何一处完成单独的共鸣,都无法保证演唱达到完美的效果,而演唱者所发出的声音也必将是刺耳的声音。鼻腔共鸣,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鼻音,鼻腔共鸣时,需要打开鼻孔,并放松鼻肌位置,上提软腭须,只有这样,才不会只是单纯的发出鼻音。相比于其他共鸣而言,鼻腔共鸣更为容易做到。而额腔与蝶窦共鸣相对而言则更为困难。简单的文字叙述并不能全部交代清楚,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寻求教师的帮助以及指导,自身还需要勤加练习,如此才能够做到此项共鸣。[1]马佳宇.试论歌唱半声唱法及轻声唱法的训练[J].黄河之声,2019(12):57.
在共鸣时,需要重点强调整体观点,也就是说,需要三个共鸣区域共同协调作用,并分清主次,才能够更好地演绎歌曲。在演唱高音区时,头腔共鸣更为重要,而中音区需要达到口腔共鸣,对于低音区来说,则需要达到胸腔共鸣,也就是整个胸腔以及气管、支气管都达到共鸣。胸腔以及头腔位置都属于固体共鸣腔体,而只有口腔才属于可变的腔体。基于此,在声乐歌唱发声练习时,需要重点学习如何打开口咽腔以及喉咙,从而完成胸腔以及头腔的共振,进而达到共鸣。当演唱声音在声区上达到和谐统一后,才能够保证上下贯通,达到完美的效果。中声区又称为自然声区,单从发声效果进行分析,中声区不似高音区声音的紧张感以及尖锐性,也没有低音区压抑沉闷的情绪,反而中声区是最为容易掌握的部分,在声音与气息协调搭配上也更为容易,从发出的声音分析,中声区的声音更为松弛,能够缓解人们紧张的压力感。喉部位置、咽部位置以及鼻子、口腔四处位置是中声区的共鸣腔位置。人体口咽腔位置可以比作一个扩大器,向上其与头腔相连接,向下其在胸腔起到连接的作用,可以说,人体发声的通道就是口咽腔,做好口咽腔的管理,有利于更好更快地达到口咽共鸣,进而促使歌唱达到最佳音色。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正确打开口咽腔,就奠定了中音区学习的基础。基于发声方法分析,在中音区学习过程中,因发音器管肌肉不容易紧张,在演唱时声音会较为松弛,学生学习时会更为容易掌握。基于此,在嗓音练习阶段,教师要告知学生口腔上颚位置像一座拱形的桥梁,而上颚能够对发音的口腔空隙进行扩张,从而强化了原本细小的声音,而当舌头呈现凹形时,发音的效果则更佳。此时,在口腔内就会有更为广阔的腔体产生,共鸣效果也会更好。相反,如果演唱者缩紧舌头,减少口中的空隙,就难以发挥共鸣的作用。高音主要需要头腔共鸣的帮助才能够完成,同时还需要其他腔体的辅助,相比于中音区而言,高音发音才会更为困难。
(五)声带张力运用问题
歌唱需要有声带的支持,可以说,声带是歌唱的根本。所谓歌唱,就是声带振动产生的结果,而我们再对嗓音加以优化。但是,歌唱又不完全是声带振动产生的,声带所发出的声音,可以说是基音,而其产生的泛音较为微弱,只有在共鸣腔体以及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声带振动才能够发出巨大的声音,完成歌唱,这也就是最为根本的发音原理。通过研究发现,人体在发声时,首先需要依靠声带的张力,也就是要求声带的长度以及厚度都符合要求,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完成松、紧的状态,且能够把握好张力以及频率。其次,还需要对气流的大小、快慢以及强弱进行控制,从而对声音进行优化。第三,发音管的长度以及共鸣腔大小会影响发声的音质、音高以及音量等。研究证实,只有正确把握三个关节的运动关系,才能够学会正确演唱的方法。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在歌唱发声训练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以及关爱,有效组织学生在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前提下完成发声训练任务。同时,声乐教师还需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确示范,对学生歌唱的热情进行培养,使学生对歌唱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愿意全身心投入到歌唱学习中来。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后,给予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愿意学习、爱上学习,更好地完成歌唱发声训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