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钢琴教育的文化价值研究

2020-12-03

乐府新声 2020年3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文化

佟 婧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实现文化输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也就显得更加关键。高校钢琴教育一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心智能力和审美修养,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取向,另一方面培养更多优秀的钢琴专业人才,丰富钢琴文化的内涵。本文结合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从钢琴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传播及创新三方面明确作用机制,指导新时期的高校钢琴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民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贾征.浅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及其与当代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6-57.对于高校而言,在推行钢琴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这对增强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钢琴教育相比于其它专业教学而言,其对文化的影响表现得更加突出,是传播和创新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影响深远。而当前高校在进行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乏教学改革创新,导致大学生在学习钢琴专业知识、提升综合技能方面表现得不够理想,更谈不上了解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一、高校钢琴教育与钢琴文化研究现状

基于对我国多所高校钢琴教育的实践观察,结合对国内外钢琴文化的研究成果分析,当前高校钢琴教育过程中对文化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钢琴教育对文化的积极作用难以得到发挥,影响了钢琴教育和钢琴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第一,理论层面。通过查找国内外有关高校钢琴教育对文化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学术成果发现,当前很少有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来论证高校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机制,没有将高校钢琴教育与文化关联起来进行分析,导致很少有关于钢琴教育对文化作用机制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理论来指导高校钢琴教育教学实践。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本身教学科研压力比较大,很难保障科研成果的创新性与系统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论文发表等困难,很多教师的代表性成果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应用,影响了高校钢琴教育的关联性研究。

第二,实践层面。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师的教学压力也随之增加,教师通过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时间、精力有限。高校进行钢琴专业教育,主要还是采用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鲜将钢琴教育与文化融合起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导致很多大学生甚至都没有意识到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也就很少能够在学习钢琴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而随着国家提出“文化自信”的口号,为了培养更多综合化、专业化的人才,高校必须首先强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在钢琴教育的过程中同样重视深化与文化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1]冯炜.浅析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J].戏剧之家,2015(11):67-69.

二、高校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机制

(一)高校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选择作用机制

文化在发展进程中存在扬弃,通过不断吐故纳新融入新的文化因素,人与文化作用过程中教育活动的作用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文化取舍上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钢琴教育不仅包括了钢琴技法的教学,还包括以钢琴为介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音乐方面的感觉体验,所以高校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取舍过程也会呈现相应的运行模式。

1.钢琴文化的规范化过程

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高校钢琴教育根据教学目标让钢琴文化呈现出规范化、系统化的特征,高校教育取舍过程主要表现在:一是钢琴教材的编写。钢琴教育者为便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通过教材编写的方式梳理、加工知识形态的文化内容。西方国家针对技术训练编写的钢琴练习曲教学十分丰富,例如《哈农练指法》、《钢琴练习册》、《莱蒙练习曲》以及著名作曲家编写的高级练习曲集。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民族音乐内容开展教学编写,包括了《中国钢琴曲选》、《五声调式钢琴练习曲》以及《民歌钢琴小曲五十首》。[2]刘璐.当代钢琴教育的文化困境与反思[J].当代音乐,2015(7):38-41.1962年,为了确定高等音乐院校教学参考曲目,根据教学需要,以国内外钢琴作品编成了《高等音乐院校钢琴教学曲选》以及《西欧作品集》、《中国作品集》等五集。[3]李小莹.当代美国高等钢琴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音乐传播,2015(1):71-73.二是高校教学内容的安排。钢琴教学基于教材、曲目进行动态化的取舍与梳理。每位钢琴教育者都会根据学生需要安排教学进度以及教材选择,而且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音乐感觉、技术等问题,也会提供具体练习曲目,这种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安排亦是对多元钢琴文化规范化、系统化取舍的过程。

2.钢琴文化标准的选择过程

高校钢琴教育中关于文化价值判断是颇为多元的,例如,因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师范性质的钢琴学习与专业演奏教育存在区别。文化价值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一是人发展的需求。受教育者选择进入高校钢琴学习,主要基于未来人生发展的需求,经过系统化、规范化训练可以成为音乐教师、专业演奏家等。以成为专业演奏家为目标进行系统钢琴学习的学生在早期练习中就已解决了钢琴技术问题,后期学习更多的是对音乐内涵的进一步诠释与探索。以成为音乐教师为目标进行钢琴学习,其曲目演奏的深度、广度都所有缩减,更侧重于作为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培养。知识形态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观念上的教学目标设定共同组成了钢琴文化。因人的发展需求不同在钢琴文化方面也会做出差异性的选择。二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当社会对钢琴专业人才有着较大需求时,高校钢琴教育也呈现出扩招的趋势,基于各类文化内涵的钢琴比赛络绎不绝,新媒体对钢琴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拓展。三是钢琴教育发展的需求。我国高校钢琴教育的发展颇为曲折,从单一化的钢琴创作到多元风格的钢琴创作,高等钢琴教育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但随着高校扩招后钢琴教育资源有限、中国式“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高校钢琴教育仍需探索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钢琴文化教育模式。[1]史继美.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62-63.

(二)高校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传播作用机制

1.纵向钢琴文化传播——文化传承

从教育结构或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教育已然成为文化传承的最佳工具。文化内容随着社会发展日益丰富,教育呈现出体系化、制度化的特征,学生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专门机构。虽然当前高校钢琴教育中所传承的文化并非钢琴文化的所有内容,但学校所选择的传承内容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目的性,因此学校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更为突出。根据钢琴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钢琴教育并不会因优秀创作者的离世而中止文化传承,而且不同时代的钢琴教育者均会将当代新生的钢琴文化融入于钢琴文化体系之后进行传承,钢琴文化呈现出累积发展的趋势。钢琴教育也让更多人从创作、演奏、赏析等方面认识钢琴艺术,而且钢琴知识通过教育被传承的基础出现知识内容增值。

2.横向钢琴文化传播——文化扩散

文化传承是从时间维度上的钢琴文化传播,而文化扩散则是钢琴文化在空间范围内的流动,同时文化扩散包括了文化冲突与融合两类,在社会范围内被广泛的认可与接收也成为了钢琴文化发展的动力。从教育领域来看钢琴文化扩散,学术交流、访问演出、国际性钢琴比赛等形式都让钢琴文化在地域间、国度间开展传播与交流。从社会发展中的商贸活动等都一定程度上对钢琴文化的传播产生作用,但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作用更为高效。高校钢琴教育为钢琴文化传播提供了基本前提,钢琴文化传播的前提是需要被传播者具备一定的艺术文化审美能力与接受能力,否则传播效果等同于零。例如,钢琴作品若是面对从未接受过音乐教育且乐感较差的人,这种传播过程几乎没有任何意义,这只是从钢琴文化传播的视角,并非音乐赏析以及其它视角。钢琴教育提升了大众对钢琴文化的接受能力,此外,高校钢琴教育通过进一步的加工、选择,让钢琴文化更易被人所接受。钢琴教育培育出更多的专业性钢琴人才也有助于传播钢琴文化。高校培养的钢琴专业学生会有一部分就业时选择从事钢琴教育工作,因此作为“文化点”的专业钢琴人才逐渐转变为“文化集群”。[2]郭倩.基于文化视域中的当代钢琴教育研究[J].音乐时空,2015(16):46-48.我国从建国之初就十分重视组织国际钢琴艺术交流活动,选派一些优秀的钢琴家参加比赛,邀请国外知名钢琴家来中国讲学与演奏,这些都实现了钢琴人才在空间上的文化传播价值。钢琴教育传播除了具备物质载体的钢琴文化知识传播,还包括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学术思想、审美趣味等更深层文化源的传播。

(三)高校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创新作用机制

1.高校钢琴教育创新钢琴文化的过程

从教育内部结构来看,高校钢琴教育活动的教育者推动了钢琴文化的开展,高校钢琴教育内容将钢琴文化符号化,高校钢琴专业学生成为了文化的创造者、接受者。在钢琴教育实践互动中,钢琴教育者通过音响、语言、乐谱、文字等钢琴文化载体,将这些载体中凝结的文化内化到学生心中。钢琴文化通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评价将习得的钢琴文化内容进行二次选择以及再创造,这亦是钢琴教育过程中钢琴文化的内化过程。学生经过系统的钢琴学习,再通过乐谱、语言、符号、演奏等文化载体形式再现出来,因此,钢琴作品的教学过程、创新过程、演奏过程都是钢琴文化外化的展现形式。因此,高校钢琴教育对文化创新包括了两个阶段,首先是通过教育活动将钢琴文化的外在载体转变为学生主体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的文化创新力被大大激发,钢琴文化内容得以创新化发展。此外,将内化的钢琴文化外化成为相应载体的钢琴文化过程,钢琴教育会通过音乐会、钢琴授课、讲座等,将内化过程中创新化的钢琴文化内容引出来。

2.高校钢琴教育创新钢琴文化的双重作用

高校钢琴教育创新钢琴文化的第一层作用——文化创新的社会作用。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类型。作为艺术教育的高校钢琴教育成为了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持续发展、创新的钢琴文化不仅能够启发人的思维,提升人的创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其它艺术形式创作的发展。高校钢琴教育培育的对象并非广大群众,而是培育出优秀的作曲家、钢琴家以及钢琴教育家,专业性的钢琴人才不断创新钢琴文化的内容,为探索钢琴其它方面的作用提供了创新源泉。爱因斯坦认为灵感来源于音乐的作用,艺术教育同时也对社会非艺术领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钢琴文化的创新对钢琴教育也有着积极的作用,钢琴教育作用下的钢琴文化创新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例如,钢琴教学理念的革新、钢琴教学品质的提升等。高校钢琴教学中教育内容、教学者、受教育者,这三方要素都一定程度上受到钢琴文化创新的作用,钢琴文化创新推进教育者更新知识内容与教育理念,同时将这些创新的内容融入于日常教学之中。钢琴文化创新活动之中对原来钢琴文化内容进行加工、组织,教育内容成为了有效的载体。对于参与钢琴教育互动的学生来说,钢琴文化的创新氛围为其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也更有利于更新其钢琴知识体系与学习观念。

三、文化自信背景下基于文化作用机制优化高校钢琴教育路径

为了满足新时期我国钢琴艺术发展整体需求,将中国优秀文化融入我国钢琴文化之中成为必然趋势。高校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机制包括了选择机制、传播机制、创新机制,从选择到创新展现了高校钢琴教育作为优化我国钢琴文化发展的最佳路径,植根于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结合当前高校钢琴教育的基本情况,融合国内外钢琴教育的实践,这些成为了我国钢琴文化发展的新契机。

(一)基于选择机制优化高校钢琴教育内容

当前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选择的多是一些国外钢琴教学教材,例如车尔尼、汤普森、拜厄等人编著的教材,这些教材是经过长期钢琴教学实践总结而成,因此教材内容通俗易懂,适宜开展教学活动,但因这些教材多基于欧洲的和声体系、调式体系所编创出来,比较我国传统音乐的七声调式、五声调式体系具有较大差异,钢琴学习者在早期钢琴学习时使用这些教材就会形成西方钢琴文化的听觉审美,最初音乐审美印象的形成也对钢琴学习者日后音乐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高校钢琴课程教学中大量运用西方钢琴教材不利于钢琴学习者民族音乐文化意识的养成。

基于选择机制中的教学内容优化,高校钢琴专业教师应在教学中选择中国风格突出的钢琴作品。我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钢琴作曲家融合中西方写作技法,将我国各民族的音乐素材融入其中,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钢琴创作成果颇丰,通过这些钢琴作品能够极快地辨识出各民族音乐素材,例如民族器乐、地方民歌、民间歌曲、戏曲说唱等等,以少数民族风格素材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数量较多,这也体现出蕴含民族文化的民族音乐有着一定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让钢琴音乐创作颇具异域风格,例如郭志鸿的《新疆舞曲》、廖胜京的《火把节之夜》、肖培衍的《快乐的马车夫》、刘福安的《采茶扑蝶》、黄虎威的《巴蜀之画》、殷承宗的《快乐的罗嗦》、邓尔博的《新疆幻想曲》等等,展现中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的优秀钢琴作品数不胜数。[1]雷霙.基于文化视域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探析[J].音乐时空,2015(12):55-58.这些钢琴作品除了具有风格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模仿了一些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因此钢琴教学中选择一些民族特色显著的钢琴作品,提升学生对钢琴音乐表现力的理解,同时加深学生对民乐戏剧性特点的认识,学生在训练中加深自身演奏技巧的同时,也会逐渐感受到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独具的民族音乐文化内涵,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中选择一些中国特色钢琴作品十分必要。高校还应将我国优秀音乐文化课程纳入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之中,组织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家、民族传统音乐项目传承人面向艺术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程,为高校钢琴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内容选择,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明确中国钢琴作品曲目的分级规划。为了推动中国钢琴文化的发展,基于选择机制高校钢琴教育应编写出更具中国特色的钢琴教材,教材内容在借鉴西方成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需将更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编写出一套由浅到深、中西合并、实用高效的中国钢琴教材。

(二)基于传播机制优化高校钢琴教育平台

高校钢琴教育是开放的,通过教育交流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亦是发挥传播机制的有效路径。1997年的首届(香港)中国作品钢琴比赛中吸引了十分优秀的青年钢琴选手参加,这更让中国钢琴教育事业成果以及我国钢琴艺术创作走入了世界舞台。2000年的第二届比赛中,首次与国外艺术院校合作,2004年第三届比赛得到了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的支持,为所有参赛者开办了大师班,同时也为第一名选手提供了全额奖学金与免试入学的机会,此次比赛吸引了大量外籍选手加入,通过钢琴比赛交流加深了外国青年钢琴选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2](美)艾伯利斯,霍弗,克劳特曼.音乐教育原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39-40.高校钢琴教育能够为人才交流、文化传播提供更加专业的平台。

高校应积极搭建校内钢琴传播平台,鼓励艺术专业的跨学科交流,结合我国传统节日开展艺术教育、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将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钢琴创作、演奏积极进行展示。提升高校钢琴教育辐射带动作用,实现高校间、高校与社会、高校与中小学在钢琴创作、表演、学术研究等方面关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与经验,积极创新中国钢琴文化的传播方式,积极丰富高校中国钢琴文化的内容。此外,高校应积极推进中西方的钢琴交流,依托高校师资机构、研究中心搭建以学术交流、教育成果交流为核心的传播平台,不断丰富钢琴文化交流的载体与内容,开拓“互联网+钢琴文化”的传播模式,从而实现虚拟传播平台与实体传播平台的良性互动与补充,注意培育钢琴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基于创新机制优化高校钢琴教育理念

优秀的中国钢琴作曲家以及体系化、规模化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成为了中国钢琴文化形成的基础。蕴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钢琴作品涌现,高校钢琴教育才能不断从中获得营养,这也为高校钢琴教育素材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从而推进中国钢琴文化发展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创新成为了中国钢琴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近些年根据我国传统音乐改编的优秀钢琴作品不在少数,例如《二泉映月》、《浏阳河》、《绣金匾》等,但与西方钢琴作品的品质与数量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基于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而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较为匮乏,一些民族特征突出的钢琴作品难以符合国际性的音乐审美取向,导致一些中国钢琴作品难以在国际范围获得认可。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为大国配套的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作为文化创新的主阵地,高校钢琴教育应将创新理念融入其中,鼓励教师、学生创作演奏出更加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钢琴作品,但创新需要符合文化传播的要求,西方作曲技法仍在国际钢琴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特色钢琴作品创作、演奏中不必使用某个民族、地域的具体音乐形态,而是在对文化内涵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展现文化神韵,以西方创作技法来展现优秀的中国音乐文化。1915年由赵元任创作的《和平进行曲》成为我国第一首个人创作的钢琴曲,其基于和声体系来进行整首作品的结构构建,同时创作出富有民族音调的特色旋律,这也让欧洲音乐与我国音乐语言得以融合。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亦颇具中国特色,作品运用变化实现了副三段体曲式结构,展现了富有江南韵味的歌风旋律,对位化和声十分具有东方色彩。

中国钢琴作品在将东西方音乐融合的基础中突出民族风格,并非以创作技法局限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而是通过音乐意境的塑造展现中国式的音乐风格,而且现代作曲技法也为中国音乐风格的钢琴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目前各大高校的钢琴教育工作者都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习钢琴,其接受的钢琴专业教育基本模式沿用了西方音乐体系,这也让其对西方钢琴文化有着认同感,其对西方钢琴教育模式亦十分认可。大部分钢琴教育者对我国钢琴作品的熏陶不足,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更加侧重于外国作品,教育过程中也难以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式,这也导致蕴含着优秀民族文化的中国钢琴作用出现了传播障碍,这也让新时代的钢琴学习者鲜有机会接触我国优秀的钢琴作品。部分教师虽然在教学中意识到融入中国钢琴作品的文化价值,但因受到能力水平以及固有思维的局限,传播深度十分有限。高校钢琴专业教学中应适当选取此类作品,让学生逐渐理解此类作品的创作理念,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我国钢琴音乐创作更讲究意境,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十分鲜明,而且具有一定标题音乐性。学生在钢琴学习应逐渐把握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理念与风格,从而有可能在未来创作出更多符合国际审美并蕴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钢琴作品。

结 语

钢琴教育不仅具有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提升人的审美情趣等功能,而且还具有传承和发展钢琴文化、社会文化的责任。新时期的高校钢琴教育有必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明确钢琴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联性,基于钢琴教育对文化作用机制的分析,增强大学生的钢琴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有必要积极创新钢琴教育文化融合策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