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风而行 向阳而生
——谈学校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

2020-12-0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宋丽敏

青年心理 2020年27期
关键词:毓秀骨干教师名师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宋丽敏

骨干教师的培养直接影响学校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为了充实、壮大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头雁”引领示范作用,我校专门成立了面向骨干培养的毓秀学院,取自成语“钟灵毓秀”,意为凝聚多方力量,孕育、培养一支“钟灵毓秀,内外兼修”的优秀教师队伍。

学院内的学员由工作五年以上的校、区、市级骨干教师组成,根据各级教师的发展需要,分设“启航”“探航”“领航”三个梯队,课程内容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传帮带能力的提升为重点。各班均开设“必修课”与“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以头雁课堂、头雁讲坛、课题研究、阅读提升为主,“选修课”以写作积累、组建“学习共同体”为主,通过自主学习、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以培养充满智慧,钟灵毓秀的教师为目标,实现教师发展与学校建设的和谐与统一。

一、师德为首:由“平凡”向“楷模”转变

(一)加强师德建设,保初心,抓意识

教育是人培养人的活动,学校里要培养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师德高尚,德能兼备的教师,因此师德的提升工作也就成了各项工作之首。我校会组织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提升师德师风,例如:以年级组为单位观看师德高尚楷模电影,以自主学习方式撰写师德故事,以照片和录像的方式搜集身边感人的教育故事等。这些开放式群组学习、便捷式微课学习、浸润式现场学习、融入式加载学习,通过自我提升、同伴勉励团队影响的方式激励学校的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同伴。

(二)重视理论学习,提素养,固根基

我们组建了毓秀学院群组,以“群组学习群”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类书籍,设立小组长和组员,在小组进行图书漂流,在书上记录下教育心路,然后各小组循环漂流;在“云阅读”分享群,教师可以将阅读到的精彩片段进行分享及简短点评;“云演讲”可以讲述自己三尺讲台中的育人故事,书写自己的教育初心和教育人生;也会进行网上的朗诵比赛,教师将朗诵内容录制成音频或者视频,在群里上传分享。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我们都会进行评比,以评促进,以此来培养教师敬业爱岗、勤学上进、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将教师团队培养成“学科育人的佼佼者、教育科研的领头羊、团队引领的先锋队”。

二、文化引领:由“个体”向“团体”转变

(一)合作文化构筑生态型教师 队伍

毓秀学院立足德育、教学、科研,组建研修共同体,讲究团队研究,注重内部的交流提升,促成教师个体和团体专业化发展的有机融合;注重自我反思和团队协作文化的有效融合,促进教师队伍生态发展。为学校名师教师队伍培养梯队,为学校的管理队伍储备干部。

(二)三级导师构筑学校人才梯队

毓秀学院分设的三班,呈现“金字塔式”的教师梯队模式。针对这样的梯队,我们设计了“三级导师制”,启航班的教师设定为初级导师,担任学校的工作3 年及以内的青年教师的师傅,帮助新教师站稳讲台;探航班的教师设定为中级导师,担任启航班教师的师傅,课堂教学与理论研修并重;领航班的教师设定为高级导师,担任探航班教师的师傅,助其形成教学特色,独当一面。三班融教学、教研、科研和理论提升为一体,抱团优化,成长自己,成就他人,以此达到教师梯队的层次性、均衡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三、业务为本,由“职业”向“专业”转变

(一)完善机制,加大奖励

学校完善各项考核机制,将奖励力度向骨干教师倾斜,各项评优评先优先考虑团队中的教师。我们严格按照相应的考核规定和奖励条例,利用“云平台”进行自评,互评投票、部门赋分的方式对教师个人年度表现进行考核,促进团队的中青年教师“拔尖”,迅速成为区、市学科带头人,促进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为校、区教学骨干。

(二)参会入培,均衡机会

对于各类教学研讨和培训会议,学校都会优先考虑毓秀学院的教师,鼓励他们参加,充分考虑均衡校区、年级、学科、年龄等因素统筹安排,每位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教师回校后,都要撰写学习收获,上传至经验分享群,或在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中分享汇报,以求一人学习,得益众人的点面式的共享模式。

(三)凸显示范,自我提升

毓秀学院各班的“头雁课堂”教学展示,讲求处室联合,部门联动,群组联通。我们会在确定研讨主题的基础上,根据“头雁”学科分类,结合教研活动、备课组活动进行。骨干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和讲座分享,确保周周有课堂,月月有讲座,学院全员参与。在“云平台”上,教师通过同科或跨科听课、网络评课,上课教师讲解设计意图,以此促进骨干形成特色,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四、城乡一体:由“独乐”到“众乐”转变

我校与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完小、妙隘乡完小结为对口扶持学校,帮扶工作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三方面进行。

(一)健全制度:促进帮扶计划落到实处

毓秀学院的领航班大部分老师均为帮扶领导小组成员,他们会定期了解帮扶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活动能够扎实、有效开展。也会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们充分认识结对交流帮扶的重大意义,将此项活动作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找准目标:确保帮扶工作有的放矢

毓秀学院中大部分老师均为教导处、科研处、德育处管理人员,平时各管理条线、各教研组以及教师之间会进行网络多边的对话互动,促进了解,打造三校稳固的协作关系。同时会选派毓秀学院的骨干教师进行换岗浸濡式交流,深入三校的教育主阵地,对结对的学校进行精准帮扶。教师会建立网上互动的QQ 及微信群,探寻适合各自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升教师的研究力和教学力。

(三)精耕重点:促进帮扶举措落地有声

为了保障帮扶工作的实效,每月会开展一次“两地三校”网上视频,校长、各处室负责人与松桃两校对口的负责人建立“点对点”的沟通渠道;每月会进行一次教研活动,三校间还利用“在线课堂”进行网上教研,利用“易加互动平台”进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每年会开展一次教师互访和一次对口帮扶工作协作会,并互相选派中层管理干部到对方学校进行中短期的跟岗挂职。

(四)基于需求:保障帮扶效果花开满园

基于需求导向,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专题培训,共享名师经验;开展网络教研,共研一堂课,达到资源共享。骨干教师与对口学校的骨干教师结对,利用QQ、微信进行日常教学工作的指导和帮扶,将帮扶工作细化到日常,相互提升教学质量。

五、创新协调,由“学校”到“基地”转变

(一)区域校间抱团成长

我校与园区星海小学、娄葑学校和新融学校建成了四校共同体,同时和方洲小学、胜浦小学、唯亭实验小学建成了科研共同体学校。每学年各校都要进行教师互派及课堂研讨,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教研互动,分享教学资源,共研教育热点问题。毓秀学院中不少教师在这样的互动中进行课堂展示、研究讨论和课题研究中不断成长。

(二)院校基地互动共建

我校与著名高等院校“联姻”,破解基础教育普惠性发展瓶颈,作为研究基地与苏州科技大学合作,开展关于学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项目研究。由苏州科技大学委派专家帮助我校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培训和现场指导,同时指导学校开展课程改革,更新办学理念,提升科研能力。

我校每年也会接纳该院校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并派毓秀学院的优秀老师作为这些实习生的教学导师,帮助师范生了解教学流程、尽快适应课堂,跟上学校的教学步调。

六、团队共赢,由“单支”向“多元”转变

(一)终点上的起点规划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毓秀学院的教师培训重视齐头并进,挖掘名师潜力,发挥名师辐射和传帮带作用。用他们优秀的教学业绩,扎实的教学作风,过硬的教学素质来感染和影响周边的教师,引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毓秀学院每一位成员均会制定三年规划,并紧紧围绕自我规划分设三级年度目标,找差距,对症补“药”,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发挥名师的个人魅力

为发挥名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我们成立了“名师讲师团”,为全校教师送上观摩课,录制课堂教学视频,开展网络或现场课堂教学研讨,剖析课堂案例,网络或现场解答疑惑,使每个学科,每个教师都能接受名师指导,开展教学互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我们把“名师讲堂”变为“名师沙龙”,以面对面现场问答的方式帮助教师解答学科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班级管理、家校交流、学困生管理等方面的疑惑,让教师真正受益。

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需要学校整体规划,循序推进,更需我们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我们将紧密结合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和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逆风而行,向阳而生,聚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毓秀骨干教师名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初·名师 施建东
名师风采
名师直播课
向名师致敬 ROTEL CD11 TributeCD播放机 A11 Tribute合并功放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弟子规
弟子规
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