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下学校育人方式的嬗变
——以“到校即读”和“延时服务”为例
2020-12-0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实验小学曹志国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陆慕实验小学 曹志国
系统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联系和作用的要素组成的、不断运动着的整体;系统思维是人们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纵横交错,每一项工作如果被孤立看待、缺乏系统推进,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果运用系统思维加以整体统筹,常能破解工作困局,提升工作效能,引发育人方式的嬗变。
针对家长下班时间与学生放学时间的不同步而带来的种种问题,多地政府部门在积极推进延时放学政策的实施。然而与之对应的家长上班时间与学生上学时间的不同步而出现的矛盾,很多学校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有的学生被家长早早地送到学校后,无所事事;有的学校安排了值日老师提前到校,却疲于处理学生追逐打闹等不文明行为;还有的学校干脆将提早到校的学生拒于校门之外,到规定时间才允许学生进入校园,由此也带来了更大的安全隐患。南方某市新闻网曾有报道,辖区内有两名学生早上提前到校后,因玩闹追逐而发生碰撞,导致其中一名学生骨折,受伤学生的家长遂将另一学生和学校告上法庭……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令人担忧!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我校曾经调查统计,平均一名学生早晨提前到校大约15 分钟,一学期以90 天计算,就是1350 分钟,小学段六年一共有16200 分钟,也就是270 小时!如能引导得当,这将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黄金270 小时;反之,这将成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混乱270 小时!基于此,我校系统思考,整体谋划,以系列举措创新推进学生“到校即读”工作,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排除因学生早进校园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科学有效运用时间,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我校将“到校即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早晨到校后,自发地在教室内、花圃间、操场上,自主地大声诵读、或静心阅览有益书籍,以扩大阅读量、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促进综合素养提升的阅读方式。状态自动化、场域自由化、内容自选化、管理自主化是我校“到校即读”的内涵与特点。
一、从制度到习惯——状态自动化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它下楼。“到校即读”需分步实施,在推行之初,我们明确提出,学生早晨到校后,都要立即有序地开展早读,不得从事卫生打扫、收发作业等其他事务。为此,我们由教研组、备课组集中研讨,班级学科教师互相协调分工,提前布置好学生每天“到校即读”的内容,并安排值日教师和“红领巾监督岗”进行检查监督,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文明班级评比。通过阅读内容的固定、外在形式的固化、检查评比的激励,习惯成自然,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阅读状态的自主化。
二、从室内到校园——场域自由化
随着学生阅读习惯的逐渐养成,在阅读的形式上我们根据阅读的内容特点,逐步走向多元适切。“到校即读”可以是值日班干部领读,可以是学生自由读,可以是全班整体读,也可以是分角色读等。有研究表明,122 厘米—214 厘米之间,这个范围是普遍被人认可的互不打扰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之内人们可以安心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基于上述研究,为进一步优化阅读效果,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在阅读的场域上打破传统方式的限制,在花圃中、操场边等室外区域,增设了多个座椅,为学生创造了更为适宜的阅读条件,拓展更大的学习空间。除了在教室内“端坐式”阅读之外,学生也可以在花圃间“徜徉式”阅读,还可以在操场上“漫步式”阅读。场域的自由,扩展了阅读的空间,增加了阅读的兴趣,让阅读成为一种美好的享受。
三、从指定到自选——内容个性化
2007 年4 月23 日,北大、清华等国内20 多所高等院校社团发出倡议,号召大学生晨读传统国学经典,鼓励大学生早起读书、力行修身、立志培德、涵养性情、诵读经典原典及诗文。对于小学生,在阅读的内容上,“到校即读”推行之初,我们做出了统一的规定,就是以学生的语文、英语教材中的内容为主;随着学生阅读习惯的逐步养成,我们又将“小学生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作为每个年级晨读的主要内容;再后来,班级尝试整本书共读,阅读的书目也从语文、英语学科类向数学、科学等学科延展;最后,凡是有益的、学生感兴趣的书籍,都可以进行广泛阅读。我们还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列出了较为宽泛的学生阅读指导书目,并将“陆慕四宝”“相城十绝”、苏州地方名胜等具有浓郁吴地文化的阅读材料纳入其中,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我们还将学校的图书室的开放时间向晨读时段延伸,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阅读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从约束到合作——管理自主化
当“到校即读”成为学生的自发状态时,我校并没有取消教师的楼层值导;相反,由各办公室推荐、或教师个人自荐,学校遴选志愿者老师担任值导工作。但此时的值导工作绝不仅仅是满足于维护纪律、保障安全这一较为基础的要求,而是让教师成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对学生朗读的语速和语调进行纠正,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在学生阅读的困惑处给予指导,组织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等,成为教师的值导工作的常态。我们还聘请富有爱心、学识丰富的学生家长担任导师,为学生阅读指点迷津。阅读就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由,为了让学生摆脱阅读的“包袱”,我们不刻意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参加读书比赛等,更多的是由学生自发组织,教师适时引导,开展读书交流、好书推介、图书漂流等活动。
目前,“到校即读”已成为我校早晨一道靓丽的风景!徜徉四季花开的校园,聆听清脆悦耳的书声,置身其中,是一种濡染、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系统思维下的学校安全工作可以和“到校即读”完美融合,同样,学校的其他工作之间也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我校不但“瞻前”,而且“顾后”,瞄准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学生在校时间的“头与尾”,将与“到校即读”相对应的“延时放学”也运用系统的思维予以理性关照。我校根据上级的工作精神,依据学生家庭实际情况由学生及其家长自愿报名申请参加。在安全看护的基础上,我校延时服务着力学生的兴趣培养与素养培育,实现服务的方式从线下到线上、服务的场域从室内到室外、 服务的资源从学校到社会,让孩子们在下午三点半后有了新的理想课堂。
五、从线下到线上——与网络平台结合
延时服务,如果仅仅采取学生自主作业这一基本的活动方式,难免显得单调枯燥,学生也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的延时服务质量是较为低下的。“名师空中课堂”“苏州线上教育中心”分别是江苏省教育厅和苏州市教育局推出的优质网络学习平台,该平台具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能见度等重要意义。我校善于系统整合,将网络优质资源与延时服务相结合,根据学生主观意愿和家长意见,对上述平台推出的优质资源,帮助学生排出详细的学习观看指导计划。在延时服务期间,按年级适时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并组织学生交流研讨,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从室内到室外——与社团活动结合
我校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书法特色学校、苏州市书画特色文化课程基地。社团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培育、素养提升的作用巨大,我校的社团开展工作有着非常良好的基础,如校园足球、科技创作、书画教育等。为此,我校将学校的特色建设与延时服务结合,以社团的形式展开,这无疑是深化学校特色建设、深化学生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我校根据参加延时服务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与已有基础,组建了课外阅读、小足球、科技发明、书法绘画等多个社团,深受学生喜爱,也使家长对延时服务班的开设不但放心,而且满意。
七、从学校到社会——与优质资源结合
学校应实施开放办学,将四面八方的优质资源凝练成课程,同时把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建设开放式课程、开放式课堂。我校地处苏州市相城区,相城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出沈周、文徵明、冯梦龙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形成了以“御窑金砖”“皇家缂丝”等为代表的“相城十绝”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将地域优质文化融入延时服务内容,是我校进行地域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延时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我校精心打造铭古坊,陈列御窑金砖、陆慕缂丝、虾鳝笼、蟋蟀盆等“陆慕四绝”,对延时班学生开放参观,让他们简单经历金砖等制作过程;广泛收集地域文化遗产的音像资料和图片文章,利用延时放学时间组织学生欣赏阅读,感悟地域文化精髓;聘请文化传承人给延时班学生开设传统文化讲座,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浓厚感情。除此之外,我校还根据学生家长的专业特长,选取富有教育意义的专题,利用延时放学时间聘请家长开设讲座,进行教育互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与优质资源的结合,真正使延时服务班成为孩子们生命成长的理想课堂。
系统思维下的学校管理,能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引发育人方式和育人效果的嬗变。以系统的思维统筹推进学校工作,必定能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协同开展、互相补充、齐头并进,不断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课程质态和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