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贷”心理防范干预与措施研究

2020-12-02孙颖张雪晶

法制与社会 2020年33期
关键词:校园贷干预措施

孙颖 张雪晶

摘 要 近年来,“校园贷”引发的悲剧事件源源不断,规范“校园贷”,加强治理已刻不容缓。特别是从心理防范的角度提出高校“校园贷”的干预机制和措施,使大学生树立坚固的心理防线,才能真正助力“校园贷”风险防范治标又治本。

关键词 “校园贷” 心理防范 干预 措施

基金项目:本文是孙颖主持的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校园贷”风险防范中折射的心理育人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GS171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孙颖,吉林动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张雪晶,吉林动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238

隨着因“校园贷”而引发的一系列恶性事件愈演愈烈,全维度加快对“校园贷”的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校园贷”对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追溯这些事件的本身根源在于大学生自身,重视从大学生入手的“心理育人”领域根治“校园贷”的危害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校园贷”心理防范提出的原因

在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高校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在“育人”。高校应该转变过去“不出事就是好教育,好管理”的思维模式,走出过去“出现漏洞补漏洞,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医疗模式,这是被动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

就“校园贷”现象而言,源起于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整体的消费水平不断上升,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也日益强烈,这是大学生网络贷款的内在成因。而网络贷款的申请手续更为简捷便利,甚至不需要任何实物抵押,致使大学生获得贷款相对更为容易,逐渐养成了部分大学生们提前消费的行为习惯和模式。“校园贷”解决得了部分同学资金短缺的问题,助其完成学业,同时也使不少意识薄弱者深陷泥潭。当学生选择了不规范的贷款平台,贷款事实已经发生,不良后果已经造成,学生的财产和身心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这个时候所进行的工作都是补救性的,解决起来复杂困难,工作量大。并且学生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可能不会主动求助,而是被动的逃避,甚至走上歧途[1]。

站在教育的角度、全面发展的角度和长效作用的角度,学生应该成长为能为自己负责任,能够辨别是非善恶,能够区分什么是“应为”,什么是“可为”的成年人。从“校园贷”心理防范的育人角度出发,对“校园贷”风险进行干预更可治标、治本。育人模式的优势在于具有主动性,教育者可以在工作中主动地识别、追踪可能发生的危机,并进行有效干预;在手段方面也可以结合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等多种形式;育人模式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对更多且具有共性问题的学生进行大群体干预;育人模式胜在其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培育,不仅预防当下可见的风险,而且预防未来可能的风险。

二、“校园贷”心理防范的干预机制

心理因素是部分大学生盲目贷款的内在成因,只有解决这一内在成因才能从根本上防范“校园贷”的风险。

(一)矫正金钱观念,识破金钱骗局

不可否认,一些不规范的平台利用“一夜暴富”、创业梦想等概念诱惑大学生,使部分大学生降低防范意识,无视风险,甚至铤而走险。对此,作为教育者应引导学生恰当的看待金钱和财富。《增广贤文》记载“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古人给我们指明了对待财富的态度——一种豁达的财富观。要引导学生形成恰当的金钱观,财富代表社会责任,财富越多责任越大,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摒弃一夜暴富不切实际的幻想。大学生应该明白,人应该是金钱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每个人都应该依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同时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远比金钱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

(二)加强自我管理,实现消费自律

自我管理是自制能力的体现,是自我约束和克制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对刚刚脱离父母管理的大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大学生是较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年龄上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特点,情感丰富而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情绪波动性较大,难免发生情绪化消费和盲目消费的事情;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属于无收入的群体,生活开支由父母供给,对金钱来之不易的感受没有切身体会,花起钱来难免大手大脚;第三方面,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将独立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理财,他们普遍缺乏生活经验和理财经验,消费观念普遍不成熟,缺少对未来的规划,在消费的合理性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而,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的大学生们需要在开支方面学会自我管理,避免冲动消费和盲目消费,使消费水平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用理智来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实现消费自律[2]。

(三)纠正价值观念,对抗享乐主义

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用物质的享受来衡量自我的价值和意义,面对物质诱惑要有拒绝的勇气和决心。部分大学生用父母辛苦赚来的血汗钱进行高消费,比阔气、讲排场,在消费上已大大超越了自身及家庭的承受能力,有的甚至因而负债。这些错误的观念与行为,不仅危害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败坏了社会风气。因而建立正确的超我观念和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个体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理智的选择。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青年大学生要明确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更要注重追求德性以及人格的高尚,注重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

(四)加强风险教育,对抗温水效应

温水效应源于一个青蛙实验,把青蛙扔进滚烫的水里,青蛙迅速跳出成功逃生,把青蛙放进冷水里,慢慢加温,最后青蛙被煮熟了。这个实验说明,突如其来的巨大危险能成功唤醒人们的警惕性,而渐渐来临的危险,往往不被引起重视,反而更加致命。一些借贷平台的常见做法是赠红包、赠礼品券等方式,让消费者在利益的驱使下接受借贷的事实。借款者开始可能借的较少,并且很快能还上,并没发生什么风险,还尝到了借款消费的甜头,结果放松警惕,借的越来越多,一步步掉进借贷平台的温水陷阱。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意愿强烈,学习能力较强,很容易成为借贷平台的“培养对象”,形成提前消费的行为模式。

因而,要提升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教育,清醒认识分期付款、提前消费、网络平台借贷的本质,不能只看眼前占的小便宜。

(五)完善自我认识,对抗攀比心理

大学生们来自四面八方,家庭经济状况参差不齐,耳濡目染的消费环境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扭曲,盲目攀比。对此,应加强引导学生完善对自我的认识,避免因为自身经济条件差,消费水平低而产生自卑心理。客观且全面的认识自己,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肯定自己的优势。一个人的理性需求一定是符合自己性情、秉性的,追求这些东西他才会平静、从容。因此只有当我们真正的认识自己,找到自我,才能不被外界的那些焦虑、压力和浮躁所左右,才能在追求与奔忙时,不再恐慌迷茫[3]。

三、“校园贷”心理防范干预的保障措施

想要达成“校园贷”心理防范干预的目的和效果,就必然需要切实有力的保障措施才能实现。

(一)搭建全面干预系统

目前相关主管部门已经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制度,加大了监控力度,要使这一机制更加完善、固定、系统化。在对“校园贷”的治理上不能“一刀切”,虽然它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但如果“校园贷”能够在监管范围之内合理地发展,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金融工具,是一种能够帮助有需要的大学生解决短期经济困难的有效方式。因而银监等部门要全面加强对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机构的审核,对存在违法违规的网贷平台要加大整治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之下,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发高校助学、消费以及创业等系列金融产品,满足大学生合理的生活、学习以及创业的金融需求,开正道堵偏门,压缩不良网贷平台的活动空间;通畅网上举报投诉途径,共同维护良好的舆论环境;各高校要主动向当地金融办、银监、教育部门报告学生参与不良校园网贷的情况,提请依法处理;公安、工商等部门在打击校园网贷违规展业、非法广告、违法行为等方面协同处理,强化综合整治。

(二)建立长期监管机制

从干预的主体来看,高校对“校园贷”干预的建构,要从无到有,从短期“运动式”治理到长期监测监管,从治标向治本过渡,加强网贷风险的宣传和干预力度,形成真正“安全”的校园氛围。网络贷款、信用消费不是一时兴起的现象,也不可能风靡一阵自行消亡。这种现象正在改变,也必将改变青年一代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所以对“校园贷”风险防范的干预措施应納入到高校管理的系统工作中,特别是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畴,将防范不良校园网贷作为必做的一项工作内容,要有计划、有过程、有反馈、有评估,既要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的日常检测、实时预警机制,也要建立起对校园不良网贷的应对处置机制。同时,也要形成对学生在校期间在创业、助学等领域的完善资助体系,把国家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创业等多方面的需求,助力其顺利成长成才。

(三)全面预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从干预的对象而言,应根据实际表现划分风险水平,对于风险水平较低的大多数进行全面的科普和宣传教育,使其提高警惕,不涉足“校园贷”;已经涉足的,认清形势,及早抽身。对有重大消费隐患,风险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定期询问,进行特别的指导和训练,降低风险水平。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要把消费观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和各种主题教育之中,大力营造一种崇尚节约、合理消费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加强和学生家庭的沟通,及时而全面地掌握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引导在校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消费,扼杀其非理性的消费欲望;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最为亲近的管理者,要提升法律意识,倘若发现学生存在网络不良贷款后要及时干预,对事情的解决以及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心理教育、法治教育等领域的教育和引导[4]。

四、结语

对“校园贷”的认识,要兼顾其两面性,不能因噎废食,全盘否定,做好风险防范,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是监管的宗旨。高校在进行风险防范干预中,要拿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态度,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坚固的心理防线,免疫“校园贷”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高润芳,陈传革.浅谈“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J].才智,2017(6).

[2] 王晓慧.校园贷背景下对高职学生消费观的思考[J].职业技术,2017(8).

[3] 冷德生,李昊珍,杨玉赫.校园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17(19).

[4] 李颖.高校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再思考[J].经济学导刊,2017(18).

猜你喜欢

校园贷干预措施
放养鸡疾病防治八措施
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法的应用措施
减少猪相互打斗的措施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夏季猪热应激及其防治措施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