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象”与“意”之间体认“中华文化符号—龙凤”
2020-12-02江苏省徐州市北辰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北辰小学 张 俊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各个学段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而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少年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与学生生活关联的、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容和形式为主。
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三年级中的中华意象“龙凤”为切入点,探讨形而上的“意”(精神)如何与形而下的“象”(文化符号及其所关联的生活)相融合。
一、选择“龙凤”文化主题的背景
(一)以地域资源为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侧重于文化内涵的体验,重在内容,追求的是学生内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向往,终极目标指向以文化认同乃至文化理解为基础的文化自觉。
江苏省徐州市有着5000 多年的文明史,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有着“龙凤之乡”的美誉。历史上,徐州出了11 位开国皇帝,其中最著名的是汉高祖刘邦。龙凤文化在徐州源远流长,龙凤形象千百年来一直深入徐州百姓的心中,这些都为龙凤意象的教学形成了天然的优势。
(二)以培养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人为取向
在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目的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方面是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是培养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人。从“文化创新”与“培养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角度分析,较科学的方式是,为文化符号的诠释注入现代人应该有的精神气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同时要站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角度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技术上以及理念上的现代化诠释和呈现,使学生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
二、围绕学科课程目标展开教学实施过程
文化主题教学与语文课程的关联是很自然的事情,从长远来看,语文课程的实用目标与文化目标是相互统一的,它需要二者的全部实现。本节课旨在依托“中华文化符号——龙凤”进行口语表达和思维训练,并在此基础上达成精神愉悦及文化审美的目标。
(一)口语表达的目标逐层递进
从学生耳濡目染的本土文化入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语文的口语训练,让学生有话可说,在“乐说”的基础上“会说”。
1.借助资源,乐于表达
“大声地说,大胆地说,口齿清楚、咬字准确地说”是口语表达的第一步,要建立在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说的基础之上。课堂上,先请学生谈一谈家乡徐州有哪些与龙凤有关的事物,学生们发言踊跃——云龙山、云龙湖、金龙湖、大龙湖、九龙湖、回龙窝。当学习与生活勾连,课堂与生活链接,学生便有了表达的兴趣,充满自信的表达自然让人听起来悦耳舒心。
2.整合资源,有条理地表达
占有的资源越多,学生的语言越丰富,因此,本节课做了这样的安排:学生们查阅资料,发现要弄清徐州之所以有这么多“龙”,就要追溯家乡的历史;把文字资料转化成学生的自主表达,课堂上训练学生说话要有条理,按照逻辑顺序讲述家乡与龙凤有关的事物及它们的由来。从传说到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从地理到人文,一段段有条理的梳理和表达,无不述说着徐州与“龙”的不解之缘。学生在讲述中语言的条理性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3.内化资源,有感情地表达
口语不仅能够表述现象更应表达说话者的感受。所谓“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学生们了解到自己的家乡徐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一个个动人的传说故事,激起了学习、探究的热情,他们分明感受到龙凤文化在家乡的存在,以及对家乡人生活的深远影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才有了课堂上学生的表达稚趣和流畅,也才生发了很多鲜活的语言。
(二)思维品质的发展纵横相连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上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维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思维的能力,思维品质决定语言表达的效果。文化主题符号的教学在这一点上与国家课程的语文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对话引导想象,着眼思维发展的广度
《龙凤》是一节中华意象课。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龙凤”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图腾,它们融入了中华民族太多的思想感情。教学中笔者基于此展开了如下的教学。
教学片段:讲述我与龙凤的故事
师:(PPT:老师的全家福)同学们,这张照片上的一个人今天也在教室里,你们看出来是谁了吗?
生:是张老师!
师:对!这是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到照相馆拍的全家福。照相馆里的衣服各式各样。我一眼就看中了这套——我衣服上有漂亮的凤图案,我爱人衣服上有金色的龙,我儿子的衣服上也有一条龙。我希望全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吉祥美满。同学们,这是“我与龙凤”的故事,你们与龙凤有哪些故事呢?
生1:小时候,我有一条绣着龙凤图案的小包被,妈妈总喜欢用它包着我,妈妈说这样我就能睡得安稳了。
师:这个小包被包裹着妈妈的爱。
生2:大家都知道,徐州博物馆有个镇馆之宝——龙形玉佩,妈妈给我买了一块跟那个一模一样的,保佑我平安。
师:这可是很珍贵的,要收藏好呀!
生3:我有一对龙凤手镯,是我出生的时候奶奶送我的,到现在我还戴着呢。看到它们就能感受到奶奶对我的爱。
师: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懂得被爱一定会给予别人更多的爱。
师:看来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多少都与龙凤有故事,我们用龙凤形象传递祝福,寄托希望。
2.问题引发思考,着眼思维发展的深度
思维最重要的是它的逻辑性,跟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儿童的情感,跟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是儿童的认知。本节课通过三个教学板块,即故宫龙凤、龙凤之乡、我与龙凤,成功推进着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深刻性。故宫的龙凤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家乡的龙凤代表着民众的期盼,我与龙凤则展示了乡土的风情。教师通过语言、文字和图画,多方位向儿童展示各方面的龙凤信息,既丰富多彩,又拉近他们与龙凤的距离,让他们有话可说,能说出有个性的、有见解的、自己想说的话。
在“故宫龙凤”板块,微课“小微带你游故宫”从儿童的视角展现了故宫里的龙凤庄严、神圣的形象;同时思考:“故宫里的龙凤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谈到故宫里的龙很多,故宫里的龙凤给人感觉很吉祥,故宫里的龙特别威严等印象。紧接着提问:“谈到这里,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学生提出:“故宫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龙凤?”另一名学生答:“因为皇帝喜欢龙凤呗!”教师追问:“你知道皇帝为什么喜欢龙凤吗?”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龙凤形象的由来,以及皇帝统治国家的需要等。
“家乡龙凤”代表着民众的期盼。“徐州为什么对龙凤情有独钟?”有了“故宫龙凤”板块的铺垫,学生联想到徐州的历史,回答道:“徐州历史上出了很多皇帝,皇帝喜欢龙,龙也是皇帝的象征,所以徐州有很多用‘龙’字命名的地名。”在问题的引导下完成了认知的迁移,才有了最后一个板块“我与龙凤”的精彩。
本节课的教学同时注重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让儿童把认知和情感结合起来。在“家乡龙凤”板块中,学生们知道了徐州的凤凰山旁坐落着为纪念在淮海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建立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烈士的风骨与凤凰的美善浑然天成;云龙山讲述着为民造福的巨龙的故事,这也正是“勇敢、责任、担当”的当代徐州精神的体现。这些具有地域特点的故事,跨越几十年乃至千百年,传承着龙凤的血脉和精神,使得龙凤形象更加丰满,也使学生在“象”“意”“言”之间穿梭实践的过程中思维得以延展和锤炼。
三、润物无声之间体验美的历程
江苏省教育学会叶水涛副会长曾说:“文化的浸润、美感的培育和德行的养成,彼此交融。要传承一种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是耳提面命的,不是做练习,不是考试,也不是背诵。让孩子有一种如沐春风春雨的感觉,那才是文化的传递,那才是感染人的。”
本节课课堂上精心设计的片段和随时生成的动人场面,使上百名观摩教师心潮澎湃的时刻,都是通过“龙凤”主题传递的精神理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的生机。一张家乡地图,上面是龙凤命名的景点;自做的家乡名片,呈现家乡的神韵;运动员领奖服上的龙凤图案,令人直观感受到图案之美的同时也体会到此时的龙凤就是中国形象的代表;课末齐唱歌曲《龙的传人》,振奋人心的歌词,优美又震撼的旋律,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古老的图腾正讲述着现代的故事,家乡的龙凤既有大汉王朝的一脉传承又有现代徐州的气魄,龙凤就这样走进了这群小学生的内心,唤醒和激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们将续写着中华文明并代代传承。
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感染,通过音乐、画面、提示性的语言,让学生体认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龙凤形象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更是一次文化审美的历程、精神愉悦的过程。龙的变化飞腾而灵异,凤的高雅美善而吉祥,无处不在,又深入儿童的心灵,这将使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持久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