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智:在方圆内引领教师灵动挥洒
2020-12-02
本刊记者/石 雪
张群智,女,1966 年5 月出生。1989 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校教育专业。现为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德育心理培训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兼小学研修部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
每一位被访者,都有其独特之处,在成稿之时,如果能用最契合的文字来展现人物的特别之处,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被访者而言,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于张群智老师而言,她最在意的是这些文字够不够灵动,文章够不够充满灵性。
她的这些要求完全是一种自然流露,扎根教师培训工作三十余年,张群智老师身上闪动的是从容、自信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灵性与灵动,是一种积极心理品质
张群智老师介绍说,她1989 年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又考取了硕士学位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 世纪90 年代来到北京后,任职于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做了一名德育心理培训中心专职心理教师,从事研训工作。至采访之日,作为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她在学术领域起着引领作用。她最热爱的学术是心理童话和教育戏剧。她的心理童话不断传递着积极心理理念,而她的教育戏剧更使得心理童话教学具有更广阔的情境性和更深入的体验性。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具有完整的理论和学科系统。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品质(positive personality)的概念于20世纪末被首次提出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在其著作中将这个概念发扬光大,他认为“积极的个人特质”由主观幸福感、乐观、快乐和自决等构成,而“积极品质”一词作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能成为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
进入21 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克里 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带领研究者们归纳出了200 种人类拥有的美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被普遍支持的六种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爱与人性,正义,节制,灵性与超越。后来,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和乔治·维兰特(George Vaillan)领导的小组通过研究发现了与这六种美德相对应的24 种力量,而灵性与灵动则属于超越美德中的积极品质。
谈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问题时,张群智老师感慨颇深地说道:“在一些时候,有些人把心理学和心理教育工作当作 ‘消防车’,出现问题如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自杀事件,虐猫行为、家暴行为时,大家就需要心理学来‘灭火’。但其实心理学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普通人的幸福生活服务,帮助正常人提升生活品质。”
张群智老师是在东北一个天然美丽的农场长大的。谈到童年,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坚韧而美丽的芦苇。她也正如这些芦苇一样,柔美中带着坚韧,自由中蕴含严谨。她说从小到大,听到大人们说得最多就是“群智继承了家族的聪明与智慧”。对此,她总想让一种更真切和美好的、属于自己的智慧生长出来。于是,她带着倔强和开疆拓土的意志,从上大学时开始创作,当时她在《诗刊》《鸭绿江》《芒种》《山东文学》等刊物上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一度成为学校的“文艺 大咖”。
近年来,张群智老师开始把心理学和文学结合起来,把专业和爱好结合起来,创作心理童话。这是一种新鲜的创作,很少有人专注地做这件事情。她没有学过绘画,完全凭着感觉,用各种不配套的纸笔画出很多的“小人儿”。但那些非专业的“小人儿”, 能让人看后心为之一动,而那些看似没有章法可循的画技,却被很多专业美术人士赞叹“你的画里有灵魂”。一位美术研究者说:“我们专业美术者习惯了技法,这反而局限了我们,你这种从灵感出发的绘画实在很珍贵。”
由于张群智老师具有深厚的写作功底,加之可贵的尝试实践经验,她成为了一位高产高质作者,其论文 《心理童话——古老而新奇的童话之花》《论心理童话资源的创作与使用》 发表于《华夏教师》杂志;《内心的小孩儿》《你床头的拉古拉》《神秘的守护者》《人生脚本》等心理童话、心理童诗发表于《中小学心理与健康》《童话世界》《今日教育》《小十月》等杂志;她还先后出版了《成为积极的人——隐喻故事演绎积极心理美德》(中国文联出版社)、《绘本——故事里敞开的窗》(北京教育出版社)、《就这么晴朗——积极心理之路》(光明日报出版社)、《嘿,小孩儿——青少年积极心理成长之路》(化学工业出版社)、《住进人间五座屋》(北师大出版社)、《神奇的琥珀——积极心理童话》(化学工业出版社)等著作。
都说“字如其人,文现其风”,看到张老师的作品,就不难想象她的灵性和灵动,而经张群智老师指导过的教师都说她“太灵了”“脑子里总能蹦出无数个想法”,张老师“点拨”过的课,在各种比赛都获得了很好的名次。
这种灵性与灵动部分源自天生,部分源自自身的历练和阅历。三十余年都在做一线校长和教师的培训,这期间有很多离开一线的机会,但她从未选择改变——“我就喜欢与一线教师们研发和实践课程”。
“教师们真的很累,也真的需要有人带领他们开拓,更需要有人唤醒他们内心的灵动。”张群智老师深知教师们缺少时间,需要引领。因此,她希望能为他们真真切切地做些事情。
“其实,每一位教师内心都住着一个精灵,只是在某些时候,这些小精灵睡着了。我所做的,就是唤醒他们内心的灵动与灵感。只有教师被激发了生命力,他们的学校、他们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力,才能落实好以生为本。”
心理童话,是在教育改革的可贵尝试
作为我国心理童话的创始人,张 群智老师介绍道:心理童话(Psychological fairy tales)是以童话的形式来描述和表达人的心理状态,促使人们觉察心理自我,并对其进行积极建构和完善的作品。它是一种创新的体裁,是文学和心理学的交融。它使用一些超越现实而贴近内心的心理意象和心理对话来引导读者探索心理成长。
心理童话兼具“心理”和“文学”的双重属性,它用充满奇思妙想的文字,对儿童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抚慰着成人的心理创伤。琳达·汤普森(Linda Thomson)作为美国医学催眠学会主席、儿童心理学大师、畅销书作家,她开创了心理童话创作先河,举世闻名的《汤普森心理童话故事》影响力很大。但我国的心理童话领域不能被舶来品完全占领。
张群智老师在采集国外心理童话大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多种心理技能,她的中国心理童话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张老师的心理童话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提供了素材和方向,尤其是与学校进行课程研发和教师培训过程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 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提出“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而心理童话就可以充分激发各个学科教师的潜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一些心理童话作品可以用教育戏剧和一人一故事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融入教育教学中。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美术教师李小燕,其执教的《生气的亚瑟》一课,就是教育戏剧与心理童话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北京市朝阳区府学胡同小学朝阳学校依托心理童话《老路灯》进行的公开课,都充分展现了学校可以将生命教育在教育教学落到实处。
“2020 年10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可见,现在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推行面广、推行力度强,重视程度也高,也就意味着学校、教师要充分激发自身能动性,探索更多的、具有实践意义和操作性的方法。有了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保障,我们更要尽快行动起来,而心理童话就是教育教学改革方式的巨大的‘源’。”
心理童话的创作要求很高。因为它不仅需要很好的心理学功底,还需要具备文学等其他多种人文学科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表达能力。所以,目前该领域的专业创作者寥寥无几,而张群智老师坚持和继承了心理童话这种珍贵的文体创作形式,还将图文融合,给心理童话创作插上了表达的羽翼,丰富了心理童话的表达形式。
“心理童话并不是一定要按照某个规定刻板地去践行,如果那么刻板地去做,第一是做不成的,第二就是模仿的痕迹过于明显,也就失去了趣味性,更会把其意境搞没。心理童话在落地的过程中,实践者的主体是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也就是具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教师,他们对心理童话的理解和运用更明了一些。”在具体的教师指导实践中,张群智老师几乎会把童话里故事所蕴含的知识一句一句分析给教师听,会一字一字帮教师推敲教学案例。但她也会力不从心地感慨:“我们的教师还是过于刻板,太习惯于问方法了,这就导致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种刻板也将教师内心中非常真切的、非常美好的东西压抑了。要用更多精力一层一层地去掀开教师们那些硬壳子,但这个过程又是非常费时间的,而且只适用于小规模的教师指导,这也是心理童话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
“引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师生
张群智老师对于心理童话的创作,还是要感谢她曾经的一位大学教师。上大学时,张老师就是学校有名的“才女”。有位老教授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要把你的东西(写作)和心理学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你的特点,并为你的专业服务。”张群智老师回忆至此,笑着说当时她还很纳闷老教授讲的什么意思。对于20 岁的她而言,每天沉浸在浪漫的诗歌和散文中,还体会不到这句话的内在含义。
过了知天命之年后,张群智老师越发觉得老教授的话意义重大。于是,她潜心钻研如何将积极心理学专业知识融入教育教学中,然后用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2017 年12 月,在芳草地国际学校,北京市课程中心组织了一节以“我的心理童话”为教学资源的教育戏剧课,主题是贴近学生生活,萃取审美情趣。张群智老师运用“一人一故事”的元素创新了教学,获得了好评。
2019 年12 月,北京府学胡同小学朝阳学校举办了“生命教育与心理教育工作坊”。作为张群智老师的指导学校,府学胡同小学长期以来探索实践着如何“依托童话对学生进行生命成长教育”。张群智老师以自创的心理童话《心塔》上了一节公开课,辅之教育戏剧的方式,反响很强烈。学校刘晨老师在张群智老师的指导下呈现的心理活动课《老路灯》也获得了广泛赞誉。在《老路灯》一课中,教师通过故事在现场构建出公园场景,并让学生们围绕一盏老路灯,对它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很多学生借这个机会讲出了自己积压很久的话:成绩下滑是因为父母的感情不和;渴望父母的陪伴;想要父母多一些关心与照顾。很多与会者都被现场感动落泪。
此次心理活动课得到了北师大心理学博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主编何妍的肯定:《老路灯》在生命教育的方法学层面,创造性地将戏剧表演、心理童话的理念、精神、方法和技术带进了生命教育的教学实践之中,始终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生命关怀,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情绪情感表达和积极心理体验;始终相信学生在讲述生命故事的对话中有无限的可能性;始终带着一种身心统合的全人教育观去和学生在一起——让教育回归了生命的本真,这样有力量的生命教育行动,必将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在现在,更重要的是在未来!
关于巧妙地将心理童话与剧场元素融合,张群智老师解释说:“我在实践中发现,一些心理童话作品融入剧场元素,就仿佛是生出了双重的翅翼,成为陪伴人们成长的良好心理资源。”
2017 年,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吴忆军主任,将张群智老师的心理童话故事《露西的河道》《让过去的过去》创编成心理童话戏剧:《露西的河道》它描述了人焦虑状态下内在心理世界的意象。引导儿童看到自己内部的心理状态,从焦虑中走出来……《让过去的过去》是一篇关于生死离别的心理童话,引导儿童处理分离的情绪,这篇心理童话直接指向分离焦虑,用诸多心理意象和情境抚摸及抚慰儿童的悲伤。有一个学生在演出某个角色之前是伙伴们眼中霸道的女生,但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她乖顺地陪伴主人,温柔地表达对主人的关心。演着演着,她自己发生了变化,她不再是那个霸道的女生……这些都在教师和同学们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专家的肯定,同行的支持,教师的积极参与,这些才促使了心理童话的落地生根。“心理童话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它是可以不断衍生的,也是需要与其他元素融合的,从而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
张群智老师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建构,她在《论心理童话资源的创作与使用》一文中总结:心理童话是一种很新颖和具有生命力的体裁,因其自身的特点可以运用在教育教学中。第一,关于心理童话的戏剧教学实践。可以运用故事魔法棒建构一个心理童话的戏剧情境;可以将心理童话的奇妙想象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运用冥想技术帮助学生把获得的感悟和方法内化于心。第二,关于心理童话的阅读教学实践。指出引导学生阅读心理童话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可以使用心理图画墙;可以开展班级心理朗读;还可以创造心理感悟时刻,引导学生进行成长分享。
任何教育思想都要落地,任何教育方法都要实践价值。张群智老师的心理童话就在于它既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同时又具有实用价值。
“心理童话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育体裁,它迎合时代文化的背景而诞生。而这枚种子刚好遇到了自己的土壤,并在无人关注的地界,悄悄发芽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心理童话的萌芽符合时代对培养人的导向的要求,基于时尚文化的认同,基于生命教育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迫切需要。”张群智老师笃定地说,“我自身就认为心理童话好用。因为它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符合孩子万物有灵论的心理特性。它用情境引导孩子去感受和感知另一种充满积极的意象。它更是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落实和推进。”
如今,张群智老师的心理童话以及其应用已经在很多学校实践,并获得了师生的喜爱。
“心理童话应该成为一种被重视、被促进的写作方式,并鼓励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适用。事实证明,不管是创作心理童话,还是应用心理童话于教育教学中,心理童话都有其适用性和价值。虽然现在是冬天,但心理童话的春天到来了!”张群智老师用孩童般的声音笑着说出了她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