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由校本微课程《拔萝卜》引发的思考
2020-12-02江苏省泰州市苏陈实验小学宋玉琴
江苏省泰州市苏陈实验小学 宋玉琴
校本课程开发在农村小学的课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体现农村小学办学特色、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农村小学学生个性发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的建设与发展是新课程发展的需要。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不同需求的同时,以弥补国家、地方课程发展的不足。
一、当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
为了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农村学校纷纷加大了课程的自主权,强化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和困难。一是对“校本课程”的本义及开发的意义存在认识偏差。不少教师普遍认为“课程”是“高大上”的课程,周期长,出成果难。主观上存在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二是校本课程开发不以问题为导向,依葫芦画瓢,模仿较多。针对地域特色、学校现状、教师能力、学生实际等方面思考实践不多,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三是学校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不从学校、师生发展角度去提升内涵,仅仅是完成任务或者只求数量达标,形式化严重。四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欠缺,教科研能力及时间均有限,教育观念转变相对滞后,存在视野单一,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校本课程微课程的开发与有效实施
当前对“微课程”的定义比较多,本文只是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认识、学校实际、教师现状等角度,以微课程的开发为例谈自己的实践体会。微课程的开发优点是切口小,周期短,教育效果明显,学生兴趣浓。当然再微小的课程,也需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需要有教学的目标、实施过程和评价这三个重要环节。下面以微课程《拔萝卜》为例,略谈校本课程的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课程开发与实施
1.确定教学目标。校本课程开发前,首先要确定其教学的目标。针对《拔萝卜》一课,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第一,通过劳动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生长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适当的劳动技能。
第二,通过体验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第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团结协作意识,同时教育学生懂得感恩父母。
2.确定课时安排。我们安排该课时为2 个课时,第1 课时学习实践感悟,第2 课时自主评价。
3.教学流程确立。在《拔萝卜》一课中,我们安排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引入、实践感悟和自主评价。
(1)情境引入
在这一环节,我首先通过音频资源将学生带入劳动情境之中,例如,播放《劳动者之歌》,同时播放有关劳动丰收的热闹喜悦场面的图片视频等。随后师生一起交流观看视频、听歌曲等直观感受,说一说自己参与过的劳动经历体会。最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介绍萝卜种植等相关知识和拔萝卜注意事项。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通过观看劳动视频、聆听劳动歌曲等,五官齐动感知劳动的喜悦、深刻领悟劳动的艰辛,懂得劳动付出的价值,明白意志品质锤炼过程,激发学生爱劳动的兴趣,着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美育。
(2)实践感悟
这个环节里,重在优化教材,改变学习方式,从课堂延伸到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过程,体验收获喜悦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以同理心去理解尊重劳动者,自觉形成节约粮食、以劳动创造未来的良好品行和习惯。培养学生劳动的能力、协作能力。
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
①分组实践:教师分组,每个班级分成六个小组,并明确拔的范围和萝卜送到的指定地点。各组推荐并确定组长人选,组长具体负责分工。
②比比成果:教师公布比一比方案。主要比完成速度、萝卜外观完整性、萝卜和萝卜叶的分类摆放情况、劳动工具整理、团结协作完成情况等。
③分享快乐:与劳动成果合影,将所拔萝卜分发给同学、老师。
④交流心得:交流拔萝卜的劳动感受,谈谈团结协作是如何做到的等。
(3)自主评价
学生的自主评价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其主动改善学习的有效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借助专题班队会、征文评比、演讲竞赛、最美身影图片评选等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言语的交流、文字的记载等形式对课程实施进行总结,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对劳动收成进行统计、对成果进行合理化分配等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开发策略与反思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有限,开发校本课程时,应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开设符合小学生发展需求,符合学科教学需求的校本课程。上述《拔萝卜》是我校《本土生态实践》校本课程中的一个案例,其目的是将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课程总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种植实践和综合拓展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如何克服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困难,真正从总体上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培训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提高思想认识
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这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应该通过多样的方式,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引导。校本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其实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为什么教师对课题研究,尤其是微课题研究开展得游刃有余,收获颇丰,而对课程开发却心存“敬畏”,望而却步呢?关键是思想上的认识不到位。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微课程开发开始,从应用性研究开始。
以《种植蔬菜》为例。首先,要让学生、家长,包括参与的老师明晰课程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师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和家国情怀的课程,而非浅层次的劳动种植。这是着力育人方向及课程的价值研究的课程。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什么样的土地应该种植什么,怎样种植。最后,学习农耕文化,组织劳动分享,培养商品意识、竞争意识等,进行课程的拓展延伸。上述过程就是一个微课程开发的过程,从小技能、小兴趣入手,贴近生活实际,实实在在。从活动、科学等层面进行有深度的开发、结构化的思考,体现育人价值。学生收获真感受、真成果。
2.立足地域实际,结合学校现状,着力提高教师开发能力
乡土资源所散发的浓郁的朴实的文化底蕴,焕发的现代农村生活的文化气息,都是农村小学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学校应通过专家引领,团队合作,广泛调研、讨论并研判学校课程开设的现状、师生的实际需求,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大方向进行把控,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师进行开发能力的提升和过程性指导。
近几年,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内近十亩租用的土地,开辟了“生态种植实践基地”,并抓住儿童好奇的天性,开发出农村特色的校本课程——《本土生态实践》。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学科特点或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通过以下相互联系的模块来进行课程的实施。(1)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普及基本知识。低年级主要了解本土花草的名称、外观,常用农耕工具及演变过程,会初步辨认不同类型的花草植物。中年级侧重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特点,本土植物生长的规律,并学会观察、记录、统计等,了解相关农谚和农耕文化,学会描述、表达。高年级侧重了解适合本土生长物种的特点,掌握简单的种植技能,能通过互联网自主探究种植过程中的传统文化。(2)参与种植实践,提高劳动能力。“事非经过不知难!”教师将学生带到所在班级承包的“责任田”中,经历从整地做畦、施基肥、播种、定植、施肥、浇水、松土、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到收获的所有种植环节,并把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带回家里与家人共同分享。这个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过程,感知劳动者的艰辛不易,体会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认可劳动者光荣的理念,更加懂得感恩父母,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3)课程拓展延伸。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种植拓展展示活动,比如,“我的田地我做主”征文、手抄报、图片展活动,“我的收获我做主”产品展示、买卖、捐赠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掌握更多的农耕文化、植物的药用价值、传统文化在种植过程中的体现等。让学生在课程拓展过程中,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获得综合全面的发展。
3.从学校绩效考核奖励制度上进行引导激励
要想更好地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内在驱动力,提高校本课程的有效性,除了通过思想认识、专家引领等途径之外,还可以从学校绩效考核等奖励制度上进行引导激励。把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作为对新时代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考核,形成良性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提升。通过建章立制的方法,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成果及价值进行评估评优,对参与的教师和开发有成效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形成校内竞争的良性循环,激发更多的教师主动参与,有效开展,促进三级课程更加广泛有效地融合和补充,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总之,校本微课程切口虽“小”,但其价值并不小,若干个微课程的研究成果串联与整合,就会形成大课程的研究成果。只要我们立足农村,利用好身边一切资源,合理采用不同的开发策略,必然会推动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常态、高效运行,从而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