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且说课文中的“重复”与“变化”
——以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

2020-12-02江苏省无锡市花园实验小学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青年心理 2020年34期
关键词:重复段落老屋

江苏省无锡市花园实验小学 郭 磊(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重复是艺术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统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中,“重复”也屡见不鲜。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童话故事,作者常常会对某一部分采用不同的方式重重细密地铺陈渲染。

课文中的这些重复绝不是简单机械地再来一次,而是作者刻意而为的重叠与反复,在每一次重复的基础上都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这些“重复”与“变化”也绝非孤立的,它们相辅而行,和谐共生。认真研读教材时发现三年级许多课文中都有重复现象,这样的编排使人感到惊奇,如此不厌其烦的编排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到学生才是文本最为重要的读者与学习者,或许也就能够读懂编者的意图,读懂“重复”与“变化”的意义了。

一、相似的“情节重复”中预测变化,激发兴趣与思维

三年级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他们“总是愿意听同样的故事,别人必须用同样的话语向他叙述同一个故事。倘若变换词句,他就反对。孩子们恰恰是在听到那些熟悉的故事时才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些课文中,作者不约而同地将极为相似的故事情节一次次重复叙述:小女孩五次擦着了火柴,一粒种子四次发生了改变,老屋和长胡子一而再、再而三帮助别人。阅读过程中学生非但不觉得索然无味,反而更兴趣盎然,他们发现在每一次周而复始的更叠中都有着不同。

“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在文中反复出现,每当读到老屋说的这些话时,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猜想着、推测着:又会有哪一个小小的声音响起来了?又会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呢?这一次老屋是站了一个冬天、整整一年,还是更久更久?故事的情节在一次次猜测中被不断地简单“重复”着,学生平时欣赏作品时感到的心理压力完全被释放了;预测每一次“变化”,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这座慈祥的老屋在他们心中“站”了起来。

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最企盼的是内心的期望能得以实现。让学生在学习经历中获得成功感、喜悦感是非常重要的。《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教学时,可以巧妙运用“重复”相似情节的方法,让学生预测晾着尿布的鸟太太看到了飘哇飘的长胡子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然后与作者的原文进行比对。学生发现,他们所盼望的事情真的就发生了,心中觉得无比兴奋,无比满足。思维的火花也瞬间被点燃,于是,胡萝卜先生越长越长的长胡子,在学生的预测中,成为空中摇摆的秋千绳、男孩把玩的溜溜绳、运动场上甩动的长绳、妈妈编织毛衣的毛线、女孩扎辫子的丝线……基于文本内容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唤醒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拓展了思维的广度,提升了思维的深度。

二、相同的“细节重复”中发现变化,助推理解与记忆

“简单的艺术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必需。它要求的是永远地走向事情中心。”三年级课文中,时常会出现一些看似简单的细微而又典型的“相同之处”,或是一个词句的复沓,或是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的贯穿。

如《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伴随着一粒种子奇妙的生命历程,种子的话语“那一定会很好”在文章前后反反复复出现了四次。这句话既是课文的题目,又是全文的线索。它贯穿全文,一步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学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都是一样的吗?学生细读文本后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每一次都一样,因为四次“那一定会很好”一字不差,甚至使用的标点符号都是一模一样的。有少数学生却认为每一次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次的“那”都是有变化的,它所指代的事物是不一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述说中,“很好”已不仅仅是种子实现了愿望觉得“很好”,更是它帮助别人获得了快乐感觉“很好”。在少数学生的带动下,全班学生脑洞大开,在思维的碰撞中,理解更深入,更深刻。抓住文中重复出现的句子反复咀嚼,能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对文章的主题、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可见,文中层出不穷的“重复”与“变化”都是为突出主题服务的。《听听,秋的声音》一文中“听听”这一叠词循环往复出现了五次,学生在反复轻吟中漾起情感的涟漪,进而回旋成心灵的期待,他们迫不及待想仔细聆听、反复咏叹秋天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而且排列有序整齐化的语句,形成一种规律性的节奏,这既利于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又利于他们发现记忆的“小窍门”——反复吟诵那些有“变化”的部分就能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相像的“结构重复”中体验变化,学习模仿与创作

教材中的重复还体现在句子、段落及谋篇布局等结构方式的反复呈现。很多课文里句式相同且紧紧相连,段落结构的安排多重复运用“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方式,篇章上“总分式”“并列式”结构也屡屡出现。《秋天的雨》《大自然的声音》《赵州桥》《海底世界》《火烧云》等文章,大量运用了诸如此类的反复性的结构,是学生模仿与创作特别好的范例。

(一)体验典型句式的重复

文本中最多存在的能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就是句子。三年级的课文中许多重复表现的典型句式,无疑是学生练习表达的良好“支架”,从简单的句型到复杂的句式,从浅而易见的表达到富有深意的表述,降低了学生步入作文这道“门槛”的难度,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作者在描写秋雨把缤纷的色彩送给银杏与枫树时,都用了“你看,它把_____ 给了_____,_____像_____,_____”的句式。教学时,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本语言之美的基础上,学着迁移运用,仿照这样的句式描绘文中出现的柿子、菊花,描绘“秋的味道”,描绘大自然中的其他万物。学生的想象在与生活的勾连中飞扬。“你看,它把绿色给了松树,墨绿墨绿的松叶像一根根细针,缝哪缝哪,缝出了母亲对游子的爱。”“你看,它把金色给了稻田,金灿灿的稻穗像一位位谦虚的老爷爷,摇哇摇哇,摇来了丰收的喜悦。”言语表达不但具有结构美,更有形象美、意境美。

(二)体验自然段结构的重复

自然段中句与句内在都有着必然的意义关系,这种关系丰富而多样。三年级不同的课文中“围绕一个意思”从多种角度阐述的构段形式接二连三地出现,准确找出文本中相似的段落结构规律,不仅能让学生迅速发现并概括这一段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课文中具体描写了西沙群岛鱼多,鸟多;海滨小城公园很美,街道也很美。这些段落的结构非常明显。教学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相同的“语段图式”——每一段的内容都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读写结合,借鉴这样的“语段图式”练习表达。于是,在学生的笔下,“鸟的天下”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有的反复运用“这里有______的______,________”这一句式描绘各种各样的鸟儿不同的姿态;有的则用“清晨,鸟儿______;中午,______;黄昏时分,_____”想象鸟儿们一天的生活情景。他们的观察视角是那么独特,那么美妙。再如,练习围绕“沙滩上的贝壳真( )!”这一句话写一段话时,学生从大小不一、形状多样、颜色多种、花纹各异等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了贝壳的有趣、漂亮。一次又一次练习思维描红,“重复”中富有“变化”,“变化”中又体现着“重复”。他们不断尝试多角度、多感官创作,语言表达的方式悄然从低年级的形象再现走向了逻辑建构。

(三)体验篇章布局的重复

三年级选文的谋篇布局有时可以看作段落结构的“叠加式”,为突出某一主题或人物形象,或并列,或递进,相似的情节以不同的细节变化复制再复制,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等;有时又可以看作段落结构的“放大版”,围绕某一中心,以总分结构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分述再分述,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从句到段,由段到篇,层层推进,学生在一次次模仿与创作中,思维呈现螺旋式递升的状态。

三年级上册第三、第四单元都是童话故事,学生在故事的“重复”与“变化”中感受着童话王国丰富而奇妙的想象,当他们顺着情节猜想、续编故事时,体验到了结构“叠加”的无穷魅力。如《老屋》片段模仿:

“等等,老屋!”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再过一个季节,行吗?冬天马上就到了,可是我找不到一个安心冬眠的地方。”

老屋低下头,把已经老花了的眼睛使劲往前凑:“哦,是小蛇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季节。”

整整一个冬天过去了,小蛇从门下的破洞里爬了出来:“咝咝,谢谢!”

学生模仿文中的语言结构,链接生活,想象老屋与其他小动物的对话情节,入情、入境,言语重构在“学生—文本”之间搭起了情感桥梁,老屋这一美好的形象深入人心。

又如,第六单元介绍西沙群岛和小兴安岭时都指向同一语文要素——“围绕一个意思写”,课文也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在习作《这儿真美》时,学生就可以模仿课文的框架结构,举一反三,向别人介绍身边的美景。

总之,教材中丰富的“重复”与“变化”为学生提供了多重阅读体验。教学中适时、适度多维开发运用,可以充分发挥这些“重复”与“变化”的多元价值。

猜你喜欢

重复段落老屋
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趣味•读写练 答案
【短文篇】
不倒的老屋
心理小测试
老屋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创伤书写之“重复”
如何走进高三孩子的复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