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别再滋生“弱势群体”

2020-12-02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刘巧亮

青年心理 2020年31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思维课堂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 刘巧亮

所谓弱势群体,本义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就教学而言,学生主体中的弱势群体则主要指那些学习能力稍欠、落后于大部队的“乖学生”,他们一般思维不够敏捷,表达能力也不强,加之自卑心重,轻易不见他们主动举手发言,以致形成了“上课时坐得端端正正、讨论时默默无言、回答时唯唯诺诺”的常态。久而久之,“乖巧的、沉默的一群”往往极易被教师所忽视,成为课堂学习中逐渐丧失话语优势的“弱势群体”。

现今,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倡全面发展、重视“培优补差”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多数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问题预设方面都会兼顾到学有余力和学有困难的学生,让好学生能吃得好,让暂差生也能吃得饱。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的难题目交给了思维活跃、踊跃展示的优等生,而课堂上的基础题则交给了学习暂差生,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提振他们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使课堂“弱势群体”能够得到阳光的普照。

值得注意的是,“弱势群体”的概念也并非一成不变。上面我们提到的“培优补差”方案,的确起到了使暂差生得到发展的作用,但无形之中又忽略了另外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占据班级的半壁江山,成绩处于班级的中间水平,他们自觉、认真、安静、沉默,教师不用担心他们落后却也不能成功冒尖,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中等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在消除公认的“弱势群体”的同时,也疏漏了班级里另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上将目光真正投放到每一个学生、打造人人积极参与的课堂呢?本文将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

一、调整角色定位,尊重生命个体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要想让他们绽放出五彩缤纷的光芒,最本质的一点就是要遵从学生的天性,尊重他们独特的性格与品质,并鼓励他们发展成为与众不同的存在。

(一)放低身段,成为“小孩子”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教师之大弊”就在于教师不能与学生同情,对此他倡导教师“变成小孩子”,加入学生的队伍中去,“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通过角色转换、放低身段,才能成为自己学生的朋友与玩伴。师生亦友,教师能够在自如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优势与短板,学生也敢于就不同的观点大声争辩、发表不同的看法,以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营造氛围,成为“喜剧大师”

以相声、小品等为代表的中国式喜剧为什么那么受人欢迎,成为每年春晚必备的压轴节目呢?最关键的一点即在于它们能够以诙谐幽默的表演方式切中观众的“笑点”和“痛点”,捧腹大笑过后留下更多的是对现实与生活的反思,而在这一过程中观众全身心投入其中,生怕错过了半点精彩,始终处在欢悦愉快的氛围里。故教师可以借鉴中国式喜剧这样的特点,老师都要学当“喜剧大师”,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凝滞的时候不妨来几个具有趣味性的段子,逗大家乐一乐,寓教于乐,让学生以更饱满的状态轻装上阵。比如,在学习古诗《池上》时,我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表演“撑”,一个学生在表演的时候由于力度不够大,“撑”变成了“划”。于是,教师边夸张地做“划”的动作边追问:“我这样,像什么?”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像没吃饱”“像只小鸭子”等,在这样的引导下原本枯燥的教学课堂一下子就生动了,大家的思绪也活络了起来。

二、坚持小组合作,抽号“逼迫”成长

要全员参与课堂,就应该改变师生之间你问我答、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活动导学”为抓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小组培训,分工合作

为了达到人人均能参与的目的,有必要对小组进行培训,确保活动不会成为个别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4~ 6 人组成一小组,根据要求分配为组长、记录员等角色,并分配组内学号,如1 号、2 号等。然后教师分别对组长、记录员等角色进行针对性培训,以便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更好地适应自己的角色。当课堂上的学习要求下达到各小组,小组内就会根据事先的分工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形成统一意见,接下来进行展示汇报,汇报时以“我们小组认为……”为开头,增强小组内成员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最终,在各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再进行组间的思维碰撞,如“针对第2 小组的汇报,我们有补充……”“对于第3 小组的汇报,我们小组有不同意见……”“我们赞成第6 小组的意见……”等,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的点评讨论,最终形成共识。在上述活动中,学生能够人人参与,人人有事做,人人是主人。因此,课堂氛围热烈而又有序,热闹而不失沉稳。

(二)抽号展示,人人有责

在固定的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负责的工作,但也不排除个别学生因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或者是因为组长组织不力,组员之间意见有分歧等而产生消极参与小组活动的现象。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呢?除了对组长进行培训、对全体学生进行组内团结的教育外,还应适时采用抽号展示的方式进行汇报。这样一来,在活动的过程中,就很少有游离的现象发生了。

三、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课堂品质

一位教育大师谈道:我们现在课堂的问题在于“问题”。有的课堂从头至尾,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只是在不断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课堂只有极少数优秀学生提出问题,大部分学生一直是看客。现在来看,大部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在课堂学习中不用心,是产生课堂游离、不能积极投身学习活动的主因之一。问题是钩子,多一个钩子就会多一分学习的主动,也会多一分学习的收获。

(一)大胆提问,让课堂有成就感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要鼓励学生提问。数学教师华应龙秉持“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理念,给予学生大胆提问和发言的机会,不惧怕出错,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语文课也应如此,我曾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过一种模式: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提出问题,然后梳理课文框架——词句意义、写法、结构等,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整堂课的活动设计,课堂反馈没有了以前的那种紧迫感,学习任务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听课,不懂就问,因此,听得格外用心,参与讨论格外热烈。

(二)学会提问,让课堂有深度

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其中有些太过简单、没有思维含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问题的质量呢?这需要专门的培训与适当。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就安排了一个与“问”有关的单元,意在引导学生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提问:从课文写法上进行提问、从课文结构上进行提问、从字词的理解上进行提问等。只有学会了提问的方法,才能扣住关键点,在关键处发问,从而提高问题的品质,让课堂有深度。

四、重视隐性参与,让思维飞一会儿

众所周知,课堂上表面的热闹不能代表思维的活跃。有些课堂表面活跃,而无思维的参与,这样的课堂属于低效的课堂。有些课堂乍看安安静静,其实思维涌动,更能扣动学生的心,这是为何?

(一)正确看待“隐性参与”

隐性的课堂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明显的活动变化,表现为言语上不表达,行为上无表现,但情感、思维等仍然随着课堂情境的展开而变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沉默以待时,就会被老师反复不断的提示所打破,这种沉默是被课堂所不允许的,尤其在公开课中,短暂的“安静”是不容出现的。其实,思维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唯有“静待”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急功近利的教学只会断了学生学习的活力,产生更多的“弱势群体”。所以,当课堂出现沉默的时候,此时大部分孩子正在进行积极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活动,属于“隐形参与”的阶段。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操之过急,要正确看待“隐形参与”,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开动脑力、抒发情感,“皮格马利翁效应”也会得到自然体现,让更多学生体会到攻坚克难的快乐。

(二)让思维慢慢飞

思维是一个过程,它包含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提升的复杂程序和内在操作,这些步骤也是需要时间来保证的。因此,当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多给一些时间,让思维慢慢飞。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短暂的沉默过后,就会有零星几个举手的学生,这些同学基本属于思维活络、成绩优秀的一类,教师看到他们举手就好像看到了希望,立刻喊起来回答问题。殊不知,大部分学生在这时正处在最后一道关卡,差一点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优先一步答题的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反而成为大部分落后学生的挫败感。倘若教师多一些耐心和等待,便会有更多的孩子举手,学生的回答也会变得更精彩或者有更多的不同,绝大部分学生也能在学习中体验思维所带来的成就感。所以,只有让思维多飞一会儿,课堂才会实现人人参与。

要想在课堂上真正消除“弱势群体”,除了调整角色定位、坚持小组合作、培养问题意识、重视隐性参与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育本就是教师成长的大课题,但只要我们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个性,给予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课堂就一定能够变成自由、快乐的学习场,又何来“弱势群体”呢?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思维课堂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