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理念”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新港路小学“知行劳动课程”的建设为例

2020-12-02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路小学

青年心理 2020年31期
关键词:劳动技能家长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路小学 胡 蓉

当前,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特别是在小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行为偏常,以及“知行不一”等问题,劳动教育的形式也大多流于表面。对此,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工作路径,落实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成为众多学校的重要议题。新港路小学既立足学校“知行教育”的办学特色,又结合“知行理念”的育人价值,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知行劳动课程”体系,用以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与行动,培养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意识与能力,实现学生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发展。

一、明确劳动课程目标

“知行理念”的核心思想为“知”和“行”的统一与不可分割。将“知行理念”运用到校本劳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其最终目的是要以劳动课程为载体,实现学生劳动观念与劳动行为的统一发展。围绕着“知行理念”的内涵展开分析与研究,新港路小学确立了“知行劳动课程”的课程目标为“助力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劳动素养及技能”。其中,获得劳动体验是指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劳动乐趣、劳动荣耀等情感类体验;形成劳动素养是指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与劳动教育相适应的品格、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形成劳动技能,是指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劳动能力得到锻炼,劳动技能得到提升。

二、构建劳动课程内容框架

“知行理念”不仅指品德层面的认知与行为的统一,还可以延伸至认识论层面,将学科知识应用到生活或活动中,实现以“知识”为出发点,以“行为”为落脚点的发展目标。新港路小学从“知行理念”中汲取灵感,构建了包含学科渗透式劳动课程与活动渗透式劳动课程两大板块的“知行劳动课程”内容框架,并在该框架下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与技能,畅通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一)学科渗透式劳动课程

近年来,在综合实践课中开展劳动教育是我国至上而下对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新港路小学同样将综合实践课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综合实践学科课程中渗透校本教材《劳动技术》中的种植、剪纸、缝纫、烹饪等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分年段教授相关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针对1—2 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都较弱的特点,实施以普及基本劳动知识为目标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如了解常见手工工具的用途,了解植物栽培的基础知识等。针对3—4 年级学生劳动素质与动手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的特点,实施以培养基本劳动技能为目标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如清洗自己的袜子、红领巾、手帕,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及简单出行物品等。针对5—6 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及动手能力都较强的特点,实施以培养学生成熟劳动技能、提升劳动素养,并能将学到的劳动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为主要目标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块。例如,做简单的家常菜以及传统的广式糖水,修理简单的玩具、家具等。

(二)活动渗透式劳动课程

活动渗透式劳动课程是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又一阵地,也是检验学校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渠道。新港路小学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等相融合,在系列主题活动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例如:结合研学旅行开展职业劳动体验活动,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种植活动,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劳动体验,培养劳动素养;在雏鹰社团中下设志愿服务社团、妙趣社团等劳动类小社团,瞄准科技劳动新视野,设置AI 人工智能社团、电子百拼社团、航海模型社团等特色科技社团,以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悟劳动价值、发展劳动技能,实现劳动理论知识学习与劳动活动实践的结合统一。

三、探索劳动课程实施策略

学校课程的实施应依托于一定的自然及社会性资源,使得学校课程更具真实感与体验性。因此,学校在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途径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信息化手段、周边地域及家校共育力量,充分挖掘网络、社区、家庭等多方资源,有效拓宽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新港路小学在“知行劳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便立足信息化手段创新劳动教育实施手段;联合家校力量组建共育队伍;强化与周边单位的合作交流,逐步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资源,丰富与拓宽了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及实施路径。

(一)立足信息化手段,创新劳动教育实施手段

新港路小学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把握科技劳动的新视野,将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到劳动教育中,深化劳动教育课程中的科技内涵,同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技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例如:在AI 人工智能社团中,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运用已掌握的信息化理论知识,动手设计并制作防抖航拍无人机、胡夫金字塔、大象海上钻井平台等,创新劳动教育实施手段的同时,开辟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施新路径。

(二)联合家长力量,组建共育队伍

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各个家庭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学校联合家长力量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能强化家校联动、亲子互动,还能拓宽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充分发挥家长资源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的价值。

新港路小学便联合家长力量,积极策划形式多样的家庭亲子劳动实践活动,用以提升家长的劳动教育参与意识。例如:在“我爱我家”实践活动中,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每日的家务劳动;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家长与学生共同动手制作粽子、月饼等,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学校还联合周边的社工服务站、社区中心开展了“走进广州美丽乡村(竹三村)”城乡互动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锄草、摘青菜、做饭等劳作,并与竹三村当地的家长一起分享了各自的育人经验。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懂得了劳动成果的珍贵,家长也从中认识到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此外,新港路小学还通过家长会、微信群、宣传册等渠道,向家长普及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目标,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劳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并及时反馈学生学习劳动课程的成效,就课程实施情况提出建设性意见,组建了一支目标一致、行动统一的劳动教育家校共育队伍。

(三)强化合作交流,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资源

学校周边区域,包括专业机构、社区单位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结合这些资源,创新开发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劳动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将教育的主阵地转移到校外实践活动中,还能进一步彰显地域特色,实现所在区域的内涵式与特色化发展。新港路小学在长期的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与广东省轻工业技术学院高等院校以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广州造纸研究所、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劳动教育共建关系,发展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并与这些劳动教育基地共同创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有效拓宽了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与实践路径。

四、构建劳动课程评价机制

在倡导多元化评价的今天,劳动教育评价的参与对象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不仅有学生自评,还有教师评价、家长馈评、学生互评等多主体式评价。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最大程度地将教师、家长、学生等主体纳入劳动课程评价体系之中,新港路小学将“启动—实践—展示—颁章”四部争章模式应用到劳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展示个人劳动风采平台的同时,发挥多元主体在不同争章环节中的支持、指导、合作,以及评价作用,让学生在争做“劳动小达人”的过程中,得到来自多方的更加客观的真实评价。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除了利用传统的评价工具如操作手册、评价量表展开课程评价外,新港路小学还结合劳动课程内容及不同学年段学生特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劳动素质及劳动技能展开跟踪性评价,如利用微信群、QQ 群等网络平台,加强与家长就劳动评价方面的沟通。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家校之中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劳动教育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从评价中获得了新的成长。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

传统的劳动课程评价更多关注劳动成果而忽视劳动过程、素养及体验等,有悖于素质教育发展下劳动教育的发展目标。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亲身实践与体验密不可分。所以,强调劳动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十分必要,它不仅能够对学生在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认定,还能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及行为提出具有发展性意义的指导意见,促发学生更深层次、标准化的劳动行为。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正日益受到学校的关注,但就如何真正落实劳动教育目标这一问题,仍然需要长期的实践与探索。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学校应以素质教育为发展导向,注重劳动教育的“知行合一”,通过创新劳动课程实施路径及评价机制,实现劳动课程体系的合理化构建,推进学生在劳动教育体系中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家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劳动技能up up!
热爱劳动
拼技能,享丰收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家长请吃药Ⅱ
画唇技能轻松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