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进展
2020-12-02张萍
张萍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 广西 百色 533000)
宫颈癌为妇科肿瘤,属于最常见恶性肿瘤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相关统计数据指出,每年新发宫颈癌患者约有50 万例,其中发展中国家占80%,其中中国约13.15 万例,占该疾病的世界新发病例的28.8%[1],宫颈癌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2]。宫颈癌初期患者以根治术作为初期主要治疗方式。但由于该术式范围比较广,而且手术创伤较大,因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最常见的为膀胱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不净、尿潴留、用力排尿甚至尿失禁等,对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故此,正确的术后膀胱功能临床护理十分重要[3]。本文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护理现状进行综述,了解根治术后患者的膀胱功能,并予以针对性干预措施。
1.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
膀胱功能障碍包括感觉缺失、存贮异常、排尿异常、尿失禁,最常见的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30.45%[4]。膀胱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控制排尿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受损,而引发排尿功能障碍。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根治手术是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热点,与传统根治术后相比较,前者术后的尿管拔除时间、排尿功能恢复时间、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方面均有改善;但因为该手术技术尚未成熟,因此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而且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时间长短不一,大部分患者术后6 个月内可基本恢复,而少部分患者则可能时间延长,甚至一年以上。
2.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评估
2.1 残余尿测定
膀胱功能的重要判断指标之一是残余尿测定,包括间接测定法与直接测定法。直接测定法较为准确,通过导尿的方法测定残余尿[5]。而间接测定法无损伤性,经B 超、CT 等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测定,可有效避免由于插管诱发感染,且易于重复,但结果准确度不高[6]。
2.2 尿流动力学检查
Fomey 等学者运用尿流动力学评价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膀胱功能,此后,许多临床学者把尿流动力学检査方法作为标准的评估、检测膀胱功能障碍方法[7]。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取得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运用尿动力学检测仪进行不同时间段充盈性膀胱检测压力、压力流率,以及肌电图检查括约肌,并采用相关工具分析。国际目前以尿流动力学方法为主,以主观症状问卷调查辅助,对膀胱功能状态作评价[8]。
膀胱功能评估(MHU)量表是一种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严重程度的简单评估方法。该量表内容共有7项,每一项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均设置为0 分~4 分,在总评分中记录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严重程度,若总评分越高,则提示症状越严重[9]。MHU量表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主观症状及严重程度起到较全面评价,但是其中文版本的发展及人群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对于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评估,目前国内、国外均无统一方法。虽然不少研究者展开调查研究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情况,但因为使用评估工具不同,以及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故此有待统一标准继续验证[10]。
3.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护理干预
3.1 集束化护理干预
集束化护理应用于某种难治临床疾患处理,指将一系列循证集合,并开展基础治疗措施及基础护理措施[11]。集束化护理首先由美国健康促进研究所提出,集束化护理概念主要是通过针对某类或某例患者开展均经过临床证实能的一组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结局[12]。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指标、促进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13-14]。
3.2 心理护理
由于子宫被摘除,以及年轻患者无法生育,加上疾病预后、术后一系列并发症、昂贵治疗费用等因素,患者存在一定程度心理压力,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导致逼尿肌反射受抑制,从而使膀胱舒缩功能受影响,继而发生术后膀胱功能障碍[15]。有效的心理护理可增强患者的排尿信心对预防术后膀胱功能障碍起到重要作用。刘丽等[16]人认为,通过对患者开展积极鼓励宣泄其压抑情绪,以音乐疗法(选择相应曲目)辅助陶冶情操,缓解其负性情绪;同时,与中医穴位按摩法干预相结合,对相关穴位实施按摩(包括足三里穴、神门穴、三阴交、内关穴、安眠穴、印堂穴等),以起到安定神志、缓解疼痛、调节情绪等作用功效,对于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的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3.3 预防尿路感染
积极预防尿路感染,对于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起到重要作用。其预防措施为选用合适的导尿管,插管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尿道受损;密切观察记录尿管期间,每天擦洗消毒会阴以保持清洁,避免发生尿液过满,避免发生尿袋位置高于耻骨联合水平,降低局部皮肤与导管邻近细菌繁殖机会和逆行感染机会。患者术后应适量饮水,以保证足够尿量,以发挥膀胱冲洗作用。刁双花[17]强调,在尿管留置期间应加强会阴部护理干预,予以定期更换尿管,以及鼓励病人饮水1000ml/d ~1500ml/d,从而有效减少尿路感染风险性,提升术后生活质量及临床护理满意度。李明[18]在开展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护理干预中提及,患者术后饮水量为2000ml/d ~2500ml/d,有助于预防泌尿系感染。
3.4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临床护理构成部分,已受到越来越广泛认可,可提升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以科学掌握正确膀胱功能锻炼方法,更好缓解精神负担,以及加快术后恢复膀胱功能。林伟平等[19]通过给予33 例宫颈癌患者进行可视化健康教育干预,研究结果发现,经干预后患者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知晓率、自我管理依从性明显提升,可有效降低术后尿潴留发生率。
3.5 清洁间歇性导尿
清洁间歇导尿术(CIC)主要是在相对无菌环境下,尿管经尿道定时插入膀胱,以形成规律地排空膀胱。CIC 于1972年由Lapides 教授(美国)提出,应用于治疗排尿功能障碍、长期留置导管者,从而明显减少临床护理成本,以及有效避免因长期留置尿管而引发的相关并发症如漏尿、尿道炎、膀胱结石、膀胱纤维化等,为膀胱排空障碍、残余尿的最佳治疗手段。CIC 被广泛运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可降低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以及避免导管置入,缩短膀胱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国内学者任敏等[20]、周君桂等[21]将清洁间歇导尿应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后排便障碍患者,有效促进了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的康复,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3.6 膀胱功能锻炼
3.6.1 盆底肌肉的锻炼 盆底肌功能锻炼对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的发生是有效的。膀胱排尿功能通过膀胱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共同协同完成,通过术前、术后予以有效指导开展膀胱功能锻炼,以使逼尿肌与膀胱括约肌协调作用提升,促进患者的术后排尿。研究显示,指导宫颈癌患者根治术后开展有效术后盆底肌肉训练,充分掌握术后拔除导尿管时机以及具体方法,提升术后一次性尿管拔除成功率,降低尿潴留发生率,包括术前3~4d指导盆底肌肉收缩锻炼及舒张功能锻炼(3次/d,5 ~10min/次);术后3天开展缩肛训练(3 次/d,15 ~30s/次)坚持到恢复排尿。
3.6.2 排尿功能锻炼 排尿功能锻炼有助于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王富芳等[22]对宫颈癌根治术后留置导尿患者实施主动训练膀胱功能,结果显示,经训练干预后,可加快恢复盆丛神经,可加快改善术后膀胱功能支撑,促进术后膀胱功能恢复,降低术后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率。李明[19]在临床研究中,随机将56 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于拔尿管前3d 开始夹管(每隔2h 即开放1 次),术后第11d 行定时放尿结合个体化放尿,让患者在循序渐进中恢复正常排尿反射。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规律排尿功能锻炼)可以有效预防发生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
3.6.3 个体化开放尿管 个体化放尿又称为按需放尿,主要是指每个患者按照其膀胱充盈情况、有无排尿感觉,以决定放尿时间,适当锻炼患者膀胱功能,有利于宫颈癌患者术后自主排尿功能的提高,有利于尿管拔除后排尿障碍发生的降低。一般而言,个体化放尿训练在拔尿管前2 天进行,在白天输液时或白天进食液体多时,当患者有尿意时,指导其自行放尿,并做排尿动作;护理人员夜间叫予以醒定时放尿,通过不断锻炼以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排尿反射意识。王红霞等[23]研究工作报道,通过实施个体化放尿膀胱锻炼干预,干预后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减少。
4.小结
虽然临床目前对于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相关护理研究较多,但满意度不佳。由于宫颈癌患者经历巨大手术创伤,其身心倍受打击,若此时合并膀胱功能障碍,则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各种负性心理,术后恢复受明显影响。因此,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护理人员予以针对性、系统性护理干预,以尽可能降低术后膀胱功能障碍率,促进术后康复,以及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