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及护理之我见
2020-12-02李元秀
李元秀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重庆 404100)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即带状疱疹已消退1 个月以上,患处却仍伴有明显痛感。其多发于免疫力低下的老年群体,在带状疱疹中的发病率为10%~35%[1]。其临床表现为患处出现持续性或阵发性的针刺样、烧灼样、刀割样和放电样疼痛,且伴有痛觉异常。临床中缺乏对该病的高效疗法,且护理措施多样,效果存在差异。本文将全面整理PHN 的治疗方案与护理措施,具体报道如下:
1.临床表现与治疗
1.1 定义
目前,临床上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尚无一个较为肯定的定义,目前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所认可的定义为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发病区域的皮肤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的疼痛、不适,多在1月以上,符合上述症状,即可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朗,不过多数专家认为可能与中枢神经异常、神经病变等因素相关,患者情绪的变化对于该病的发生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约有20%左右的带状疱疹患者会遗留有神经痛,其中又以中老年人为主要患病人群,约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目前临床上极为棘手的一种疾病,也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杀手。
1.2 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为阵发、持续性疼痛,其疼痛表现的形式不一,或刺痛、或灼痛,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对其工作、学习、休息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波及患者精神状态,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致死。根据患者疼痛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数种:(1)触痛型:此类患者表现为痛觉敏感,即便是轻触患病区域,也会产生强烈、持续且难以忍受的剧痛;(2)痹痛型:此类患者浅感觉衰退以及麻痹疼痛为主要疼痛,也属触痛范畴,不过痛感不会过于剧烈;(3)整合痛型:即兼具上述两种类型的患者。此外,尚有部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在发病期伴有较为强烈的瘙痒,越是抓挠,则疼痛与瘙痒越发强烈,多数患者将其形容为灼烧、撕裂般疼痛。
1.3 药物治疗
PHN 的常用药物疗法是营养神经和止痛,其中,轻度疼痛者的治疗药物为非甾体类消炎药;中重度疼痛者的治疗药物为阿片类或弱阿片类止痛药。镇痛药可缓解PHN 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无法实现根治效果,且长期用药会影响胃肠道功能[2]。神经妥乐平是该病的常用药物,其可激活疼痛下行的抑制系统,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进而消除水肿情况,修复神经损伤。加巴喷丁可有效治疗神经痛,其具有抗痛觉功效,可能在治疗早期出现水肿或头晕等轻度不良反应,无需处理可自行缓解,治疗效果较佳。
1.4 神经节阻滞
神经节阻滞可针对患者的发病机制进行治疗,其可延缓神经组织退变、神经元细胞缩减和脱水囊变等进程。临床中多利用阻断星状神经阻滞法治疗头面部PHN,其可明显止痛。将利多卡因、芬太尼、罗哌卡因与维生素B1 等药物经皮肤末梢神经或气管旁入路能够有效缓解疼痛症状[3]。
1.5 中医外治
中医外治的主要疗法为拔火罐、刺血疗法和电针等。其中,刺血疗法可活血、开窍、消肿和泄热,多用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疗工作中。针刺可化瘀通络、解毒清火和健脾利湿。放血可缓解痛感,消除邪毒。刺络拔火罐放血治疗是该病的常用疗法,取夹脊穴、肩井穴和阿是穴,其治愈率约为70%,总有效率可达98%。毫火针与温和灸可借用火力发挥温热作用,促进组织的微循环与新陈代谢,可修复受损组织,消除痛感。有研究报道:毫火针+温和灸较加巴喷丁+假针刺法治疗PHN 的效果理想,其可实现即刻止痛,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针对PHN 患者的焦虑等心理,临床中常采用调神针法进行针刺治疗,以疏导其不良情绪。取病变神经节的阿是穴与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再行刺络与拔罐治疗,针刺百会穴、太冲穴与内关穴等,以发挥疏肝安神之功效[4]。
2.护理
2.1 皮肤护理
PHN 患者的皮损多已愈合,为避免摩擦皮损部位,应叮嘱其穿着柔软和宽松的衣物,同时保持皮肤的清洁度与干燥性。在进行针灸等治疗前应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
2.2 疼痛护理
医护人员应通经热情、专业且友好的态度服务患者,向其介绍病区环境和院内规章制度,消除其陌生感。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听其主诉症状,并给予疼痛评分,行对症处理[5]。对于病程长、疗效欠佳、痛感敏感和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应动态监测其病情与心理变化,增加病房巡视次数,给予其专业照顾。对于睡眠质量差的患者应单独设置病房,保证环境安静,必要时给予镇痛或镇静药物治疗。
2.3 健康教育
PHN 的发病过程与患者免疫力相关,应指导其科学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少食煎炸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积极鼓励其改正不良的作息与生活习惯,禁烟酒,保持乐观心态[6]。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幸福感。同时讲解疾病复发诱导因素,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
3.结语
PHN 是疼痛性、顽固性疾病,患者会伴有剧烈疼痛症状,影响其正常睡眠与生活。临床中多通过药物治疗、神经节阻滞和中医外治等方法治疗该病,同时辅以皮肤护理、疼痛护理与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7]。为提高该病的临床治愈率,相关学者应进一步探究其发病机制,通过多学科协作和文献查阅等方式研发新型疗法,并进行深层次的护理干预,以促进疾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