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合唱的声乐技术训练

2020-12-02

黄河之声 2020年24期
关键词:声部气息声乐

刘 敏

合唱是声乐艺术的高级表现形式,声乐是合唱艺术的基础,合唱声乐本质上是集体、多声部的歌唱。合唱团的声乐演唱水平决定了合唱作品的题材选择和呈现水准。在声乐技术方面,合唱的声乐技术与独唱相比较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不同,因此需要从合唱的角度出发对合唱艺术中的声乐技术特点、艺术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合唱团的日常训练离不开声乐基础练习,合唱的声乐训练主要采用的是集体声乐训练模式,特别是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合唱团队来说,开展集体声乐基础教学是该阶段的训练重点。

对于合唱指挥和合唱声乐指导而言,首先要明确合唱的声乐概念和要求,合唱声乐在音响效果和训练方向等方面是有别于独唱声乐的,所以不能单一的照搬独唱的声乐训练办法,还需要总结和提炼出有利于合唱的声乐训练办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合唱团体的整体声乐演唱水平和作品表现能力。因此,作为合唱指挥和合唱声乐指导需要进一步明确基于合唱的集体声乐训练原理,掌握集体声乐教学方法,才能使合唱者的集体歌唱效果达到合唱艺术的演唱标准。

对合唱者开展的声乐训练是通过集体声乐教学形式完成的,声乐教学对象是集体而非个人。众所周知,合唱表演集体是由不同的声部所组成的。受不同声部、声音条件和成员理解力差异化的影响,集体声乐教学无论在组织上还是方法上都具有较高的难度,还需要在统筹考虑声部之间不同个体特点的情况下,寻求共性的集体声乐教学方法。以下将从论述合唱声乐艺术特点出发,对合唱与独唱的声乐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合唱艺术实践经验,展开合唱声乐中关于呼吸、起声与收声、共鸣与音色等声乐技术原理的论述和提炼,以期对合唱团的声乐基础训练和声乐教学研究提供帮助和参考。

一、合唱与独唱的比较

唱歌是艺术的运动,相比体育运动,唱歌是一种身体内部肌肉自我调节、互相作用的全身性的运动。参与歌唱发声的肌肉主要有腹肌、腰肌和面部肌肉等,这里统一称作“歌唱发声肌肉群”。唱歌发出的声音即是相应肌肉群在同一时间内互相配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合唱还是独唱,为了取得良好的歌唱效果,首先要调动这些肌肉群积极的参与歌唱运动,这与在体育运动前的准备运动所起到的作用是相似的。只有做好歌唱发声的准备运动,才易于进入歌唱的状态,缩短开声的时间,做好歌唱的准备。声乐的发声准备,可从头部运动、伸展运动、扩胸运动、头部运动、脸部运动(脸部表情动作)以及拍打身体部位等动作展开进行。这些原理和方法无论对独唱还是合唱都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从合唱与独唱之间比较来看,合唱在声乐的技术要求方面与独唱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不同。首先,合唱的声乐教育对象是集体,独唱所对应的是个人;合唱的声乐与独唱声乐在呼吸、位置、共鸣腔体的运用等方面是共通的,不同之处在于合唱声乐要求集体声音的高度和谐、统一,这对在集体中个人的发声状态、咬字吐字、音量大小等方面有着与独唱不同的要求;而独唱声乐要求个体声音具有独特性,将个人的声音最大化的发挥到完美的状态,而不需要考虑在集体歌唱状态下为了追求和谐而进行声音控制。但是,不论是合唱还是独唱,其声乐发声的原理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达到不同的演唱效果而做出不同的声音状态调整。一般来说,合唱者更需要学会控制自我的声音来配合集体发声以达到最佳的合唱音响效果。

独唱与合唱的共性之处在于都具有共通的发声原理,特性在于发声状态各有不同。独唱始终都是以个体为主体,是单声部的歌唱,要求演唱者声音饱满、明亮、有张力,独唱者可根据个体的艺术理解自主调整歌唱状态,个体的主观发挥程度高,具备一定的自由性;而合唱是以集体为主体,是多声部的演唱,为了达到整体的艺术效果,须要求集体中的个体声音采用“半声”、“直声”甚至“模糊化”处理的方式来演唱,并通过合唱指挥细致的手势动作和情绪的提示来调整歌唱状态,就需要合唱表演者具备良好的集体协同能力。

基于合唱声乐中多声部属性特点,对不同声部的声乐技术也有特别的要求,表现出合唱在声乐技术要求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比如内声部在音量、音色方面趋于保守,要求演唱时要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跟随性;外声部方面如旋律声部则要求类似于独唱的演唱方式,但与独唱有所不同的是其在演唱过程中,在发挥鲜明个性特点同时,还需兼顾本声部内部声音的和谐统一,以及与其他声部的协调统一。综上,掌握合唱的声乐技术,需要通过长期的、大量的声乐练习和多声部和声训练,使合唱者具备良好的声音表现能力、声音控制能力和默契的集体协同能力,最终达到合唱艺术所要求的完美和声音响效果。

二、关于呼吸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歌唱的呼吸与自然呼吸有所不同。歌唱的呼吸需要更为深入的胸腹式呼吸。但是,仅把注意力放在胸腹式呼吸上是不够的,还需配合人体内起到发声作用的肌肉群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同时兼顾面部口鼻的呼吸状态。唱歌的呼吸主要通过鼻子周围的肌肉来带动呼吸,就如同鼻子在做类似“闻花香”的“闻嗅”动作,在吸气的同时,将鼻腔内各腔体逐步打开,并让丹田内的气息在腹部挤压和横膈膜提升的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吸入头顶,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气息流,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吸气的过程是动态的,是随着音乐的行进而发展的。在唱歌的过程中,气息的支持是持续的,需要伴随歌词的进程而不断的循环行进,使歌词中每一个字都能在气息支持下被带动起来,在声乐理论中这种方式称之为“以气带声”。缺少了气息的支撑,则难以唱出流畅连贯的旋律。所以锻炼气息是声乐技术的基础,是声乐训练的重点。

要获得良好的气息支持,需要调动与呼吸有关的肌肉,如胸肌、腹肌、腰肌、横膈膜以及面部肌肉等参与,在打开共鸣腔体的状态下,积极锻炼和加强相关肌肉的收缩运动能力,才能获取对歌唱呼吸起到关键作用的肌肉控制能力。在进行气息练习时,首先以丹田为起点,伴随着音乐律动有节奏的进行收腹吸气。此时注意双唇要轻闭,须集中精神充分调动鼻翼两侧的肌肉主动将气息吸上头顶部,同时注意腹部的收缩,当收缩到一定程度时要屏息静气的控制住肌肉的收缩动作,保持共鸣腔体的形态,这种状态可形容为“憋气状态”。只有充分领会和把握好“憋气状态”,才能展开后续的吐气动作环节。

吐气环节是歌唱呼吸过程中的关键点。吐气时需要重点感知腰腹部、胸部肌肉的活动状态。吐气是相关肌肉有控制的逐步释放气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务必“紧绷”住丹田内的气息,以肌肉的力量控制吐气量,要以“绵绵细雨”般微小的变化逐步吐出气息。在呼吸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身体重心的位置。人体重心须放足下,如同武术站桩的功夫,足底要稳如松,有树大根深之感,也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真切感受到呼吸训练过程中各种力量的产生和相互间的作用。

在合唱声乐的呼吸方式中,有一种特殊的呼吸方法——“循环呼吸”法,熟练掌握此种方法能够获得无限延长的演唱效果。这是合唱声乐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呼吸方式,通常出现在作品所需的长音演唱中。相同合唱声部的成员在演唱同音时,通过在不同时间换气的方式做到无缝连接的效果,以达到长音保持的作用。关于循环呼吸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合唱者在“你唱时我不唱,我唱时你不唱”的方式,用循环的呼吸方法来维持同音延长的演唱效果。

三、起声与收声

声乐的发声是一系列复杂的肌肉动作与气息调控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化的声音音响。要取得良好的发声效果,首先要明确声音的概念。产生声音的器官,主要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组成,包含了肺、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前额等器官和腔体。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声带受振动而发声。歌唱时的发声,有别于日常生活的发声,是依靠参与发声的相关器官之间准确的动作配合,所产生的有一定音质音高和音量的声音。目前在国际和国内专业领域广泛认同的优质的声音,主要指的是高位置的声音,结合气息调控的作用,可以总结为“有气息支撑的高位置的声音”。大多数为歌唱发声所做的训练和准备都是为了得到这种高位置的声音而展开的。

在歌唱的发声过程中,首先要关注起声的发声方法,起声是决定发声质量的关键。一般来说,声乐中的起声主要以硬起声和软起声为主。合唱声乐中的起声与独唱的起声有所不同,独唱声乐可根据个人的风格和具有个性化的独唱声乐作品来自行安排起声的方式,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痕迹;合唱声乐的起声则需要遵循整齐统一的起声原则,以硬起声为主,也可称其为“激起”,这个起声原则需要遵循作品的风格而做分寸上的调整。在起声时,不但需要加强腰腹部肌肉对气息的瞬间控制,还要同时兼顾口型、嘴型和表情的稳固以及情绪的酝酿,这些均是在起声之前就需准备好的关键要点,是充分调动主观意识情况下对身体机能做出的瞬间反应。在音高变化时,气息与声音要始终伴随而行,不可脱离而存在。起声的训练非常重要,只有对合唱成员不断强化起声练习,使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形成条件反射,才能达到合唱艺术中所追求的整齐、统一的声响效果。

在合唱声乐技术训练中,“收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收声,即是在歌词句尾最后一字的吐字归韵后,持续保持形态使发音状态不变,并延长到该字时值结束时在韵尾上收声①。收声是决定音乐旋律线条完整的关键所在。收声非常需要气息的支持,在收声时需将意念放在气息的控制上,气息“宁长勿短”,要“留有余地”,切不可在刚唱到尾字的时候就收声,甚至让气息休止松懈,反而更需要延长气息时值,并有意识的与下句第一个字关联起来,如同搭建起字与字之间的桥梁一般,形成使上句尾字和下句首字起衔接作用的“气息桥”,以达到声乐艺术上讲求的“声(音)断气(息)不断”的效果。

综上所述,起声和收声对声音的质量和旋律的连贯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每一位合唱指挥在声乐训练上都应该特别关注起声和收声的训练。不仅如此,在指挥手势动作上也须给以精准的提示,让合唱成员形成习惯性的条件反射,才能在表演中体现优良的合唱声乐艺术效果。

四、共鸣与音色

在歌唱时,产生共鸣作用的人体腔体有喉腔、咽腔、口腔、鼻腔、胸腔和前额与两颧②。歌唱的共鸣,主要分为喉腔共鸣、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三种。在发声时,由声带所产生的基音在气息的支持下通过上述共鸣腔体,使得声音在音色、音量和音质上得到扩展和改变。良好的共鸣对于声音的表现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歌唱的共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音高、音色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对共鸣腔体进行灵活的变化,使得声音与气息在合适的腔体形状内产生有效的共鸣。其中,喉腔、咽腔和口腔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其变化较多;而头腔、鼻腔、胸腔相对变化较小,主要根据音高而决定参与共鸣的容积大小。

合唱声乐的共鸣要求与独唱基本相似。人声中的胸声区、混声区及头声区与共鸣器官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在合唱作品演唱中,更多时候是以“有气息支持的高位置的声音”作为共鸣发声的目标和要求。其中塑造“高位置”的声音,与有效调节共鸣器官具有直接的关系。高位置的共鸣,主要在于头腔共鸣,这是声音与人体的鼻腔、蝶窦和额窦共鸣所产生的高位置共鸣。高位置的共鸣,不但能够有效减轻咽喉部位发声器官的负担,还能获得更优质的声音音响。其中练习哼鸣和“i-a”母音转换练习是获得高位置声音的有效方法。在这两种方法中,哼鸣能够使人直接体会到声音和气息在头腔、鼻腔中的作用来获得高位置的头腔共鸣感受,并通过不断地强化练习来稳固这种呼吸和发声的共鸣状态,使处于变化中的歌词仍能保持在这稳定的位置状态中发声,获得共鸣位置统一的声乐音响效果;“i-a”母音的转换练习,主要是在发“i”母音的基础上,在保持“i”母音的口型和声音位置不变的条件下自然衔接“a”母音,使“i-a”母音能够灵活自如的互相转换而不发生位置改变,这样的练习能够对声音位置的稳定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从声乐的发声原理可看出,不同程度的共鸣状态在与泛音的相互配合调节作用下,能够获得不同的声音色彩。为了适应合唱作品多声部的演绎需求,需要合唱者具备良好的共鸣调节能力,以获得合唱作品演唱中更为变化多样的音色要求。在演唱合唱作品时,合唱者需要灵活的调整自我歌唱器官的状态,根据集体音响和多声部音响效果的需求,调整共鸣发声的位置,在结合泛音的作用下,塑造出合唱作品的音色形象;在共鸣和泛音的调节过程中,歌唱的情感应与自我的歌唱生理状态保持一致,作品的音色需要根据作品内容和感情来设计,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共鸣发声状态的调整。

结 语

综上所述,合唱的声乐技术训练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集体声乐教学过程,相比独唱声乐教学,合唱声乐教学又衍生出更多的声乐技术内涵。基于合唱艺术的声乐技术训练,不但需要借鉴独唱声乐理论基础,还要根据合唱的声乐要求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对合唱的声乐技术理论进行整合、梳理,为顺利开展合唱声乐教学做好理论基础和技术准备,为多声部合唱作品的表现提供声乐保障基础,为提升合唱团整体水平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

注释:

① 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上册)[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4.

② 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上册)[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73.

猜你喜欢

声部气息声乐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蕾丝气息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春的气息”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