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民乐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0-12-02

黄河之声 2020年24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民乐器乐

周 娟

“民乐”即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狭义的民族乐器一般指现在全国流行的汉族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竹笛等。广义上的民族乐器除了包括汉族民族乐器,同时也包含流行于各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乐器,比如侗族的牛腿琴、侗琵琶,苗族的芦笙,布依族的姐妹箫等。不过本文所研究的民乐主要指狭义的民族乐器,少数民族乐器不在本文研究范围。我国民乐的发展在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利弊均沾。一方面,民乐发展面临音乐的国际化、多元化的背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甚至产生了新民乐,带来了一股新民乐的国际浪潮。而另一方面,民乐的发展由于中西方音乐文化冲突、雅俗对抗等种种原因致使民乐的发展呈现出不容乐观的一面,这种局势甚至越来越加剧,长此以往,民乐的发展陷入低谷。本人认为民乐的持续发展应该在保持它渊源流长的民族艺术本质的基础上,实现多种形式的创新。

一、贵州民乐发展现状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内陆地区,地势西高东低,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贵州省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性,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从而带来贵州音乐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的一面。比起发达的沿海和城市地区,贵州音乐的发展也相对落后些。贵州民乐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只能夹缝生存。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贵州民乐的发展现状:

(一)贵州中小学民乐发展现状

近年来,不难发现,在中小学举办的各项艺术节和器乐比赛中,参赛选手大多都是西洋乐器,像钢琴、小提琴最为常见,而民乐选手似乎少了很多,主要以古筝、二胡、竹笛为主,像琵琶、扬琴、中阮这些乐器少之又少。从而可见,目前,在中小学学生中,学习民乐的群体越来越少,而西洋乐器的学习及其火热。追溯其源头,我们可以推测出主要原因是家长对民乐的认识存在误区和偏见。现在很多家长在为小孩选择乐器学习中,总是会盲目地追求西洋乐器,觉得大众都学的肯定就是最好的,像钢琴,无论在贵州哪个地区,都是学习群体最多的乐器。而其他西洋弦乐器提琴、吹管乐器萨克斯都不缺学习对象。而对于民乐的学习,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入门相对容易,音色比较古典优雅的古筝。而其他民族乐器像二胡、琵琶、扬琴这些,家长一方面觉得现在这类民乐器不够流行,另一方面又觉得这几种乐器难以入门,成效太慢,怕小孩子难以坚持下去,导致学习这几门乐器的学生越来越少。这种家长盲目跟风学习的“西洋热”现象,造成民乐学习的主流群体中小学生数目越来越小。

同时,贵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民乐师资力量也是极其匮乏。各中小学在招聘音乐教师时没有设立民乐教师的专职岗位,大多数都是招聘综合技能型音乐老师。一方面,学生课后音乐素质课上缺乏民乐教师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导致很多中小学无法开展与民乐相关的活动,像中小学民乐团更是难以成立。

(二)贵州高校民乐发展现状

贵州高校虽然不是民乐学习的主要学习群体聚集地,但它是民乐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场所。笔者作为一名贵州地方高校的民族器乐专业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近年来,从贵州各高校音乐学院每年的新生入学人数来看,以民族器乐专业考入学校的学生人数减少。大部分学生都是声乐、钢琴、古筝等专业考入大学的。从高校入学的民乐学习者的人数逐年递减的事实我们不难推测,从根源上还是因为民乐学习的主流群体在逐年减少。总揽整个贵州高校,目前只有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大学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生的人数最多,学生专业水平也相对其他地方院校高了很多。在贵师大还成立了一个贵州省规模较大、演奏水平较高的民族乐团,并经常在贵阳举办民乐专场音乐会。而其他地方高校,因民族器乐专业学习的人数较少,民族乐器专业学习的比例不均衡,导致很多地方院校没有成立专业的民族乐团。如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虽然在2013 年就成立了民乐团,但因为该校的音乐与舞蹈学院只有古筝、二胡专业的器乐老师,其他民族乐器像扬琴、琵琶、中阮、竹笛等都没有专业老师,导致这几个声部力量薄弱,乐团无论从规模还是演奏水平上难以达到专业民乐团的要求。

由此可见,贵州高校的民乐学生生源遇到了瓶颈。除了省里的贵师大、贵大这两所重点院校,其他地方院校普遍存在这两个问题。第一,报考的民族器乐学生太少,第二、难以招到专业水平较高的民族器乐学生。自然而然,民族器乐学生无论从数量还是演奏水平上跟其他发达地区的高校来比,整体上较为落后。同时,贵州地方高校因为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生源问题,在引进民族器乐专业老师上同样存在问题。对民族器乐专业的不重视带来了很多地方音乐院校较少或者没有专门引进民族器乐专业老师,导致很多地方院校民族器乐专业既没有学生也没有相应的专业老师。如上文中所提起的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就是这样,没有琵琶、中阮、唢呐等专业老师,像扬琴、竹笛老师也是其他专业老师兼职教学,没有引进专任老师教学。

(三)贵州校外社会培训机构民乐发展现状

校外社会培训机构包含校外音乐培训学校、琴行、青少年宫、文化馆等一系列学校之外的音乐场所。近几年来贵州校外社会培训机构的音乐教育发展欣欣向荣,尤其是西洋乐器的招生比较火热。令人堪忧的是民族乐器教育的发展不容乐观。笔者调查了贵州一些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琴行如都匀博爵琴行、凯里华声琴行、遵义发展琴行等,得出一个结论,这些琴行的西洋乐器学生的招生红红火火,但是民族乐器招生就只有古筝学生较多,像其他民族乐器的学生相对而言就少了很多。从贵州各地区青少年宫和文化馆的调查得知,这几年青少年宫和文化馆的民族器乐招生也停止了,而且相应的民族器乐表演活动也比以前少了很多。目前,贵州省的校外培训机构除了贵阳、遵义、毕节三个地区的民族器乐招生和民族器乐表演活动开展比较可观,贵州省其他地区的民族器乐活动相对有点冷清。像凯里的华声琴行前两年虽然有试着面向社会开展各个乐器的招生宣传活动,如挑选每个乐器的教师及学生面向全社会举办精彩的音乐会表演,但最后招生结果仍然是西洋乐器的钢琴和民族乐器的古筝特别受家长和中小学生的青睐,其他民族乐器像二胡、琵琶等仍然难以招收到生源。据凯里文化馆的一位艺术家吴秋云介绍,凯里市文化馆在前几年也有面向社会免费招收中小学生进行乐器教学,也招到了一些为数不多的民族器乐学生,像古筝、二胡、竹笛、琵琶等乐器文化馆也有专业老师在担任教学和表演工作。但是最近这两年,因社会上学生报名学习的人数越来越少,加上政府和教育部门也不怎么重视,这些招收器乐学生的免费课程也停止了招生,同时,文化馆的民族器乐演出活动也相应少了很多。

二、贵州民乐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测到贵州民乐发展这几年来并不景气,笔者认为,尽管如此,这并不代表贵州民乐因为缺乏市场就要消亡,恰恰相反,西洋乐器发展地再火热,也不能动摇民族器乐艺术的根基,更不能取代民乐在中国的地位。但是我们需要认清民乐发展的现状,思考民乐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针对贵州民乐发展的现状,笔者存在以下几点思考:

(一)从创作和表演上鼓励民乐创新和更贴合时代特征

民乐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这种创新要求我们民乐研究者和作曲家们在创作和表演上,不能固步自封,拒绝一切新的民乐表演形式和贴近新时代特征的作品,同时,又不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过于激进,盲目地改变民乐原有的核心精华,使民乐失去它本身的灵魂。因此,民乐的发展应该是在继承自己的优秀的精华基础上,努力尝试与其他新的音乐形式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民乐发展的新道路。

其一,我们可以从近年来女子十二乐坊的火热流行找到创新的思路。“女子十二乐坊”这个新鲜的民乐组合,就是将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如二胡、竹笛、古筝、琵琶、扬琴等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的全新的表演形式,而其演奏的作品也是既有民乐的音乐素材又有流行音乐元素,于是将女子十二乐坊所演奏的种种曲目统称为新民乐,给观众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上带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每场演出都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听众的喜欢。其二,我们还可以从这两年中央民族乐团打造的《印象国乐》以及《又见国乐》的民族乐剧演出找到创新的方法。这两个民族乐剧项目自登台演出以来,在全国巡回演出几十场,场场得到观众的好评,每场演出都是精美绝伦的表演,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这两个民族乐剧演出的成功就是因为它们从编曲、舞台表演、传宣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尤其是在民族乐剧《又见国乐》的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到演奏员们以情景音乐会的方式来表演,演奏员在舞台上既要演奏乐器,还要加上语言表达以及肢体动作,使观众由以前单纯地听音乐变成欣赏一场音乐表演,这样使音乐变得富有现实感和立体感。而《又见国乐》里面的表演曲目都是对一些经典的民乐曲目进行移植和改编而来。这些表演曲目既保留原曲的民族风味和曲调,又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各个民族乐器的音色表现力。而与传统音乐会表演形式上还有一个不同的则是体现在舞台灯光、服装、舞美和造型上。

(二)政府应大力推广和发展民乐

贵州的民乐市场不够景气,政府等相关部门责无旁贷。首先从政府的角度,应该树立这样一个意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并在市民中大力宣传和推广民族音乐。如可以定期向市民举办高质量的民乐音乐会和民乐讲座,增加民乐在大众心目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可以由政府出资组织相关音乐文化部门像民族管弦学会的工作人员及会员开展全省范围的民族器乐大赛,大赛的项目从创作和表演两方面分别开展竞争,比赛可以先从贵州基层地级或县市举办初赛和复赛,最后推选出省里总决赛的参赛选手。通过比赛,一方面可以发现和鼓励民乐的优秀表演者和创作者,另一方面,通过比赛带来了一系列民乐表演和民乐相关作品展示,可以带动民乐在全省各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力。政府还可以将民乐比赛直播到网络电视新媒体上,让更多的市民可以参与到赛事欣赏中。

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民乐在各地的宣传力度,鼓励和增加各种传统民乐团体的专场演出活动。如政府支持和出资派出各地级市的文化馆、青少年宫、乐团、歌舞团等传统民乐团体从城市到乡村进行民乐的巡回演出活动,表演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经典民乐作品,同时也适当表演一些贴合时代特征的作品,使民乐的精髓和感染力深入人心,让大众从最初的接触民乐到喜爱民乐,并最终成为民乐发展的一份子。改变部分大众心目中对民乐的偏见,使民众走出民乐一方面太高雅难以被人接纳,另一方面又觉得民乐太冷清不受大众喜爱的两大误区。

(三)教育部门及学校采取相关举措来推动民乐的发展

从教育部门的角度来看,第一,应把国家宣传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在全省从上到下切实全面贯彻执行。无论在高校还是中小学都要定期举办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相关的讲座、音乐会以及民族器乐比赛活动,让学生对高雅艺术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改变以往的陈旧观念,认为高雅艺术就是枯燥无味的。这里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贵州省近几年来每年下半年会举办一次贵州省中小学交响乐(器乐)展演比赛活动,而这次全省的赛事,大部分都是西洋交响乐团参赛,只有少数的中学是民乐团代表参赛,像黔东南凯里一中民乐团每年都会参赛并获奖。教育部门可以多鼓励并宣传各地区带领民乐团参赛,让大家觉得西洋乐交响乐团和民乐团的参赛队伍同等重要,以此带动贵州全省中小学的民乐演出。第二,教育部门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上,可以将民族乐器列为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课程学习,让民族乐器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后素质课程学习中,开展一些比较大众化入门相对不太难的民族乐器免费学习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学校选择一门民族乐器学习。这个学习时间可以是每天下午4 点后学校文化课程结束后进行半个小时到1 个小时之间,每天坚持学习,长年累月,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一门基本的民族乐器演奏。第三,扩大民乐师资队伍。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都应该加强对民乐师资力量的引进,没有好的老师,学生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中小学在招聘音乐教师的时候可以增加音乐教师的引进,可以给音乐教师设立专任职责,比如一所学校可以招聘三位音乐教师,分别从声乐、器乐、舞蹈三个专业引进,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招1 到2 名全能型音乐教师。高校对民乐师资力量的引进也要高要求和高水平地考核,这样,能为高校和社会更好地培养民乐演奏和教学人才。第四,教育部门应加大高等音乐教育或者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民乐招生比例,使得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中的各个专业的学生生源平衡。

结 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民乐有着其固有的神韵和民族音乐的精华,它将是我们民族音乐的经典。但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审美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民乐需要发展和创新。中国传统民乐只有在保留自己原有音乐的精华上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不被湮灭,璀璨而夺目。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民乐器乐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想和你们聊聊民乐
初探中国民族乐器发展之路
草原风 中华情 内蒙古民乐新作品音乐会
民乐国祥
以二胡为例简析中国民族器乐的创新与发展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如何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我,民乐高手
漫话中国民间乐器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