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音乐评析
2020-12-02潘颖
潘 颖
20 世纪60 年代初期,中央民族歌舞团作曲家郑佐成根据苗族“飞歌”曲调创作的歌曲《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经舞台演出和唱片录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在全国广为流传。对《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这首歌曲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作品背后的生成意义、艺术价值进而更好的为演唱服务,对于他人了解苗族飞歌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飞歌的概况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大多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山区。苗族的儿女大都能说就会唱,能走就会跳,所以用“能歌善舞”这个词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苗族“飞歌”是苗族音乐文化的代表,多流行于贵州黔东南的雷山县、剑河县、凯里市等地方。飞歌曲调很多,每个调式都不一样,虽都各自有特点,但基本都是高亢激昂,热烈奔放的旋律特征,其曲调结构多为上下两段体。且常常在结束前,以渐慢的速度使用“托腔”的方法来演唱,从而进行情感的深化,结尾“托腔”的使用是为了与前面一段的节奏自由相呼应,形成完整的曲调,这是苗族飞歌结尾时常见的一种演唱方式,也是苗族飞歌特有的特色。
多用于节日欢庆隆重的场合,用来交流感情或迎送客人,声音高亢明亮,大多都是现编现唱,见物即兴,歌词大多是三、五、七、八个字。因为见物即兴,节奏比较自由,所以苗族歌手唱歌时,都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和所需要的情感来定,没有特定的速度和节奏。对歌曲的把握和创作完全由歌手的情绪决定,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旋律中上下滑动和倾斜声音的运用是苗族飞歌的一大特色,它们大多是自由的线条,大多以呐喊结束。
飞歌的歌词与风景相匹配,歌词表现了苗族家庭生活的画面,反映了苗族家庭的生活。每首歌都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表达着他们的悲伤、快乐。有的炫耀爬到山顶,有的跌入谷底,有的豁达踏入仙境,有的谈天说地,有的表达莫名的伤感,有的莫名的激烈兴奋,情感与风景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两者的结合能够产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二、歌曲《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文本分析
该曲的作者郑佐成是中国音乐协会会员、中央民族歌舞团作曲家、声乐教授、作曲家、指挥家,师从名门,弟子众多,他于20 世纪60 年代初期,根据苗族“飞歌”的曲调创作了歌曲《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经舞台演出和录制唱片,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在全国广为流传,且独唱作品《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被文化部、广电部和国家民委评选为20世纪少数民族歌曲经典作品。
该曲主要阐述了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忠心的感谢以及对毛主席崇高的敬意,党给中国人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他是一个信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他也是是一个巨人,挑起了民族复兴的重任。多少年来艰苦奋斗、风风雨雨,多少年来的披荆斩棘才有我们今天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所以望着当今繁荣的祖国,以感恩的心,唱响了苗寨,唱响了苗族的山谷以及每个一个苗族人民的心。
(一)歌曲本体分析
这首歌曲是根据苗族飞歌改编而成,运用“飞歌”的旋律材料,从静到动,从远到近的音响变化去描绘了苗族人民的幸福生活、生动活泼、欣欣向荣、幸福快乐的生活状态,让我们感受到苗族人民生活积极的一面。这首歌曲情感丰富而自然、对比鲜明、音域宽广,苗族飞歌中的调式音阶特点以及独特的音调,在这首歌曲中都有非常显著的体现。
该曲分为四个部分,为A—A1—B—A2对比鲜明的结构类型,是一首抒情,写景对比相结合的歌曲。其中A 乐段与A1乐段在速度上处理比较慢,节奏比较自由,音调上抒展、大方、具有山歌的风格。B 段节奏比较欢快,且节奏性强、动力感十足,具有强烈的舞蹈性风格,而A2乐段是以A1乐段素材为主,在处理上回到行板速度。
这首歌的旋律优美动听,曲调总体上高亢嘹亮,既能体现苗族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精神风貌,又能表现苗族人民勇往直前、昂首挺胸,永不言弃的坚韧品格。节奏自由而松散,旋律起伏大,乐句中连断的结合能体现苗族人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和自由自在性格。同时,歌曲中大量倚音用于开始或者结束的演唱方式都反映出苗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二)歌曲情感分析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我们常常讲究技巧的运用,但缺乏情感的歌曲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在歌唱的过程中要求歌唱者要做到声情并茂,作品的情感要把握到位,画面感要强烈。歌曲的第一部分以力度强的、沉稳的声音开始逐渐引入,声音干净而明亮、委婉而清脆、奔放且抒情。在前两句话的结尾,开始以一种活泼动人、明朗的心情唱歌,模仿山顶上鸟儿的叫声。演唱这一段时,演唱者一定要身外其镜,描绘雷公山雄伟的山顶以及清水江河水不断流淌的画面,以此来比喻党与毛主席的恩情;在歌曲的第二部分,是第一部份情感的递进,在这里需要演唱者用心去体验并进行更深层次的表现出来;在第三个部分情感更加热烈激昂,节奏更快,演唱者要表现出兴奋的心情,它也体现了人民对丰收美好生活的喜悦。尤其是在“阿依也”的后段,大家的心情越来越热烈,越来激动,歌手高兴得像鸟儿兴奋跳跃;第四部分的抒情,是对苗族的景色和党与领导人的赞誉。在最后一声长音中,有一种把画面拉开的感觉,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唱歌时,保持高音的共振位置不变,控制音量,保持呼吸,表现出这种苗族飞歌的独特感觉。
要做到旋律明快、流畅、质朴。歌唱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声乐技巧,而且要分析和处理内容、结构、风格和形式、节奏、演唱语言、发音和情感表达。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和他独特内涵。
(三)歌曲演唱分析
歌曲《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是一首典型的女高音歌曲,演唱难度较大,在演唱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要求具有较高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当歌手孙翠珍演唱这歌时,她把这首歌曲的核心思想以及它本身独特的民族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你听她的歌声时,你可以用心去体会文字、声音感情的巧妙结合,感受流畅的旋律和歌词的节奏。
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一个词和一个声音的延伸需要对声音的控制这也被称为音韵学。它强调语言的音乐化、韵律化、强弱对比明显等,体现了音律与节奏的结合。同时在许多民歌中,有许多表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性旋律。在这首歌中就出现了许多装饰音,在这里就要求演唱者的演唱位置要保持一致,不能因为倚音时值长短就放松了原有气息,注意保持前倚音的音色与所修饰音的音色统一。
同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苗族歌曲演唱中,使用真声最为普遍。这种唱法通常被称为“大嗓门”唱法,也叫原生态唱法。苗族飞歌的原生态唱法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利用我们的呼吸去冲击声带,使声带振动。这种声音听起来稳当且清脆明亮,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截了当。苗族人在演唱苗族歌曲时,从音色上可以看出,她们的声音非常的洪亮且少用我们学院风格的假声,这就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地域文化,息息相关,他们的发声时通常紧绷的下巴,下巴收紧在技术上保证了声音“直”特征,而使用口腔共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声音的明亮前脸特征。在飞歌中所用的共鸣要属口腔与鼻腔的结合比较多,同时加上真假嗓的运用自如才能驾驭苗族飞歌中豪迈奔放,旋律自由,起伏大的特点。演唱“飞歌”时除了要求音色洪亮,穿透力强外,更要情绪丰富的运用,一般都快进慢出并伴有托腔。而在苗族飞歌中通常有许多的连音,这里需要做到声音、咬字和气息统一结合,展示苗族音乐的魅力。
这首歌曲取材于雷山、黔东南的飞歌在演唱中大多用宽嗓和本嗓演唱,为了表达出苗族人民质朴和奔放的情感,在演唱时大多也用“喊”的方式进行演唱,这里的目的是为了让声音能够传得更远。在歌曲《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的A 乐段和A1乐段就是典型的飞歌的旋律,一开始旋律在相对高的音区进行就犹如在山顶上放声歌唱,歌声豪迈奔放,声震山谷,这要求气息流畅,也需要保持腹部力量支持,然而苗族飞歌质朴,奔放的特点使得演唱者又不能过于抒情和细腻,这时在气息控制的同时就要用“喊”的感觉去演唱,这样既能保证音色和声音位置的统一,又能展现出苗族飞歌的独特韵味。
第一个部分共计14 小结,两个乐句,以“飞歌”发展而来,其节奏较为自由,曲调缓慢而宽广,运用了苗族飞歌的“do”、“mi”“sol”三个主音推动旋律进行,从旋律来看第一句就将苗族飞歌嘹亮、高亢的特色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出来,演唱者以强而慢起进入主题,在第三个字“过”字上运用了全音符且有小连音线则将语气放慢,当进入“哎”字时采用了自由延长的手法,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雷公山昂首挺胸地屹立在群山之中,一眼望去就可以看到延绵起伏的山峦,同时在“哎”字后面用一个倚音,由“mi”到“sol”的小三度的倚音,在苗族歌曲旋律中也是具有民族特征的写作手法,当唱到第二个“哎”时,“哎”的面前同样也有一个倚音,是一个由“sol”到高音“do”的纯四度音程,这里的倚音赋予了这首歌曲鲜活的生命力,它在模仿小鸟清脆明亮的叫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雷公山山顶上的小鸟在鸣啼。
第二个部分为A1部分,共计15 小节。A1段为A 段的再现部分,两段都运用了飞歌悠长、豪迈奔放的旋律特点,节奏一样的自由,曲调缓慢而宽广,且这个部分的双倚音巧妙的运用,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且有诸多的连音线,所以在演唱时气息要跟着歌曲的律动不断前进,这样才能保持飞歌的特性与声音的流动性,同时第二个部分是第一个部分的情感的递进,演唱者需要用演唱的方式,且声情并茂、语重心长的告诉人们:“毛主席的恩情比清水江的水还要长啊!”诠释了毛主席伟大,以及毛主席在苗族人民心中无可代替的地位。
第三个部分为B 部分,共计24 个小节,其篇幅较长,是整首歌曲的主体,也是本曲的高潮升华部分为全曲的中心段,其节奏热烈欢快、活泼、鲜明,这段开始时速度加快以Allegro(快板)的进入,与前段的Lento(慢板)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旋律轻快、欢愉且充满热情,而前面部分的“慢”速度,刚好是为了后面极具活跃的部分积蓄能力,使其感染力与带动性更强,且巧妙转换调性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段演唱时演唱者需要情绪饱满,高亢嘹亮,给人直抒胸怀之意的感觉,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在这个部分时熟练运用真假声结合,在苗族飞歌中,中音区与低音区多使用真声,而高音部分多有“喊”的成分,有时这里也加一些假音的成分,但“喊”音“穿”出去的成分比较多。显而易见的真假音结合不同于民族声乐中的“混合声”唱法,它的真声和假声是根据歌曲的不同和音域高而变换的,因而具有独特艺术,是各个发声器官的有机配合,才能更好的控制气息,音色,和位置的准确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唱出苗族“飞歌”特色,体现出了该曲子浓郁的民族特色。尤其到最后“阿依也”的时候情绪增长的同时也需要适当的控制气息的作用,表现出苗族人民丰收的喜悦,气息的控制要恰当到位。
第四部分为A2乐段,共计14 个小节,以mf(中强)缓缓展开,与第一段节奏相呼应,节奏相对自由,旋律质朴,悠长,抒情,豪迈,形成完整的乐思,再次抒发了苗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以及毛主席的忠心的感谢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以A1的素材为主,同样这段也要求用原生态唱法去唱,运用“喊”的唱法与假音的巧妙结合,让歌曲的尾声更加宽广、深情,而且尾声在宫音上结束,让人回味无穷,且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结 语
苗族飞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千锤百炼,在苗族历史中世代相传,是苗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苗族的民族性的集中体现。它真实地反映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更是苗族人民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表达苗族人民的淳朴心声。《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这首歌曲能够让我们体到苗族人民如今的幸福生活和对祖国的热爱、对党和毛主席忠心的感谢和对国家以后繁荣昌盛的祝福!演唱者在演唱这首歌时除了注意部分装饰音的作用,最主要的还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演唱的技巧去控制好我们气息、声音、情感等。总之,苗族飞歌无论是在音乐本体、艺术内涵还是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歌曲《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作为苗族飞歌的代表作之一,对该歌曲的研究既是对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是为了苗族音乐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