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浙一师时期李叔同的音乐创作与教育
2020-12-02朱丹
朱 丹
引 言
李叔同先生一生成绩斐然,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囊括了音乐、书法、绘画、篆刻、诗文等各个领域,学堂乐歌则代表了其音乐领域上的成就。按照李叔同的个人经历,其学堂乐歌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李叔同先生音乐事业的起步,以1905年6 月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发行的《国学唱歌集》为标志。
第二阶段: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里程碑,以1906年创刊于日本,发行于上海的中国最早的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为标志。
第三阶段: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高峰期,以1912至1918 年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标志。
第四阶段:弘一大师学堂乐歌创作的延续,以《清凉歌集》为标志。
以上四个阶段中,以李叔同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一阶段的创作作品数量最多、艺术水平最高,最能代表其学堂乐歌的成就。因此对于李叔同学堂乐歌的研究,其在浙一师时期的创作是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具价值的。
一、学堂乐歌的创作
根据《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里所收的歌曲统计,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歌曲有36 首之多,按照创作方式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由其作曲的作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春游》《留别》《早秋》。
2.选曲填词作品:《送别》《忆儿时》《人与自然界》《西湖》《秋夜》《落花》《长逝》《悲秋》《春夜》《梦》《丰年》《冬》《莺》《采莲》《幽居》《归燕》《月夜》《幽人》《月》《朝阳》《天风》《晚钟》《秋夜》。
3.选曲配词作品(即词曲均非李叔同本人所作):《涉江》《阮郎归》《送出师西征》《秋夕》《夜归鹿门歌》《清平调》《利州南渡》《废墟》(其中《涉江》为吴梦非配词、《废墟》为吴梦非作词)。
这些歌曲几乎占据了李叔同学堂乐歌总数的一半。①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选曲填词的作品最能够代表李叔同学堂乐歌的艺术水准。
这36 首作品按照其主题内容可以大约分为四类:爱国歌曲、校园歌曲、抒情歌曲和哲理歌曲。
爱国歌曲:《利州南渡》《涉江》《阮郎归》《送出师西征》《秋夕》《夜归鹿门歌》《清平调》。也有学者为这七首歌取名“古诗词配曲”。
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
抒情歌曲:这部分作品最多也是其歌曲中的精华,以《送别》《忆儿时》《春游》为代表。
哲理歌曲:《落花》《晚钟》《月》
虽说李叔同学堂乐歌数量最多也最具艺术水准的作品的旋律并非本人创作,而是从欧美、日本等国家音乐作品中挑选的,但却并非完全的拿来主义。他从众多的西方音乐作品中挑选出曲调优美、旋律感强的作品,根据音乐的情感,用自己创作的诗词作为歌词,用开放的文化视野创作出适合学生乃至大众传唱的歌曲。这种二度创作与今天选词填曲的音乐创作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效。此外,他的借景抒情的创作特点也对之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李叔同作曲的音乐作品,其结构多为三段体或四段体,旋律节奏缺少变化,显得较为简单。但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他是近代第一批出国学习音乐并将所学应用于音乐创作和教育方面的学者,他将西方音乐带入到中国,为中国的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他采用西方的作曲技巧、乐器和理论为中国的素材谱曲,有别于之前中国传统的说唱、戏曲、器乐曲,可以说李叔同是改变中国音乐发展方向的先驱,使我国音乐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代表着学堂乐歌的高度,也引领着后来的音乐家们的创作方向。
二、李叔同浙一师时期的教育
李叔同的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在浙一师担任6 年的音乐教师经历也让其在音乐教育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1.先进的教育理论
李叔同是国内第一位用五线谱作曲的人,早在1906年春,他在日本编《音乐小杂志》,即在《昨非录》文章中说“十年前日本之唱歌集,或有用1234 之简谱者。今者自幼稚园唱歌起,皆用五线谱。吾国近出之唱歌集与各学校音乐教授,大半用简谱,似未合宜。”②于是他在《音乐小杂志》中详细介绍了五线谱的识谱方法,并采用五线谱的记谱方式发表了歌曲作品,在之后其音乐创作和教学生涯中均使用和推广五线谱。虽然只是两种不同的记谱方式,但却是涉及音乐学习是否科学的重要问题。此外,他在浙一师任教时还讲解和声、对位等音乐理论。由此可见,李叔同先生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意识到五线谱和音乐理论对于音乐学习的专业性和重要性。
2.培养了一批卓越的艺术人才
李叔同在浙一师学校的六年任教,稳定的工作环境和自日本学成归来具备的更高的音乐素养,使其不仅创作出了其生涯中最优秀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在这期间他培养出了一大批卓越的艺术人才,如:刘质平、丰子恺、吴梦非、潘天寿、曹聚仁、李鸿梁、朱酥点、傅彬然等等,这些人后来也投身于艺术教育或创作中,为中国后来的艺术教育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正如1936 年,夏丏尊在提及弘一大师从事音乐教育的功绩时曾写道的那样“迄今全国为音乐教师者,十九皆其薪传。”
李叔同在出家之后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也有过自我评价:“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绍家业者,指不胜屈,私心大慰”③作为一位对任何事都极其认真“做一样,像一样”的人,能够对自己做出此等评价可见其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卓越贡献。
3.艺术教育与人格教育并重
艺术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这种美不仅指艺术形式,更指精神、人格的美,只有成为一位“美”的人才能创造出美的作品。李叔同先生用“言传”践行了艺术教育,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音乐艺术人才,而用“身教”践行了人格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美育”。
他的许多学生在以后的回忆中对此都有深刻的描述。如吴梦非在《弘一法师和浙江的艺术教育》一文中说:“弘一师的诲人,少说话,主行‘不言身教’,凡受过他的教诲的人,大概都可以感到。虽然平时十分顽皮的,一见了他,或一入了他的教室,便自然而然地会严肃恭敬起来了。”④曹聚仁在《李叔同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在我们的教师中,李叔同先生最不会使我们忘记。他从来没有怒容,总是轻轻地像母亲一般吩咐我们。……他给每个人以深刻的影响。伺候他的茶房,先意承志,如奉慈亲……”⑤这些诚如丰子恺所说“他是一位‘实行人格感化的大教育家’。”
三、李叔同的音乐教育观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
李叔同之所以被世人称为近代音乐教育先驱,与他的“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教育思想和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1.“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教育思想
李叔同先生一生都非常注重人格的教育,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必须首先注重人格修养,之后才应该是文艺技术,因此他坚持并践行“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的思想。他在教育中的不言身教和对任何事情持有的认真态度就是对“先器识而后文艺”思想的最好证明。
丰子恺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一书中回忆道:在教学上,“他认真地对待每节课。为了使每节50 分钟的课有充实丰富的内容,他总要花上半天的时间去准备,而且事先总把课中所要讲的内容都写在黑板上,并做好一切课前准备;为了培养每个学生的时间观念,他总是在上课铃声响起之前就端坐在讲台上‘恭候’学生。”这种对教学的认真态度使原先对待艺术课很随意的学生在后来的课上决不敢迟到,往往上课铃未响,先生学生都已到齐。学生对待艺术课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正是由于李叔同先生自己先对待艺术课持有的认真态度影响、感染了学生。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教师对待艺术首先自身要有正确的定位,不可因为学生刚开始的不重视就采取随意甚至放弃正规教学的态度。
其好友夏丏尊也曾回忆道“他教的是图画音乐二科,这两种科目,在他未来以前是学生所忽视的,自他任教以后就忽然被重视起来,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了。课余但闻琴声歌声……这原因一半当然是他对于这二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于他的感化力大。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师生以及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我只好佩服他,不能学他。”⑥
夏丏尊先生提到的情形与今天的学生对待音乐图画的态度相差无几,虽说导致这类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现状却是相似的。学生从忽视艺术课转变为“课余但闻琴声”,这中间的巨大反差的原因在于李叔同先生“器识”“文艺”二者的兼顾。我想这两点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来说仍有借鉴意义。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位品格端正、给予学生良好影响的人。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无论是对学生的品格塑造还是其专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次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音乐专业领域里的能力和素养。音乐教师应该接受严格的音乐学科教育,具备良好的唱歌、辨音、弹奏、编排等能力,如此音乐教师的课程才能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对音乐逐步从感兴趣向重视、热爱音乐的方向转变。
2.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
李叔同早在1906 年出版的《音乐小杂志》中就对音乐学习的态度和音乐中的音准提出了科学的见解——“宁可生,不可滑。生可以练,滑最难医”;“初学歌唱者,以琴和之,殆发音既准,则琴可用可不用也”;“唱歌发音宜平,忌倾斜”。对教学进程一事他也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如:“唱歌者当先练习音阶与音程”;“学琴者当先练习之教则本”(初学风琴者大半用风琴教则本Organ Method)⑦。在浙一师时期的教学中此教学方法成为他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他对音乐基本技能教育的重视在他的学生傅彬然《忆李叔同先生》中就曾写道:“先生的仪态,平静宁谧,慈和亲切,但望之却又庄严可敬。……教唱歌,着重于音程练习,音调或拍子有些微不可拍、不和谐的地方,非得重唱过不可。教弹琴,多在课外时间;初学时特别着重于基本的指法练习。指法有一点点错误,拍子有一点点不准确,先生就轻缓而和悦地说:‘蛮好,蛮好,明天请再弹一遍。’一定要达到完全准确的地步才得‘通过’。”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深知音准、节奏、节拍这些基本要素在音乐中的重要性,稍有差池就会让音乐变的不和谐甚至怪异,音乐的美感更是无从谈起。李叔同先生坚持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原则对当下音乐教育更具现实警示意义。现下许多音乐培训机构甚至学校音乐教育都存在揠苗助长的教学现象。低级别曲目没学几首即弹唱高难度曲目的;刚学一年半载就去考专业音乐学校,唱歌高音基本靠吼,弹琴快速部分就糊弄,如此现象何以让学生去体会音乐的美。音乐是感性的,每一个人对音乐都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但同时音乐也是理性的,它的学习与训练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欲速则不达,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出技艺卓群的人才。
李叔同先生以其“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教育思想和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为中国培养出了最早的一代艺术家和音乐教育家,又经他们传播拓展,逐渐形成今天的艺术教育氛围。他对中国的艺术发展和艺术教育的深远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注释:
① 陈净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M].中华书局, 2007.
② 李叔同编:《音乐小杂志》,1906 年2 月8 日在东京印刷,2 月15 日在上海发行。
③ 致李圣章信,见林子青编《弘一法师书信》,三联书店1990 年6 月第一版,载陈星《李叔同浙一师时期的艺术教育实践——兼论李叔同受用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时间》
④⑤ 《弘一大师全集》第十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载刘继汉《弘一大师在美学上的地位》
⑥ 夏丏尊.弘一法师之出家,见《夏丏尊文集》(平屋之辑)[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⑦ 陈净野.李叔同学堂乐歌研究[M].中华书局,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