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伤逝》选段演唱分析
——以涓生咏叹调《金色的秋光》为例
2020-12-02朱昱宁
朱昱宁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一、歌剧《伤逝》概况
小说《伤逝》的作者是鲁迅,鲁迅以言词辛辣,句句直指时政要害的文风而出名,其小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小说写于1925年,讲述的是一对知识青年的悲剧爱情故事,将旧社会思想与新青年思想的冲突进行深刻的刻画。在鲁迅诞辰100周年之际,《伤逝》被创作成歌剧,以新面貌出现在公众舞台。歌剧《伤逝》由施光南谱曲,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赋予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将新时期内一代青年的彷徨内心描绘得淋漓尽致。
歌剧中抒发的情感,是当时知识分子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台词的丰满和歌曲的烘托加上演员有张力的表演,使得整个故事有更好的叙事结构,在戏剧效果的强化下,主题也显得尤为突出。以涓生进行自我告白的咏叹调《金色的秋光》为例,充分体现了角色的塑造、对现实的无奈以及爱情的虚无缥缈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这首咏叹调正好处于涓生和子君脱离旧社会背景之时,由于行事过于大胆,他们被世俗所抛弃,更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这种情形在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当中属于普遍现象,突破现实束缚的同时,带来的是现实中举步维艰的生活困境。所以,咏叹调《金色的秋光》更加深刻地刻画了故事背景和男主角的内心世界,观众也更能认为男主角的所作所为是不合情但是合理的。咏叹调《金色的秋光》将情绪渲染得十分哀伤,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咏叹调《金色的秋光》音乐内涵
从谱面上看,前奏共有14小节,尾声共有13小节,曲式结构是带变奏反复的二部曲式。全曲中多次运用将二部曲式变奏并加长的手法,在演唱中配合歌唱声调、歌词、节奏等变化,结合剧情冲突演绎出了不同的感觉。从旋律上看,以级进方式进行,没有采用跳进的方式,并且主体旋律在伴奏与演唱之间进行转换,加强了该作品的层次感。作品为3/8拍,曲调采用先跳进再反向跳进的手法,描绘出涓生痛苦的心理,反映出人物情绪变化。和声使用的是D-C-bB-F-D,并且采用变化和弦,使整体形式更加多变,具有紧凑感。
在作品刚开始的部分,涓生表现出对现状非常失落,呈现一片迷茫中的惘然若失,以坚决突破自我的信心,达到了心理活动的高潮,最后以茫然不知如何实现自己理想的失落为终止。从前期的一片阴暗到心里出现光芒万丈,再到最后带着对光明的向往回到现实中灰暗的整体心理过程,有起有伏,情绪强烈而不会显得突兀。咏叹调《金色的秋光》在塑造男主角心理活动上贴切自然,符合年轻人的心理动态过程,使得人们能够从咏叹调中对男主角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从而了解男主角的内心世界,为后续剧情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金色的秋光》演唱分析
(一)演唱《金色的秋光》时需要采用的语调
首先在歌曲的设计上,每个小节都留出了为演唱者抒发感叹的语气时间,为充分表现角色心理状态提供了发展空间。所以,结合歌曲的设计特点,演唱者在小节中采用适合自己的语调,为演唱间隙调整呼吸节奏,从而将歌曲中的整体气氛渲染到极致。比如,在作品前期保证情绪沉闷的基础上,歌唱者可以自由发挥选择心情是迷茫还是失落,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在这样方式的处理下,咏叹调中的叙事能够充分,人物细节也描绘得淋漓尽致,人们也更容易探索到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
该咏叹调的剧情发展要求用不同语调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前期低缓,表现沉重的心情,中期用舒缓的语调表现出感情的爆发,后期用压低的语调表现出为自寻出路的迷茫的心情。在歌曲的曲调已经被设计好的情况下,歌曲的语调发挥在需要保证情感不变的情况下,加入歌唱者自己的风格,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而且由于剧本脱胎于小说,整体风格要向语言靠近,曲调风格要向口语进行靠拢,以达到和原文接近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歌剧表达的客观需要,也是对原作者鲁迅的致敬。演唱者需要仔细了解整部歌剧和台词进行,结合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表现手法将这首咏叹调中的情感留白填补上,全身心地演绎出歌曲的内涵。
(二)演绎《金色的秋光》时需要采用的演唱方式
在演唱咏叹调《金色的秋光》时对歌唱者的唱功要求颇高。主要对气息把握和节奏把控的精准上提出了各种要求,由于这首咏叹调对于情感的细致表达要求极高,所以细节上处理不好会影响整体效果。在实际演唱咏叹调《金色的秋光》中,往往是在音乐厅中,歌者的演唱是否出彩,以及演绎细节是否生动,是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并且得出评价的。所以,各种情境的音调层次需要分明,才能感受到演唱者的实力及歌剧中想表现出的意境。演唱时要运用全身的力量,全身心将歌曲进行演绎,从心里散发出的情感才能将这首歌曲完美演绎出来。
首先是对气息的把控,这也是影响演唱效果的关键,该咏叹调始终对气息有高要求。在表现出前期的无力感时,需要演唱者长时间吐息,以彰显角色的无能为力和对生活现状的失望,以气息的表现形式演唱出角色在低泣的感觉,需要多次高低音转换,才能达到这种效果。这样的表现方式无疑对歌唱者的演唱能力和气息掌控能力是一种挑战。所以,要想完成这项挑战需要掌握多变的演唱方式,在表现角色情绪低落的时候,演唱方式要将声音压低,采取反复进行低声吟唱的方法,将角色内心的纠结给予体现。其中,情绪虽然有所起伏,但是整体没有上扬的感觉,要表现得较明显。而在后期情绪上扬的时候,虽然男主角有强力压抑自我的感觉,但是禁不住心绪的飞扬进行展望的心情,需要歌唱者将具体情景掌握,逐渐将音调升高,表现出男主角在欣赏风景时心情展现出兴奋的一面,而后面将音调缓慢下降,又反映出男主角的心情随着风景的消逝而重返原点,但是心中希望的种子已经种下,等着男主角的自我释放才能充分体现,这也符合剧情主旨,应和了接下来的剧情转折。
其次,对演唱者的咬字清晰提出要求。因为舞台表演的需要,如果表述出的文字不能被观众及时理解,将会影响接下来的听觉体验。由于歌曲中具体应该表现出的情绪在曲调设计中意境给予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演唱者只需要满足实际要求进行发挥就可以了。只是在演唱过程中需要给观众直观夸张且有表现力度的演绎,所以,演唱者对自己的要求也需要适当提高。
在后期的歌曲表现上,对歌者的要求更上一层台阶。因为在后期男主角的心情从一片阴翳中爆发出对希望的追求,所以,在演唱的表现方式上要体现出音调的逐步上升,但是不能有突兀的感觉,在音调达到最高点,感情发挥到极致之后,再将音调缓慢地降下来。这是表现主题的实际需要,歌者需要结合自己的演唱实力对演绎进行调整。歌唱者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可以在演唱方式上增加各种演绎方式,细化感情表达方式,为男主角的情绪加上各种细节。比如失落情绪的浓烈程度,还有对自我的心情感受深度,以及对未来改变自我的心情该如何去表现,都是演唱者可以根据自我演唱技术进行自由发挥的关键点。在把握住角色的具体心理动态走向之后,才能把控住角色的情绪,从而进行大胆又符合情境表现的发挥。在这样充满创意的发挥中,歌唱者的舞台演绎会更加出色。
四、结语
在咏叹调《金色的秋光》的演唱中,以低沉而哀伤为主线,情绪的积压爆发为情节,对自身遭遇的不幸始终环绕内心,但是渴望改变的心情稍纵即逝,只有在美好景色的渲染下才敢稍加释放。该咏叹调实际上是要以诉说的方式进行情感的抒发,所以,歌词需要以轻柔的方式进行表达,也就是更接近于吟唱的方式,轻轻地将歌词包装感情之后进行咏叹。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观众理解,也是结合情景和表现方式作出的表达方案。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将个人特长融合在即兴发挥技巧上,在歌曲中留有的大量空白给予充分发挥。在这样的表现方式下,能够使歌曲的细节变得完美,人物的心理更加细致,人物中的细节也就足够丰满,整体歌剧会更有看点。由于这首咏叹调对演唱者本身的要求很高,所以对演唱者也设定了较高的起点。而演唱者在充分理解剧情后才能将这首咏叹调进行完美演绎,所以也是对演唱者自身价值追求的严格要求。只有在将咏叹调人物表演得丰满的情况下才能将这部歌剧演绎得完美,充分体现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各种思想理念,达到艺术表演的高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