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茶山南社建威将军谢遇奇生平考述

2020-12-01

岭南文史 2020年2期
关键词:南社水师光绪

万 娟

谢遇奇,字慕渔,东莞茶山镇南社村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武举人,同治四年(1865)武进士。曾随左宗棠平定甘肃、新疆叛乱,赏换音德本巴图鲁名号,历任金门协副将,顺德协副将,署漳州镇、南韶连镇总兵,封建威将军。宣统元年(1909),修建的广九铁路在经过南社春山祖坟时,村人多方抗阻,谢遇奇劝导村人并监视开工,最终使广九铁路从南社谢氏祖坟旁顺利通过。南社村内现有保存完好的谢遇奇家庙、故居。南社村是研究岭南明清古建筑的典型实例,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也是后人对谢遇奇一生的景仰和缅怀的纪念地。

一、现存相关遗址

(一)谢遇奇家庙

谢遇奇家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皇帝为表彰谢遇奇功绩御赐建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十七年建成,1997年重修。建筑坐东南向西北,三间二进合院式布局,头门两侧设塾台。面宽13.75米,进深21.35米,占地面积293.56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清末书法家陶浚宣题写“家庙”匾额,佛山石湾“文如璧造”陶塑正脊。建筑用材精致,垂脊灰塑、檐板及梁架木雕精美。家庙前进垂脊上有灰塑人、马等图案,形象栩栩如生;大门左右的红砂石所砌的石墙,缝细平滑,建筑工艺精湛,大门上梁架透雕精致的花鸟图案,雕工精细,大门顶上的门额,家庙的红粉石雕一共有四块,其中两块位于前厅正面两侧垂脊墀头上部,另外两块位于大门之上、门匾之下的石狮钉处。左侧为石雕“降龙伏虎”,右侧为石雕“刘海戏金蟾”。

(二)谢遇奇故居

谢遇奇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主屋、书房两部分,总占地面积592平方米。其中主屋由两栋金字屋对合而成,天井两侧廊屋有门与巷道连接。厅堂后墙挑出小阁楼。书房分东西两部分,互不连通,单独有门出入巷道,檐板木雕、彩绘壁画精美。

二、家室源流考

茶山南社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东江之南,寒溪河之东的马头岭与樟岗岭之间,是一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典型岭南血缘宗族村落。南社村创建于宋代。明末以后,形成以围墙为界,东南向西北四个相连的水塘为中心,祠堂临水岸排列,民居向两侧随自然山势错落布置,主干道与巷道相交成梳妆的村落格局。南社村占地约11万平方米,现存明清时期庙宇5座,祠堂30座,古民居250多座,水塘7口,古井25眼,古墓葬36座,其中包括谢氏大宗祠、晚节公祠、百岁翁祠、百岁坊、资政第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社村谢氏大宗祠内保存的《崇恩堂序》记载,南社村大姓谢氏宗族源于南京乌衣巷的东晋名士谢安,他被南社村谢氏尊崇为谢氏祖先,随后南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南宋末年再迁至东莞南社开村。崇恩堂两侧的对联描述了家族的历史:“随父宦以至南雄想当年冠服翩翩玉树家声崇追两晋,避宋难而迁东莞迨四传孙曾勃勃乌鸡神梦兆报五雏。”《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会稽人谢希良在广东南雄州为官,其子谢尚仁因躲避战乱南侵,几经周折,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定居南社。[1]

咸丰十一年(1861),谢遇奇于广东水师提标步兵报捐把总衔,咸丰辛酉科乡试中式第四名武举人,同治乙丑科会试中式第四十二名武进士,后以营守备补用。[2]民国版《东莞县志》记载:“谢汉秋,以曾孙遇奇赠建威将军、漳州镇总兵。谢甸禹,以孙遇奇累赠建威将军、漳州镇总兵。谢光梓,以子遇奇累赠建威将军、漳州镇总兵。”[3]谢遇奇曾祖父谢汉秋、祖父谢甸禹、父亲谢光梓三人都因谢遇奇累建军功而赠建威将军、漳州镇总兵。

三、生卒年考

南社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谢遇奇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村内却无墓碑、神位、金塔记载其生卒年,在族谱亦未见记载,亦未有明确史料记载,村内口口相传多有不实。清末民初,清朝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的东莞中堂凤涌人陈伯陶历时六载,博行采访,详加征引,重新纂辑《东莞县志》。此志书乃“为历史上东莞志书之最”,至今仍是作为研究东莞历史的重要文献。陈伯陶编撰《东莞县志》时,谢遇奇仍在世,生人不入传,故该《东莞县志》中并无其传记。据《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谢遇奇年五十二岁”。[4]据此推算,谢遇奇应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另据《两广总督张人骏奏请以谢遇奇借补顺德协副将折》内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福建金门协副将谢遇奇,年六十四岁”。[5]据此条记载推算,谢遇奇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宫中全宗,保存和收录了清康熙至宣统年间皇朝4万多名高、中、下级官员的履历档案,不仅包含官员生平履历,还有有关衙门和大臣验看履历后的奏折以及皇帝阅看后的“石朱批”。《政治官报》由清廷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发行,是中央政府直接创办的“机关报”,专以列载国家政治文牍和立宪法令,内容设谕旨批折宫门抄、电报奏咨、奏折、咨札、法制章程、条约合同、报告示谕、外事、广告、杂录等,按期分送京内各部院及各省督抚衙门。上述两份史料记载都为清廷官方文书,谢遇奇出生时间出现两个年代,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其卒具体时间暂无相关文字考证,根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宣统元年(1909),开筑广九铁路,谢遇奇开导村人并监视开工,直至铁路贯通。鉴于谢遇奇后人移居外地,村内其他支系谢氏后人对其卒年的口述也出现不同版本,故本文对谢遇奇卒年暂不作考证。

四、主要贡献

(一)护国御侮:跟随左宗棠处理陕甘回变及收复新疆

清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趁太平天国和捻军进入陕西的机会发动叛乱,同时在宁夏也爆发了大面积的回民暴动,陕甘局势紧迫。清廷于同治五年(1866)九月谕令左宗棠前赴陕甘。同治九年,盘踞金积堡的回乱祸首马化龙鼓动回民军大举进犯陕西,左宗棠调动重兵围攻金积堡。谢遇奇护解洋炮赴甘肃军营效力,荡平金积堡,以都司仍留原省原标尽先补用,并赏戴蓝翎。[6]

同治三年(1864),陕甘回变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出现了割据纷争、各自为王的混乱局面。浩罕汗国阿古柏趁机侵入南疆。随后,强占喀什噶尔新城,攻占英吉沙尔,吞并了以和田为中心的割据政权。同治六年,阿古柏消灭了以库车为中心的政权,势力到达喀喇沙尔(今焉耆)和库尔勒一带,成立“哲德沙尔汗国”,自立为汗。同治九年,阿古柏侵入北疆,侵占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等地,盘踞新疆大部。次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地区,英国也对南疆多加干涉,西北边防吃紧。清廷在东西两面受敌的情况下,出现海防、塞防的争论。左宗棠于光绪元年(1875)四月上奏《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能“扶起东边,倒却西边”。五月,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光绪二年,谢遇奇克复乌鲁木齐等城,以游击仍留原省原标尽先补用,并赏给健勇巴图鲁名号。光绪三年,克复达板各城,赏换花翎。又复克玛纳斯各城,以参将仍留原省原标后尽先补用,赏加副将衔,并赏换音德本巴图鲁名号。[7]此段历史在《东莞县志》中亦有记载:“谢遇奇,乙丑科营用守备,以克复甘肃、金积堡、乌鲁木齐、辑怀、昌吉、呼图壁,及达板托吐城、玛纳斯南城,历补副将,赏换音德本巴图鲁花翎。”[8]《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载:“谕军机大臣等,金顺奏,攻克辑怀、乌鲁木齐昌吉等城,详细情形,乘胜克复呼图壁、景化城各一折,已明降谕旨宣示,出力阵亡各员弁,均照请分别奖卹……都司谢遇奇著以游击,仍留广东水师提标尽先即补,赏给巴图鲁名号。”[9]

(二)保家卫国:历任东南沿海海防

清光绪六年(1880),谢遇奇以副将仍留广东尽先补用。光绪十六年十月,委署大鹏协中军都司。[10]大鹏原为外海水师营,归虎门水师提督管辖。道光十一年(1831),因该营洋面宽广,难于防卫,分设左右二营,左营即大鹏营。道光二十年,鸦片走私盛行,大鹏城战略地位显著,林则徐奏请将大鹏营改为大鹏协。道光二十六年,由于香港岛被割让,清廷为增强防御,建造九龙寨城,水师副将驻九龙寨城,隶水师提督统辖。咸丰十年(1860),九龙地区转归英国,大鹏协所辖台汛位于英界内,故被废置。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租借新界及离岛地区,但九龙寨城除外,大鹏协所辖寨、城、汛、台,除左营本部大鹏城及盐田、老大鹏汛外,其余全属英界,故被裁设。[11]光绪十七年三月,谢遇奇委署水师提标前营都司。光绪十九年五月,借补水师提标中军参将。光绪二十年十月,补广东香山协副将。[12]香山协驻香山县城,营防区域东至新安县城210里,西至新会县城30里,南至本营十字门外洋170里,北至顺德城95里,分防雍陌、平顶山、磨刀角炮台、吉大、小河洲、黄梁都土城、白鲤沙、新围、大托山炮台、虎跳门东岸炮台、小隐、象角、万山东澳炮台等汛。光绪二十一年二月,调补福建金门协副将。[13]金门协隶属福建水师提督,设外海水师副将一人,中军都司一人,千总一人,把总三人,外委六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十七日,经前署督岑春煊奏请,将谢遇奇由福建金门协副将调粤差遣,委署督标中军副将、南韶连镇总兵。[14]南韶连镇统辖镇标中、左、右三营,兼辖三江口、南雄二协及清远、佛冈等营。此后,两广总督张人骏奏请,再将谢遇奇借补顺德协副将。[15]顺德协驻顺德县城内,隶水师提督,统辖左右二营,分防县境及南海、番禺、三水各县,设水师副将一员。

(三)造福乡里:参与地方事务管理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谢遇奇出任东莞明伦堂董事。“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具呈东莞明伦堂绅董开缺,江宁提学使司陈伯陶、安徽候补道张其淦、侍读衔翰林院修编尹庆举、顺德协副将谢遇奇、度支部主事陈嘉谟、山东即用知县徐夔飏等。”[16]东莞明伦堂存在于1845—1953年间,因掌控万顷沙沙田,成为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地方组织,对东莞教育、医疗卫生、公益慈善、路桥基建、农林水利等社会事业进行了大量投入和倡导。[17]谢遇奇告老还乡后,通过东莞明伦堂继续为地方公共管理事务发挥重要作用。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九铁路动工建设,铁路修至南社村时,因要穿过谢氏祖坟,遭到当地村民反对,并多加阻挠要求铁路改道。为解决修路问题,东莞县令数次调节无效后,请朝廷行文,谕召谢遇奇出面说服村民。“宣统元己酉,是年开筑广九铁路,经过春山祖坟,村人上禀公司求改北门下路。多方抗阻,县令黄凤祺到村排解数次,由邮传部电下离坟十四丈,着难移易。由总督行文县宪谕饬谢遇奇监视开工,各绅耆开导村人,然后买田兴筑。上税每亩一百二十元,中税九十元,下税六十元,鱼塘三百元。将下税补多四十五亩,上税价均分,上税每亩实价银一百六十元。山坟长金每穴六元,坐金每穴三元,以无主之坟为大祠捡葬义冢。”[18]最终,广九铁路离谢氏祖坟14丈处通过。《东莞县志》中提及广九铁路站点,即有南社站。[19]1911年,广九铁路全线贯通,成为穗港之间最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谢遇奇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而为其民,精神堪赞。

注释:

[1]《南社谢氏族谱》,民国31年(1942)。

[2][4][6][7][10][12][13][14][15] 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六卷,《履历单》(光绪朝)。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8]陈伯陶纂:《东莞县志》卷四十八,《选举表五·国朝下》。据民国10年(1921)铅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第1832页。

[5]《政治官报》第三百十九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二十日。

[9] 清实录馆:《清德宗实录》卷三八。北京:中华书局,第550页,1985。

[11]肖海博:《大鹏所城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陈伯陶纂:《东莞县志》卷一百一,《沙田志·公牍》,第3891页。

[17]贾静波:《“国家-地方-民众”视阈下的地方组织——东莞明伦堂研究评述》。《文化遗产》,2019年第5期。

[18]《南社谢氏族谱》(节录),由南社村委会提供。

[19]陈伯陶纂:《东莞县志》卷十九,《建置略四·铁路》,第592页。

猜你喜欢

南社水师光绪
清代福建内外洋考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岭南多古韵 南社为翘楚
法国水师兵营旧址 曾作为法国在长江上游的控制站
南社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熔炉旁捡回提督印
百年南社
近代海军文化史研究
Scholar and East 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