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疫情时代”中俄深层次粮食合作的影响
2020-12-01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海淀,100097)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国家因为停工停产使春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全球粮食市场供应短缺已经逐渐发展成一个急需面对的棘手问题。截至2020年4月1日,已经有多个国家出台不同程度减少或禁止粮食出口的措施,其中包括很多重要粮食出口国。如全球第三大稻米出口国越南,已经宣布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全球第九大小麦出口国哈萨克斯坦,则明确宣布11种农产品停止出口。此外,俄罗斯也曾于2020年3月20日出台过为期10天的临时谷物禁止出口决定,而俄罗斯植物油联盟已经要求限制葵花籽出口。
多个重要粮食出口国削减粮食出口,引发了国际粮食市场的普遍担忧。因为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粮食供应不足,势必造成社会恐慌甚至动荡。由于部分国家疫情开始出现缓和迹象,国际社会正逐步走向“后疫情时代”,因春耕迟滞带来的全球粮食恐慌效应正不断显现。中俄作为全球两大重要粮食生产国,在保证本国粮食供应的前提下,若能展开有规划、高标准、成体系的深层次粮食战略合作,可以借助新冠疫情对全球的冲击,有效地将粮食打造成影响“后疫情时代”国际格局形成的重要战略杠杆。
一、有助于稀释国际四大粮商垄断,维护两国粮食安全
国际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和法国路易达孚控制着全球80%的粮食交易。他们利用绝对垄断地位,不仅操控着多国粮食市场,还建立起对全球农业各个环节的控制,包括种子、化肥、粮食运输及仓储等。四大粮商拥有丰富的国际经济资源及国际粮食市场运作经验,多年来不断对各国粮食市场进行渗透。2001年,中国开放大豆市场后,以四大粮商为首的国际农业资本短时间内重创中国本土大豆加工与榨油企业。至2008年,中国已经从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大豆净进口国。美国农业部曾预计,中国大豆进口量全年将达到350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70%以上。我国90余家大豆榨油企业约有64家被外资控制或渗透,国内大豆市场定价权彻底丧失。如ADM公司与新加坡WILMAR集团于2000年共同成立的益海(中国) 集团,至2018年已经成为我国国内最大粮油加工企业,净利润达52.8亿元,四大粮商对国际粮食市场的掌控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国际四大粮商间虽然尚未形成垄断性粮食联盟,但他们对国际粮食市场的链条式垄断,依然对中俄国家粮食安全有着潜在的威胁,而且不利于中俄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发展本国粮食产业。所以,打破国际四大粮商垄断,促进国际粮食市场竞争多元化,对中俄皆有现实意义。
即便国际四大粮商已经在全球有着很深的基础,可中俄两国却有着独特优势,那就是,两国皆是全球重要产粮大国,且中国国内还有着较为完整的粮食加工产业链,可以从源头上掌控全球相当比例的粮食产量,进而与国际四大粮商展开博弈,争夺国际粮食市场定价权。2007年,俄罗斯共收获粮食8180万吨,其中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占4940万吨。按美国农业部计算,2006-2007年度,俄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6%左右,是继欧盟、中国、印度、美国之后的第五大小麦生产国。[1]此外,俄罗斯还是全球重要小麦出口国。按世界粮农组织标准,2007-2008粮食年度(2007年7月—2008年6月),俄小麦实际出口1170万吨,占世界小麦交易量的9%左右,为全球第四大小麦出口国。[1]而中国2013年粮食总产量60194万吨,其中小麦产量达12172万吨。[2]但受制于多重因素,中国小麦虽然产量位于国际前列,可出口量不大,国际市场占有率长期低于1%①中国农业信息网2000-2010年数据分析。。2018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数据,全球粮食产量为25.87亿吨,其中中国占6.579亿吨,为世界第一大产粮国,所以粮食出口可挖掘的潜力非常大。
但对于中俄粮食合作就能迅速产生巨大效益或广泛国际影响的期待并不现实,两国应当立足长远,从较为基础的领域展开,如围绕主粮产量增加进行合作。由双方高层共同就“中俄农业共同体”建设达成原则协议并商议具体实施步骤,尤其是俄罗斯出于经济压力急需开发远东领土,可单靠本国力量难以完成,而中国有能力为俄提供资金与人力。在互相尊重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双方可以创新合作模式,从最基础的农业开发入手,为俄远东地区大规模开发奠定基础。此外,中亚地区很多国家粮食生产能力也不容忽视。借助俄罗斯同中亚国家的传统关系,中俄深度粮食合作还可以逐渐将影响辐射到这些国家,甚至将他们纳入两国深度粮食合作版图,打造涵盖中亚与远东的大型国际粮食产业带,为“一带一路”推广提供支持。
此外,中国是世界重要农产品消费大国,增加两国主粮产量可有效拓宽粮食获取渠道,更好实现俄罗斯粮食出口与中国粮食进口多元化,形成粮食领域“内/外循环链条”,提升两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时,俄罗斯还有丰富的种子资源,如果中俄能实施高层次种子技术联合开发,俄罗斯优质种子资源将成为双方种子行业突破发展的重要助力,从根本上于后疫情时代更好维护两国粮食安全。
二、促进变革美国主导下的欧洲格局,改善两国国际环境
新冠疫情爆发前,美国是全球当之无愧的综合主导性大国。中俄虽然在部分领域有优势,但在综合国际资源占有量上与美国相比还有巨大差距。尤其在对欧工作方面,中俄与美国相比皆呈现被动态势。例如,多年来,俄罗斯能凭借传统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欧盟政策,但终究无法阻止欧盟以整体名义参与美国对俄制裁。
美国能主导欧洲局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拥有深深嵌入欧洲多个领域的丰富主导手段。如作为军事盟国,许多欧洲盟国安全上非常依赖美国。不仅国内有美国驻军,还需要经常进口美国成品军事装备,即使是英德法这样的欧洲大国亦不例外,而一些军事技术水平较弱的国家,甚至在装备基本研发阶段都需要借助美国帮助或采用大量美国零部件。2020年7月,德国联邦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审批通过的联邦国防军提供的价值10亿欧元武器装备采购计划,其中有5.66亿欧元用于从美国采购装备。包括很多高技术装备,如1818枚GMLRS制导多管火箭弹和170枚“爱国者”PAC-3型地空导弹。[3]除军事领域外,美国还在欧洲的金融、仓储及农业等具体领域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而当美国制定对欧政策时,这些都会转化为助力美国政策得到欧洲各国响应的战略性工具。因此,中俄想改变对欧工作不利态势,必须建立起局部领域能和美国相匹敌的战略性工具,中俄深度粮食合作的价值也由此得到凸显。
作为欧洲重要地区国际组织,欧盟内部有很多发达成员国,在国际很多高技术领域有较高话语权,但粮食一直是欧盟非常脆弱的一环。2006-2007年度,欧洲因气候影响造成粮食大面积减产,总量为2.56亿吨,相比2006年减产量约为1000万吨。这迅速造成欧盟内部广泛性粮食危机,欧盟整体粮食库存于随后一年内下降1320万吨,使欧盟从一个粮食净出口地区变为净进口地区。仅2007年7月1日至11月20日期间,欧盟就进口粮食520万吨。[4]
取消关税并扩大进口的同时,欧盟还罕见地取消了要求农民每年至少保留一定数量休耕地的硬性要求,从而保证更多土地可以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以便尽快摆脱危机。即使如此,这场粮食危机还是对欧盟各国社会正常经济秩序形成很大冲击。作为主要粮食种类,谷物价格一年内从每吨179欧元暴涨至300欧元,大幅增加食品生产成本。欧盟统计局2007年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欧洲市场上面包和干酪等欧洲社会重要食品价格涨幅达3.8%,为5年来最大。[5]
2008年欧盟粮食危机显示出欧盟粮食保障体系的脆弱性,因为2007年以前,欧盟一直是全球粮食净出口地区,且受2007年粮食产量影响也仅环比下降1000万吨左右。理论上,只要欧盟发达成员国相互协调,适当调动粮食存储,并不会影响到社会正常运转。可实际上,欧盟不仅因此变成粮食净进口地区,多种主要食品供应还出现短缺,其粮食安全体系抗风险能力之弱可见一斑。
后疫情时代,国际农粮市场可提供的粮食将大幅减少,采取传统粮食进口方式对欧盟而言并不现实,因而必须寻找强有力的供应者。而此时,多个全球重要综合粮食出口国都趋于疲软,如澳大利亚受困于新冠疫情和大火,农业生产迟迟无法恢复正常;美国疫情尚未显示出拐点,复工复产前景并不明朗;法国疫情形势有所缓解,但春耕已受影响,尤其是2020年10月12日法国总理卡斯泰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法国第二波疫情已成事实”,[6]更进一步打击了法国农业可能进行的补救措施。所以,较早从疫情中恢复的中国及俄罗斯都是欧盟重要的潜在粮食供应者,若两国能抓住历史机遇展开深度粮食合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加大中俄在欧洲粮食市场至少是几种主要粮食产品领域的话语权,完全有可能形成变革美国主导欧洲格局的战略工具。
三、着力稳定“后疫情时代”世界秩序,提升两国国际地位
新冠疫情不仅给全球医疗行业带来巨大压力,还极大冲击国际秩序。以致当全球疫情逐渐缓解,“后疫情时代”初露端倪后,如何维护全球秩序稳定,避免出现大规模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动荡,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课题。
疫情期间,各国随意扣押他国医疗物资情况屡见不鲜。德国2020年3月4日宣布禁止向外国出口医用防护用品法令后,迅速于边境扣押一家瑞士企业用卡车运输的24万个口罩,瑞士官方很快召见德国大使就此提出抗议。[7]
但口罩扣押事件绝非个例,随着疫情发展,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据瑞士《每日导报》等媒体2020年3月11日报道,继口罩被德国截留之后,瑞士采购的外科手套在德国中转时也被汉堡海关截留。但经过瑞士外交抗议后,德国最终放行。《欧洲时报》也于2020年3月12日报道,意大利此前一天扣押瑞士进口的消毒水。另据《意大利国家日报》松德里奥版2020年3月13日报道,意大利一家企业购买的约83万个口罩被德方暂扣。后经意大利外交部长、驻德大使、意大利中小型工业联合会多方斡旋,德国最终同意将运输工具归还意大利,内中物资却以“不知去向”为由拒绝归还。此外,德国国防部证实,一批德军方采购的600万只FFP-2标准医用口罩,本应于2020年3月20日抵达德国,但这些口罩却在肯尼亚一座机场失踪。
德意开了扣押他国物资的先河后,以国内立法为名扣押他国物资行为迅速在欧洲蔓延开来。英国国家卫生保护局表示,英国年初从法国里昂订购的数百万个口罩被法国扣押。英国《每日快报》将这种行为称作“欧洲将团结扔进垃圾桶”。而意大利《共和国报》也报道称,波兰海关扣押意大利拉齐奥大区购买的2.3万只FFP-2口罩,意大利民防部门、意大利驻波兰使馆和外交部已介入此事。
扣押医疗物资事件,虽然主要针对特定物品,但各国以国内法作依据,无视基本国际法规,商业信誉和全球道德的行为值得警惕。对全球法律、信用和道德体系的广泛尊重,是国际秩序稳定的大前提。疫情期间,部分大国对他国订购物资的拒绝偿付及随意扣押他国过境物资的行为,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国际贸易的风险和成本,使国际商业体系遭到严重破坏,还给国际社会埋下了大规模动荡隐患。当“后疫情时代”来临,很多遭受疫情重创的国家,可能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困难。一旦援引疫情期间先例,以国内法作依据随意处理他国债务,海外资产,甚至普通公民财产,很容易形成示范效应,给全球秩序带来冲击。
在现代战争损失过大背景下,发动战争更多是作为最后手段备而不用,那“非战争威慑手段”就成为稳定“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避免其走向失控,甚至引发战争的重要手段。中俄展开深层次粮食合作,既能为两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还可以从粮食这一社会基础层面丰富两国“非战争威慑手段”种类,减少国际危机产生概率或尽可能避免危机失控。
与全球军火、重工业产品及IT产品等贸易相比,全球粮食贸易在价值总量和国际影响力方面都有所欠缺。但作为各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一旦粮食供应出现短缺,很容易导致混乱。而新冠疫情期间,包括大量欧洲发达国家在内,许多国家春耕被延误,这会直接影响到秋后粮食供应。而受欧美国家粮食存储体系制约,该负面影响会在“后疫情时代”长期持续。这对同为产粮大国的中俄而言是重大历史机遇,若能在粮食领域展开深层次合作,很可能以此为契机重塑“后疫情时代”国际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