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要论述探析

2020-12-01

创造 2020年8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军民国防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军事篇”,是大国领导人引领当今最大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人类有史以来的崇高理想转变为宏伟蓝图,并诉诸军事力量以维护其顺利进行而保驾护航的战略思想,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谋求自身发展、和平崛起的强军思想。要承接新时代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就必须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要论述的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集中体现了厚植于中国优秀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中国共产党立党执政的理论根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指向,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发展、完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同时为准确解答习近平军民融合深度思想因何融、为谁融、靠谁融、如何融、怎样评等系列问题提供基本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重要论述,有利于提升社会各界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成熟的社会认知心理,为后续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的落实和跟进保驾护航。本文力图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引,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论述的相关问题进行学理阐释,以期为习近平军民融合思想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要论述的核心价值旨归。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方向引领

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思想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立场和情怀。马克思说:“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1]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时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军民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就是这样“一个原则性纲领”,

新时代的中国奉行军民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既区别于封建社会中暴力武装维系专制统治的本质特征,又与当代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为维系资产阶级统治的军民融合实践区分开来。

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来看,军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早已生成。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每一个国家发展稳定必然会遇到的一个重大问题,怎样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成为历代统治者和军事家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史料记载来看,在吕尚《六韬》中:“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纴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战略思想,也可视为军民融合的萌芽形态。自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之后,以农耕为基础生产方式的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承袭了“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这一思想原则,只是不同朝代在相关政策的实施以及具体表现形式上有所调整。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封建统治者剥削奴役人民群众的本性,这些早期的军民融合思想没有一个朝代能坚持贯彻始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既有处理好国防军队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汉唐时期,使当时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有割裂了两者关系从而陷入穷兵黩武征战泥潭的蒙古铁骑最终灰飞烟灭的悲壮结局;也有当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军备废弛、国防羸弱的清末晚期,给中华民族历史留下的一红一白两道耻辱印记:“一道鲜红,中国人的鲜血滚滚流淌,浸透祖国的大地;一道雪白,中国人的白银滚滚外流,涨破列强的腰包”[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历史上军民结合实践的经验教训为党带领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事业的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对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领协调好国防军队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跳出“兴勃亡忽”历史周期率,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统筹处理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幸福之间的协调稳定关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与其他国家军民融合对比来看,一些研究人员喜欢到国外取经,去其他国家找军民融合的理论参照。然而,其他国家军民融合案例最多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具体的经验和举措,不可能量体裁衣地为我们提供适合本国国情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例如,美国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借力军地双方优势大力推动军民一体化进程,探寻军事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以捍卫自身超级大国的地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承袭其“军民分离”发展模式,严重束缚了国民经济发展,直至普京上任后展开对军事工业体制和国民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俄罗斯逐渐进入军民融合发展的良性轨道;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受到国际公约的限制不能名正言顺地发展军事力量,通过深藏不露的“以民掩军”的发展模式提升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厚植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上述国家在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发展目标和客观条件的差异,并未形成也不可能形成一成不变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各国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过程中都结合各自的特点,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发挥我们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良好军政军民团结的显著优势,深化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进程。首先,从党和国家性质来看,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人民子弟兵。”[4]并将这一宗旨意识熔铸于人民军队的服务意识中,这些特点是我们能够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其次,从人民军队的天性来看,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人民群众中诞生,成长与服务于人民群众伟大实践中,具有军民融合的先天优势;最后,从人民军队的职能来看,人民军队是和平发展时期国家工作队和生产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军要在完成好军事任务的同时,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协助地方做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人民军队永远是战争时期的战斗队,国家安全、人民利益守卫者,在抗震救灾、疫情防控上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这也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一切军队的基本标志。

因此,新时代军民深度融合过程中要继续发挥“以人民为中心”这个人民军队与生俱来的优势为方向引领,既不能走割裂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以致国富兵弱的老路,也不能走脱离人民群众穷兵黩武、军备竞赛的邪路,而是要发挥好军队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一强军兴军之路。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根本立场

从“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重要论述进行探析,最重要的是解决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根本立场问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过程中,无论国内外形势和自身所处环境如何变幻,在探索协调处理好“犁术”与“剑术”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始终如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始终不变,坚如磐石。

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应用于军队建设和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开展军民融合的伟大尝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率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参加并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并在1848年《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中指出:“武装全体人民。今后,军队同时也应当是劳动大军,使部队不再像以前那样光是消费,并且还能生产,而所生产出来的东西要多于它的给养费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可供暴力支配的物质手段为基础的。[5]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专门针对关于军民融合发展思想的相关著作,但是他们的军事理论著作都隐含着一定的军民融合思想。这些论述中突出强调经济关系对战争、暴力革命和军队建设的决定性作用,为我们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对军民融合发展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6]”。毛泽东同志一方面指出了革命战争时期经济建设重要性,同时强调了改善群众生活与革命战争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战略高度出发,结合国内和国际状况,确立了“军民兼顾”的战略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兼顾处理建设国防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成为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所在。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定了“军民结合”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7]。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有序进行,“军民结合”的方针开始在国有军工企业大规模实施,并迎合市场需要利用自身优势开发并生产了一大批电器产品,例如摩托车、电冰箱、缝纫机等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海湾战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边境危机、台海告急、驻南斯拉夫中国大使馆被炸等一系列国内外复杂事件影响下,党和国家结合新的背景状况进一步提高了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视程度。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两头兼顾,主张走“寓军于民”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之路,不断厚植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进入21世纪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范畴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强调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坚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8]。在国防经费相对紧张的条件下,坚持勤俭建军,主张走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国情、世情、党情逐步深化对军民融合发展这一战略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9],并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9]56;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战区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9]219同时强调“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利国利军利民的大战略”,这一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10];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并将这一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中国梦与强国进程、强军进程统一起来,既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和平与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统一的整体战略布局,同时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彻在中国梦、强军梦中的生动体现,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一以贯之的根本遵循。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致力于探索一条处理好“犁术”与“剑术”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无论是生产力水平极端落后、国内外形势严峻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实践过程中,都始终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相统一,始终坚持将军民融合发展的成果为人民所共享。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力量之源

在战争年代,一个国家军民融合的程度越深,越能在战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权;在和平时期,一个国家军民融合的进度越快,越能占得发展的先机权。大国间战略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剑法”与“犁法”的综合较量;双方对决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军民融合的程度与质量,能否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作战方式相融合是一个国家保持领跑地位的密钥所在。而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谁就能获得在军民融合领域的先手棋;谁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蕴藏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无上伟力,谁就能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一方面,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昔日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成就千古一帝之伟业,得益于孝公募贤收罗天下之良才、得益于商君变法带来的一系列红利,奠定了秦国扫六合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到人才资源的杠杆作用在国家竞争中的重要性。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持续推进,与之相对应,世界范围内以人才为中心的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演变成人才基础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科技人才的作用,早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全省自主创新大会上,就指出:“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11]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立足于现实状况,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摆在突出位置。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1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引领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创新突破。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为了人民群众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事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特别是科技人才资源主力军的作用,让一切智慧的源泉充分涌动,助力于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和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提升。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剧作者”,同时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剧中人”。人民群众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少数一撮顶尖科研人才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突破作用,还表现在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投身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事业中。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崛起过程中调动蕴藏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无上伟力成为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我们战胜风险与考验的决定性因素,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13];并提出“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9]221的全民国防的论断,为如何面临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路上的困难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国防和军队历来不过是帝王维系自身统治和剥削奴役广大人民的武器工具。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将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定义为与全党全国人民息息相关的“共同事业”,这个论断是人民战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运用,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国家建设中的根本性作用,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导力量;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国防,共同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设,才能为我国国家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支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在新时代军民融合领域的生动体现。

古有战国司马禳苴在《司马法·仁本篇》指出:“杀人安人,杀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今天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14]的战法论断。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应战敢战善战方能止战,国家要保持必备的、精悍的、先进的武装力量,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依托,以国家经济实力为养分,厚植战争潜力和战争实力,形成国家的战略威慑力和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强大力量。

四、“以人民为中心”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检验标准

“经济建设乃至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与尺度是人民根本利益的满足”[15]。据此,如果离开人民这个中心点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就会失去主体、缺乏动力,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初心相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成果也难以为人民群众所共享,人民群众也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论断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我国国情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历史性转化的全新研判。同时,这些变化和要求意味着对新时期党和国家目前和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战略定位和要求;一方面,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质文化生活领域的需要,是对更高层面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历史攻关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的战略机遇期。据此,这些变化和要求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大环境、大机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是对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诉求的高度凝练,同时也为衡量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重要衡量标准和校对尺度。

能否共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果是检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终评判标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仅表现在军工民用技术的融合互动的广度与深度上,还表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成果能否切实转化成社会经济效益作用在人民群众上。在科技发展史上,军民同源是一个朴素的真理,而军民融合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据美国国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军用和民用关键技术中有80%是相通的,俄罗斯的军民通用关键技术也达到了70%以上”[17]。军工领域和民用领域借由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成为相互依存、协同推进的“共同体”。

一方面,每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都在于不分军民的原始性创新,在应用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相对应的军需或者民用相结合,最终在成果上具有军民之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利于促进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协调互动,实现军工和民用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的互动互融,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充分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真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先进科学技术引领、突破性作用,使之转化为第一战斗力,从而为铸就稳固国防这一中华民族之盾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这一中华民族之剑。

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求将人这一主体看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的而不能简单地当作达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换言之,就是不能舍本逐末。近年来,我国在军民融合领域展开了许多有益探索,例如以军工依托,民口嵌入,军工民用技术互动共生造就的三件军民融合的神器:“创造‘中国高度’飞天神舟、成就‘中国深度’潜海蛟龙、刷新‘中国速度’超算天河”,这些成果既是在军民共同需求的牵引下诞生,又促进了相关技术在军工和民用领域的应用。在提升国防实力的同时,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发展成果的民生民用作用,真正实现“一分半投入多重收获”;在卫星定位、通讯导航、气象预报、抗险救灾、线上教育等方面展开应用,并让这些成果通过最直接、最具体、最实际的方式来惠及、改善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成果真正做到遍地开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因此,人民群众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成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军民融合发展的成果是检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程度的最终评判标准。人民群众的评价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风向标,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力量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全,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力量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人民群众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多少福利,生活水平得到多大程度提高,各项权益得到多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的体会最直接最真实,因而最具有发言权。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军民国防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