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研究
2020-12-01
(中共临沧市委党校 经济管理教研室与市情发展研究中心,云南 临沧 67709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治国、理政与外交中,提出了诸多伟大新思想,至党的十九大,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根源诸多,其中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0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周边一直有一个大的‘汉文化圈’。”[2]3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厚重底气,又彰显了我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科学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外交智慧,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思想。“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①庾信《徵调曲》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其基础上作了升华,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与面向未来,最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诸多根源之一。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与外交等过程中体现的伟大智慧去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主要在于这六个方面:“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3]164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治国、理政与外交智慧,饱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讲仁爱”精神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①《礼记·大学》“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②孟子《尽心章句上》个人的德行与能力具备了,才能去爱家庭;家庭和谐了,才有大爱去爱人民;同时,大爱精神也包括爱自然、爱万物,爱万物的延伸就是将仁爱精神普惠至境外国外。从习近平总书记自身经历、百忙之中对亲人家庭的陪伴以及对内对外的施政方略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讲仁爱”精神,又对此作了升华。
(一)个人人生经历,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的“讲仁爱”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的自身经历,青年时期坎坷,有许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③《孟子·告子下》的历练故事。在梁家河村当知青时候,他艰苦劳动、奋发读书、帮助农民;任村支书时候,他带领群众挖沼气、办实体,尽忠尽职。“这段插队经历,虽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4]313工作后,有丰富多彩的经历,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从普通军官,基层干部,中高级干部至国家总书记、国家主席与军委主席。这些经历,持续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仁爱”精神。
(二)注重家庭的“小爱”,积累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的“讲仁爱”精神
“天下之本在家。”④荀悦《申鉴·政体》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每个家庭都注重家庭、家教与家风,他说,“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5]353-355在日理万机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挤出少量时间陪伴亲人,在平凡的日常生活里发扬“讲仁爱”精神。
(三)开展民生建设的“大爱”,实践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的“讲仁爱”精神
抓民生工作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5]36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的爱人民的大爱精神主要体现于一系列的民生建设里。如开展的精准扶贫工程,最低目标是要使贫困地区的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具体措施在于“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分则力散,专则力全。”⑤《十一家注孙子·虚实篇》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其他的如公平教育、医疗改革和住房问题等,也是为群众着想的民生建设。
(四)施仁政促协调的“大爱”,实践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的“讲仁爱”精神
如何制定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如何实施这些大政方针,如何达到全域治理,如何争取最大公约数等,施仁政是实现这些宏伟目标的可行方略。如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名非天造,必从其实。”⑥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协商民主制度就是让人民当家作主得到保证的政治制度安排;如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实施的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⑦蔡沈《洪范皇极·内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5]303如促进东、中、西与东北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都是为了我国经济社会更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与提升广大人民生活质量。其他的如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等,也是为了协调发展。
(五)建设美丽中国的“大爱”,实践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的“讲仁爱”精神
将“仁民”推至“爱物”即“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①王守仁《传习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23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的现代化,所以“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6]244
(六)普惠境外国外的“大爱”,实践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的“讲仁爱”精神
我国周边接壤国众多,边境线漫长,搞好周边外交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大的积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3]297如此,对我国构建和平和谐的外交关系提供了保证。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治国、理政与外交智慧,饱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重民本”精神
“天地之大,黎元为本。”②房玄龄《晋书·宣帝纪》“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③《尚书·五子之歌》广大人民是创造历史伟绩、推动历史前进的源动力,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在,高度重视人民、密切联系人民、真诚依靠人民才能使国家安宁昌盛。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百姓疾苦,密切联系群众,以及依靠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的施政方略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重民本”精神,又对此作了升华。
(一)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重民本”精神的作风体现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3]367从我国各阶段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市场经济等来看,都是党跟群众的鱼水亲密关系促进其获得了巨大成就,至今也如此。为了更紧密地联系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下,全国开展了反“四风”即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的相关工作,使一些脱离群众的现象得到遏制。“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④《礼记·大学》对于“四风”,群众是厌恶的,他们希望有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如此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奢靡之始,危亡之渐。”⑤《新唐书·褚遂良传》奢靡之风既违背传统优秀文化里的勤俭节约要求,又会导致腐败等丑恶现象迭出,对国对党对人民都会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必须“恶之”。为了更紧密联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冒严寒上高原、顶酷暑访贫困、听民声、察民情,足迹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身体力行践行了这种精神。
(二)尊重群众亲身躬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重民本”精神的初心体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⑥《管子·牧民》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功,关键在党在人民,因此党制定出顺民心的政策制度才能聚众智合众力以促进发展。从众多改革去看,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群众放在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与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查工作的第一标准等思想,就是顺民心的兴政。“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⑦王符《潜夫论·释难》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些单独的力量是不能达到宏伟目标的,而是需要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看作是我国飞得更高跑得更快的根本力量。
(三)美好生活、利民为本与普惠梦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重民本”精神的目标体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4人民的美好生活在于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为了实现此目标,我国近中远期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出,即“两个一百年”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①刘安《淮南子·汜论训》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此矛盾,为了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习近平总书记关怀下,一大批惠民举措实施,将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其实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密依靠人民;中国梦的实现,不仅带给本国人民实惠,也惠及其他国家的人民。因此,中国梦是普惠的梦想,“在民族层面,中国梦强调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故它绝不是狭隘的民族本位主义梦想。”[7]5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宣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的梦。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治国、理政与外交智慧,饱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守诚信”精神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②周敦颐《通书》诚信既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要求之一,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之一,也是百业与国家兴盛的必然要求。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升国民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为实现对人民的承诺而实施的一系列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的措施,以及在外交中反复提倡的以诚相待原则等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守诚信”精神,又对此作了升华。
(一)培养诚信品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注重“守诚信”精神的环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③《论语·为政》讲信用守信用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民道德修养要从娃娃抓起、从青年抓起、从家庭家风抓起,道德修养就像扣扣子,第一粒错了,剩余的都会错。“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百仞之深。”④刘昼《刘子·崇学》因此,诚信品德要从人生初始阶段就开始培养并一直坚持下去,如今的个人信用征信制度就是对守诚信品德的督促与肯定。
(二)兑现对群众的承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落实“守诚信”精神的环节
“言必信,行必果。”⑤孔子《论语·子路》针对一些脱离群众现象与行为,为了使党员干部更紧密联系群众,为了实现要跟群众有血肉紧密联系的承诺,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开展了“两学一做”、“三严三实”与“八项规定”等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加深跟群众的联系;要求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政清廉,不脱离实际,创造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实绩,公道正派。
(三)以诚以信的外交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推行“守诚信”精神的环节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信。”⑥《庄子·内篇·人间世》国与国相处,讲究诚信为本。在谈及我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相互支持,做真诚互信的好朋友;要在双边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加强互信、深化合作。在谈及我国同非洲合作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讲一个“诚”字,中方坦诚面对中非关系面临的新情况。在谈及金砖五国发展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增强政治互信和人民友谊,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在谈及亚洲安全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治国、理政与外交智慧,饱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崇正义”精神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①《吕氏春秋·贵公》就个人而言,崇正义主要在于公道正派与德才兼备;就治国、理政与外交而言,崇正义主要在于依法治国、公平与平等。个人修养有德才会有义,对内对外讲究公平与平等才能国泰民安。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己对人在执政时的严格要求,对积极完善法律法规与平等地跟大国小国交往等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崇正义”精神,又对此作了升华。
(一)要求做到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崇正义”精神的“修身”准则要求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②《论语·颜渊篇》作为执政者,要在思想上拥有公平正义的信念,要在行动上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以及随后的执政过程去看,不论是在微观环境里还是在宏观环境里,都严格履行了公平正义的要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吴兢《贞观政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干部自身首先要公道正派,在执政过程里绝不能利用“潜规则”搞“裙带关系”捞“圈子利益”,而要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各级干部自身行得正,才能让群众信服,各种政策措施才能落到实处。
(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崇正义”精神的“治国”法规要求
以法规与制度去实现公平正义,才更具刚性,人民才更能接受与信服。“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④《论语·为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公正司法,要以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为重点,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各级组织都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绝不允许利用职权干预司法。“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⑤吴兢《贞观政要》为了让老百姓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发展带来的红利,为了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导下,我国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分好“蛋糕”,尽量达到老百姓讲的一碗水端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一面镜子去审视体制机制的不足环节并加以改进。
(三)坚持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崇正义”精神的“平天下”方略要求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⑥《孟子·滕文公下》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我国始终坚持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国与国之间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穷兵黩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国永不称霸,始终跟大国小国平等相处,大家共同秉持公平正义原则,就一定能够跨过“修昔底德陷阱”。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治国、理政与外交智慧,饱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尚和合”精神
中华历来崇尚“和而不同”⑦孔子《论语·子路》“以和为贵”⑧《论语·学而》“以和邦国”⑨《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等和合文化理念。日常生活里,老百姓将各种菜肴以协调的比例汇于一锅,通过合适的火候,加上调味品后就是美味佳肴,这也在细微方面体现了我们的和合文化。就大处去看,我们实施的民族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外文化拓宽交流等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尚和合”精神,又对此作了升华。
(一)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与和谐发展的民族政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尚和合”精神团结意愿的表述
通过以往的不断交融,如今56个民族是一家,形成了我国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的良好格局。在民族政策方面,我们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5]30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和了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一元化就是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定位,各族人民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让各民族达到团结统一;多元化就是给予了不同民族特殊支持,照顾到了不同民族的习俗及利益。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尚和合”精神和谐意愿的表述
和谐社会主要包含个人自身,人与人之间,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看,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就个人自身、人与人之间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对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对形成社会主义新型的和谐人际关系提出了明确标准。就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而言,主要在于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诸多有效措施:科学判断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依靠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特别注重生产安全与食品安全,提升“舌尖上的安全”系数维度;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要着眼于立体化和网络化,适应信息化社会相关要求;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完善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工程。就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而言,主要在于走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总路径是“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①《旬子·天论》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已经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国家根本大法,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与遵循自然规律,以资源有限为约束、环境承担能力为基础、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去搞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8]243就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和合”文明有精深独到的见解,主要以“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开展相关外交;“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②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阿要平等交流,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用对话交流代替冲突对抗,应该倡导文明宽容;这些都突出了和平、和睦、和谐的外交理念。
(三)加深中外文化交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尚和合”精神融合意愿的表述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③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多样,各有所长,借鉴学习其适合本国本地区的精华部分,让中外文化拓宽交流,是我国面向世界和跟其他国家或地区融洽相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推动中拉关系进程中,对于人文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中拉要成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促进的典范。
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治国、理政与外交智慧,饱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求大同”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①孔子《礼记·礼运》我国古代理想的“大同世界”主要在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孔子《礼记·礼运》的社会形态。如今理想的“大同世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主要在于打造世界经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观,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求大同”精神,又对此作了升华。
(一)对世界经济共同体的向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求大同”精神的世界“发展主题”诉求
打造世界经济共同体的主要路径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其基本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关键支撑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共同目标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计利当计天下利。”③于右任写的条幅“一带一路”所谋的“天下利”的经济体包括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一条共同繁荣发展之路,抓准了发展这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④《魏源集·默觚下》在共同发展经济时,我们尊重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与社会道路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里,中国与经济好的国家或地区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经济较差的国家或地区可以搭中国的“便车”以促进发展,以释放共同的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
(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向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里“求大同”精神的世界“和平主题”诉求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路径是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⑤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发展至今,全球问题很多,有经济的、政治的、不平衡的、气候的与恐怖主义的等,尤其后二者的全球性更高。从长远去看,各个国家地区必须合作协作才能根治这些问题,而合作协作的基础在于要有共同的目标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此,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的议题。“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⑥葛洪《抱朴子·外篇》有了共同的目标就有了相同的志向,各个国家地区不论大小远近都能够做出相应的贡献,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出一份力,作为倡议者,中国会做出自己相应的贡献。“单者易折,众则难摧。”⑦魏收《魏书·吐谷浑传》团结就是力量,不管是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国际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同心同德才能达到所预期的宏伟目标。在国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国跟小国要团结,大国跟大国也要团结,发达的跟落后的也要团结,如此才能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完成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