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

2020-12-01

创造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用简单质朴的语言阐述,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方式表达,实现由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和生活话语的转变,内容由多数人掌握,并自觉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尽管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却贯穿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过程。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要抓住时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切实担负起教育群众和武装群众的任务。

一、何以必要: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的现实考量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乎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发展,为此,必须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

(一)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治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15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国家的一项根本制度,从制度视角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意识形态作出了顶层设计,把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践表明,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政治安全,是我们党执政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这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尽管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在增加,加之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严重冲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十分尖锐。思想文化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2]100。为维护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提供政治保证。

(二)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

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一个政党和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共同思想基础是统一全党思想、保持政党内部团结、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对整个社会来说,共同思想基础是维系其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能够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励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列宁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一个党所能实现的。只有千百万人争着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社会主义才能实现。”[3]49党的十九大勾画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群众、教育人民,把全体社会成员紧紧地团结起来,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教条。只有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才能永葆生命力。人民群众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离开了群众的实践,只靠少数理论家和文化精英“闭门造车、理论演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能是自娱自乐的空想和玄想”[4]。马克思主义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5]30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并不能自发上升到理论高度,需要我们党加以概括、总结和提炼,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支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和群众双向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理论诉求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人民群众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动力。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党的领导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根本保证。

(一)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者、倡导者和践行者,党的领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29科学的理论只有灌输到群众中去,才能掌握群众,并内化为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通过创办刊物、翻译经典著作、结合工人运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说论战等方式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既廓清了各种错误认识,也推动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开始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教育宣传的方式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工作逐渐转向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全国上下先后掀起了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潮。正是在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不断深入到全体人民的头脑之中,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要求和行为规范”[7]199。

(二) 马克思主义有掌握群众的理论诉求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而这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理论是人民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但并非所有的理论都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的现实基础形成的。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全人类解放的道路,具有理论的彻底性。“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9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的理论。它从实践中产生,它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在实践中得到彰显和实现。只有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转化成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把抽象的理论变为美好的现实。最后,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9]286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即使描绘得天花乱坠,也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不隐晦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声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的。在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看到了工人受苦受难的事实,同情工人的悲惨遭遇,希望天才人物的出现或统治者大发慈悲,改善工人生活条件。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把伟大的斗争武器给了全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

(三)人民群众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

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0]462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之际,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先进中国人开始苦苦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其间遭受到种种挫折和失败。只有当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才悄然发生变化。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尽管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民群众依然需要。一方面,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然而长期在英雄史观的影响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事实被忽略和掩盖。马克思主义能够让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历史地位有更清晰、更自觉的认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理论思维,并且指导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能够帮助人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理想信念昭示着人生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对个体的行为选择具有规范、制约和激励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真理性认识,是对人类社会几千年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的集中展现和理论表达,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寄托,指引人民群众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

三、何以实现:党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的路径选择

在长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具体而言,就是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使无序变为有序,使偶然转化为必然,使朝不同方向的个别力量汇合成一个总的合力”[11]143,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一是要完善领导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做好规划,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全力抓”[12]50的工作格局,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之中,层层压实理论宣传普及的责任,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要完善宣传工作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新媒体时代,宣传工作要善于创新传播手段,搭建好各种传播平台,整合媒体资源,促进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优势互补,能够根据对象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传播方式,用群众语言把马克思主义讲清楚、讲明白,避免空洞的说教,增强宣传工作效果;三是要完善马克思主义教育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各类学校要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课程、教材、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二) 加强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担当起救国救民的重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根本在于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正如毛泽东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革命理论,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13]53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同时创新途径,先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要求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新时代加强党的理论武装,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

(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14]309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极具创造性、挑战性的任务,它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简单化、庸俗化,而是用通俗的语言,简易的表达方式,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一个从“理论掌握群众”到“群众掌握理论”的过程。既要求理论工作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较强的文字功底,吃透理论,能够把讳莫高深的理论通俗地表达出来,又要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熟悉群众的语言,了解群众的生活和心理,能够因时间、地点、受众的不同采取不同表达的方式,让人易于接受。党的理论工作者有许多优势,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熟知党的路线与政策,理论水平高;富有创造精神,能够站在人民立场上看问题;他们愿意从事这项神圣的工作,愿意深入基层、贴近百姓,为人民立言,为时代立传。我们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事业为上、任人唯贤,建设好、利用好这支队伍,发挥理论工作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指挥员”和“主力军”作用。

(四) 加强思想引领,突出价值导向

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是以理论和观点形态表现出来的一定社会群体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气候的“晴雨表”。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当前,我国社会处在改革的深水区,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个阶层竞相发声,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互联网广泛使用,各种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迅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西方形形色色的思想传入,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出现多样化。我们要处理好一元主导和多样性并存的关系,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准确把握其实质、内涵和影响,提高鉴别能力。对于那些和主流价值观内在要求一致的,我们要善于引导利用,使之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有力推手。对于那些和社会主流价值相违背的错误思潮,我们要态度坚决、旗帜鲜明、敢于亮剑,绝不能听之任之。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辽宁省冰雪运动大众化发展策略研究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习型政党建设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