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班级管理的“滞育生”转化策略研究
2020-11-30段明
段明
[摘 要]文章首先从“滞育生”的概念及表现入手,分析“滞育生”的群体特点,接着从增强班级凝聚力、打造班级文化、发挥班干部及家长的协同作用等方面对“滞育生”的转化工作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提升班级管理效率,有效转化班级中的“滞育生”。
[关键词]班级管理;“滞育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3-0080-02
“滞育生”是受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素质发展滞后和缓慢的学生群体的统称,包括后进生、学困生、问题学生及劝返生等。绝大部分“滞育生”存在着理想信念缺失、学习滞后和社交困难等方面的问题。在转化该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一生一策”的具体的学科帮扶,还要充分利用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助力他们转化。
一、增强班级凝聚力,提升学生归属感
班级的凝聚力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属于一种正能量。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首先要让学生有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源自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学生在班级中存在感的获得。班主任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特长给予学生相应的班级管理权,即具体负责某一项班级事务的权力,让“滞育生”在班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个人在班级事务中的价值实现,增强责任感与归属感。在“滞育生”负责班级具体事务的过程中,班主任除了要对他们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扶之外,还要利用评价刺激效应,例如每周学校层面对班级的评比和班级层面对各学习小组的评比,让他们时刻意识到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班级归属感。值得说明的是,在竞技性的比赛中,这种归属感对于凝聚力的提升尤为重要,班主任应该抓好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活动,如音美体等方面的赛事,在赛事过程中融入班训、班级目标的应景教育,切实让学生明白班级文化的内涵与具体表现,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良好的班级凝聚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带着“滞育生”向前发展,使得“滞育生”的教育及转化工作获得良好的氛围支持。
二、培养班级目标意识,让学生有目标感
目标意识的培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班级想要获得整体的发展、共同的进步,就一定要有目标意识,制订长期目标、年度目标、学期目标及其他明确的阶段性的目标。目标不仅仅是指学习成绩的提升目标,教师还要根据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将学生的发展目标分类细化,进行具体指导,让“滞育生”在目标的引导下明确阶段性的发展方向。教师要根据需要配套相应的评价机制,良好的过程性评价会对实现目标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1]。明确的评价体系会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成败得失和补漏方向。同时,班级目标的实现在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会产生连带效应,以此来助力“滞育生”的转化。
三、营造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因为每一位孩子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对赏识、激励与尊重的需求,这一点在“滞育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对于“滞育生”的管理工作是以平等民主的管理方法为基础的,建立良好平等的班级管理文化所必备的条件是班主任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滞育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厌学、自卑、焦虑、忧郁、敏感甚至跟教师“唱反调”的情况,如果班主任用对待发展比较全面的学生的评价标准去要求他们的话,很可能会伤及他们的自尊和积极性[2]。教师要充分评估“滞育生”的实际,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去评价他们,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在情感上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帮扶支持。
四、发挥好班干部的主力军作用
班主任的管理理念要落地,就一定要发挥好班干部的主力军作用,特别是在对“滞育生”的帮扶过程中。受各方面工作的影响,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有限,对于“滞育生”的帮扶应让班干部有针对性地全程参与。比如在制订帮扶计划的过程中,班主任从教师的视角提出帮扶建议,班干部从学生的视角去评价该计划的可行性,这种评价是以班主任与班干部民主平等的工作氛围为前提的,是以班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为基础的。教师要调动好班干部的积极性,让他们切实认识班级现状,让他们通过观察、分析“滞育生”的真实现状来帮助班主任完善帮扶计划,同时有责任心地参与到帮扶的整个过程中。常规以一周为单位分析评价对“滞育生”的帮扶效果,班主任应积极采纳班干部的意见,将其融入帮扶计划的修正过程,同时做好对班干部的评价与激励工作,调动其积极性,让班干部切实发挥出主力军的作用。
五、建设好班级硬件文化
班级硬件文化建设是指在班级内张贴各类标语、徽标,设置小组,布置文化墙等。在硬件文化的建设上一定要体现出对“滞育生”的关注与爱,例如在张贴的班级标语中包含“团结奋进,我不掉队”“成功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等内容,并将这些标语在班会课或其他课堂中作为加油打气的话说给班上的“滞育生”听,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让“滞育生”获得爱与关注的慰藉,获得前进的动力。此外,在小组设置上将“滞育生”与其他不同水平的学生以综合等级划分小组,形成“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帮扶小组,让“滞育生”完全融入学习小组,通过“一组带一人”的形式从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帮助“滞育生”转化。
六、注重榜樣的示范引领作用
法国社会学者塔尔德在其《模仿律》一书中提出: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模仿的榜样。这就是说,在班级的不同层面为“滞育生”树立榜样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种榜样不一定全部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还要关注一部分进步比较大、进步的过程适宜大范围推广的“滞育生”。同时,这种榜样的树立不仅能为其他“滞育生”提供模仿对象,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被模仿者的进步,起到多重的效果。榜样的树立不一定要全部通过主题展示的方式进行,可以具体结合几次作业、一次活动、一次贡献。这种教育的点中所包含的积极的情绪会把“滞育生”带到一条发展的“线”,甚至是全面提高的“面”上来。
七、着力开好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板块,在“滞育生”的转化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主题班会可以使得“滞育生”的转化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班会主题的设计应基于一段时间内“滞育生”总体呈现出的优缺点展开,切不可让班会成为班主任的一言堂。由具体分管班干部罗列出“滞育生”本时间段内的积极和消极的表现,由各小组组长分析其成因,由“滞育生”自我剖析,由班主任点评和指导。给予班干部、小组长和“滞育生”本人以发言权,这样更能使班会活跃、有效,使得班会上探讨的问题更贴合实际,更能高效地指导下一阶段转化工作。基于“滞育生”转化的长期性,主题班会的设计要以学年为单位,注重过程性和持续性。在问题的解决上一定要有主次之分,切不可操之过急。因此,班主任需在开学初结合“滞育生”的特點,制订好一学期的帮扶转化目标,并将其分解成阶段性目标,同时做好结合现状的修改,为主题班会的开展指明方向。
八、“请进来,走出去”,发挥好家校联系的作用
“滞育生”的管理与帮扶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更应该调动家长参与。家庭是“滞育生”帮扶转化工作的外部阵地,学生的“滞育”与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在一些自律意识差、自尊心过强、性格孤僻、极端暴躁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通过对该类学生家长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在“滞育生”的家长身上同样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因此,做好家长工作就成了“滞育生”转化的外延工作。在家长协同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家长转化家长”的方式,将家庭教育较为成功的家长“请进来”,请到学校进行经验与方法的分享。以每学期的家校联系大会为主要平台,进行专题分享。也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开展一些小规模的具有针对性的座谈会。条件有限的地方,可以充分利用家校联系的通信平台,把好的经验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分享与交流。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要让所有的家长开诚布公地参与进来。对于家长们的建议与意见,班主任要做好归纳和整理,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运用到“滞育生”的帮扶过程中来,并邀请有帮扶经验的家长也参与到帮扶过程的观测中,拓展帮扶的途径。对于一些成功的案例,班主任可以在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分享至家校联系群,供家长交流学习。“走出去”是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滞育生”的转化过程中应适当地走出学校,对学生进行家访。家访分为随机性家访和针对性家访两种形式。随机性的家访是指以调研“滞育生”转化效果及家庭教育现状为目的的家访,针对性的家访是指对某一个具有突出表现或问题的“滞育生”专门进行的家访。这两种家访工作作为“滞育生”转化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开展,绝不能等到学生出现大问题才去家访。
总的来说,“滞育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班主任要以班级为转化的主阵地,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培养好班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家庭这个外延阵地的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马海燕.“积分制”在班级自主管理中的实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6(9):192.
[2] 秦珊.班级管理中问题学生转化例谈[J].亚太教育,2019(9):169.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