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形象 知寓意 学做人
2020-11-30贾学平
贾学平
[摘 要]《愚公移山》出自《列子》,记叙了愚公不怕困难,坚定移山,最终感动天帝移走大山的故事。愚公精神薪火相傳,历久弥新。愚公之所以为后世所敬仰和赞颂,在于其有着远谋之心、精诚之心和恒毅之心。文章对愚公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以期学生能够对历史多一分虔诚,对现实多一分思考,对经典多一分敬仰。
[关键词]《愚公移山》;初中语文;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3-0009-02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列御寇所创作的一篇文章。其记叙了愚公不怕困难,坚定移山,最终感动天帝移走大山的故事。这篇文章告诉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本文语言浅显,道理深刻,给人以启示。在阅读过程中,全面深入把握愚公的形象,是读懂寓意、知晓道理、品味经典的关键所在。
一、愚公是一个深谋远虑之人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感天动地、让人称道的。移山这一决定,看似不切合实际,甚至有些“愚蠢”,但其实是经过了愚公的深思熟虑的。愚公 “年且九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中国古代社会,已经到了来日无多的阶段。山是否移走,对愚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但这样一位“年且九十”的老者,考虑到了后世的子子孙孙。将近九十岁的愚公毅然决然地开启了“移山工程”,他秉承着造福子孙的信念,带领众人踏上了移山的征程。我们可以说,愚公是一个目光长远、深谋远虑之人。
愚公的深谋远虑与其对客观世界的准确认识紧密相关。愚公懂得,山是不变的也是变化的的道理。太行、王屋二山横亘在眼前,阻碍生活已是累世经年的事情,这两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连绵起伏,陡峭险峻,如不移除,将会继续给后世的人的生活等造成阻碍。“面山而居”的生活自然是不见天日且闭塞的。“出入之迂也”说明了这两座大山给这里的人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不移山就永远不能拥有便利的生活,且子子孙孙就难有走出去的机会。所以,愚公设定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移山目标。愚公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世的子孙。移山这一浩大的工程,愚公深知自己有生之年是无法完成的,但子子孙孙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大山是不变的,而子子孙孙是变化的,他们的力量是可以叠加的,只要不停下脚步,愚公坚信移山壮举是一定能够完成的。
移山是愚公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而移山的方法愚公也早已谋定在心。读懂了愚公的“后世之情”,也就读懂了中国人“造福子孙”的博大情怀;读懂了愚公的移山决策,也就读懂了愚公面对苦难的“成竹在胸”。愚公深知,移山是势在必行的,因为不移山,子孙必将受其阻碍,与外世隔绝,不仅不能拥有便利的生活,还不能及时获取与传递信息,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愚公对移山之事,其实是做到了运筹帷幄、谋定而行的。移山的工程量虽浩大,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但后世之人“无穷匮也”,只要挖山不止,便定能铲平大山,赢得胜利。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盖人之所以有子孙者,为夫生年有尽,而义务无穷;不得不以子孙为延续生命之方法,而于权利无关。是即人之生存,为义务而不为权利之证也。”
二、愚公是一个有诚意之人
文章通过周围的人的映衬以及神的烘托,突出表现了愚公的真诚。尤其是文章结尾处,描写了神出手相助的情节,独具匠心。列子通过充满神话色彩的描述,使愚公移山的大计得以实现。此种写法,既提高了这篇文章的可读性,又间接地赞颂了愚公的赤诚。凭借此分诚意,愚公将神力与人力融通为一。
愚公是孤军奋战吗?显然不是,从愚公做出移山的决定开始,他就是有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的人。愚公“聚室而谋”,得来的不是反对之声,而是众人对移山一事的献计献策。“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妻子此番话并不是对移山一事的否定,而是在尽量帮助愚公把移山一事策划周全。愚公之妻,一方面考虑到了愚公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另一方面则考虑到了土石的安放问题,因为移山是大事,安置土石同样是大事。“献”表明愚公之妻在对移山之事提出建议和意见时,态度是很诚恳的,并没有嘲讽或者反对的意思。“君”是对愚公的尊称。可见,愚公的妻子是非常尊重自己的丈夫的。依据文中表述我们可以推断出,愚公提出的这个移山建议,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他向旁人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一定是诚心诚意的,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得到旁人的支持和肯定。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对于安置土石一事,众人集思广益,最后想出了投放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的方法。愚公移山造福子孙之诚意,感动了家人、邻人。因此,众人纷纷助力,前来帮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愚公移山的诚意与壮举,感天动地,以至感召了神灵。最后列子以浪漫的神话结束全篇,为愚公移山的大业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无陇断焉。”
从家人到邻人,从邻人到神灵。愚公的诚意感天动地。列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愚公移山这一举动也体现了道家思想。列子在《愚公移山》中,揭示了事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道理。太行、王屋二山看似巨大无比,岿然不动,但是在人力和自然力的作用下,还是发生了变化。这里的人力指愚公移山的举动,自然之力则指天神所施的法术。后人借助《愚公移山》这一文章,赞誉愚公真心诚意、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表达人定胜天的思想。
三、愚公是一个坚韧不拔之人
坚韧不拔是愚公身上最为宝贵的品质,正是因为坚韧不拔、不惧困难,才使其深谋远虑和诚心诚意的形象更加突出。愚公的坚韧不拔、意志顽强、不怕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愚公不怕精神上的压迫,战胜了以“智叟”为代表的消极派的诋毁和讽刺。愚公在思想上是强大的,是不畏惧困难的。二是愚公不怕移山的艰辛。这两座大山横亘千年、绵延百里,在人力、物力等都不具备任何优势的情况下,愚公带领众人说干就干,而且寒来暑往,坚持不懈。
文中的智叟代表着反对派,是愚公精神压力的制造者。这一类人不但没有造福后世的远大志向,而且还对心怀远大理想的人报以讽刺和否定的态度。智叟代表着只看得到自然的威力,无视人的潜能与力量的消极的人,这一类人不但不具备挑战困难的能力,而且乐于对勇者进行诋毁和打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其如土石何?”智叟的“笑”是嘲笑和讽刺,“止之”代表智叟对移山一事是持否定态度的,“不惠”是智叟对愚公的判断的否定。智叟认为移山之事不可为的原因是“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面对智叟的否定,愚公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山不加增”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用动态的哲学思想,给迂腐平庸的智叟强烈的回击。要想有效感悟愚公的坚韧不拔,就务必认真品读文本。“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突出了移山的不易。“年且九十”,愚公已老,身体机能大不如前,移山对他来说,是很大的挑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三”并非准确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劳动力之少。“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点出了移山所用的工具简陋,且工具的简陋更提高了移山的难度。“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安放土石的路途实际上十分遥远。山高、年老、体衰、器陋、路遙等诸多困难,都未能击溃愚公移山的信念,这也更加凸显了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文章运用了对比、烘托等手法,重点描写了愚公可贵的精神品质。
愚公所秉持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之中。愚公的坚韧不拔表现在对消极观点的不苟同、不妥协,以及对重重困难的不畏惧、不屈服。愚公的“愚”是朴素与真实的完美体现。守拙与守愚相对于圆滑世故、投机取巧更让人尊重和敬仰。列子所塑造的愚公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畏流言蜚语、不惧艰难险阻的君子与智者。
愚公精神薪火相传,为后世所敬仰和赞颂。移山这一举动具有造福子孙的价值,能够泽被后世。愚公的可贵之处在于其有着远谋之心、精诚之心和恒毅之心。通过阅读《愚公移山》,学生对历史多了一分虔诚,对现实多了一分思考,对经典多了一分敬仰。
[ 参 考 文 献 ]
[1] 姚丹华. 《愚公移山》溯源导读教学[N]. 语言文字报,2019-12-13(002).
[2] 邵国华.《愚公移山》中列子笔法和战国文化的解读[J].语文教学之友,2019(10):25-27.
[3] 郑小九.《列子》“愚公移山”寓言的文化阐释[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4+21.
[4] 杨军.文言文教学应过好“三关”:以《愚公移山》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19(13):43-45.
[5] 李艳,黄伟.时代演进历程中的教学模式选择:以《愚公移山》解读与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9(3):13-18.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