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0-11-30冯子芳傅远佳
冯子芳 傅远佳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态势下,本科教育与中职衔接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中职升本的人才培养中面临着内外部的诸多问题。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升本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要围绕高校的主要功能,在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文化传承体系中着重做好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途径、培养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升本;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57.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11-0184-03
中职升本是国家逐步构建中职与本科教育的衔接,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立交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国各地采取多种途径,利用不同的方式招收优秀中职毕业生进入本科层次的培养。广西是在2013年开始开展本科院校对口自主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工作。截至2020年,广西区内本科院校共计招收了1万多名中职优秀毕业生,其中北部湾大学招收了1000多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社会人才的需求多层次、多规格和多类型的态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如何去建立和完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促进中职与本科教育衔接与沟通,满足个人学习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笔者结合北部湾大学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去试图做一些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方面,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政策
一方面,主要是来自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不完善。尽管政府和教育主管等相关部门近年来出台了不少打通立交桥的政策和制度,比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但对于在专业设置等指导标准和政策上还不够具体和完善。一方面是行业、企业层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比如接收学生实验实训,相比于“中职升本”的专业学生,行业、企业会认为普通教育的学生能够承担更多,使行业、企业的收益更大,对中职升本专业的学生认可不多,甚至抵触。
(二)内部环境方面,缺少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地处地级城市,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基础底蕴相对薄弱,同时缺乏经费等资源的优势,在学校科学发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对中职升本专业的设置、定位等方面,往往得不到学校层面的重视和关注,出现随意设置中职升本专业、不明确培养等突出问题。
1.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不清晰
中职升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既要符合“本科”的基本要求,也要体现“职业教育”的核心素质要求。然而,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中职升本专业学生强调的是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忽视了中职升本专业“职业教育”的一面,即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比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少学校中职升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普通本科的要求来执行。
2.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导向不明确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方向和专业设置强调侧重应用型与社会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更多是要侧重选择和调整学科方向,并根据社会中长期人才的需求设置并调整专业。然而恰恰相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中职升本学科选择和专业设置都没有明确的导向,缺乏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导致人才培养偏离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完善
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既要强调本科课程体系的学科基础,也要重视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专业应用能力。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忽视中职升本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较薄弱、专业技能碎片化、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和心理素质不够稳定等四个方面的明显特点,过于强调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少中职升本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思考。比如没有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实践课和选择实践内容。
4.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体系不健全
对于中职升本的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容易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客观需求的影响,采取学术化人才标准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普遍出现评价方式单一、考试类型局限、评价制度僵化等问题。比如课程考核方式多不考虑采取能力考核,缺少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综合考虑。
5.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不达标
中职升本的人才培养,更加需要一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足,比例在30%以下。师资队伍不达标是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发展重要原因之一。
二、北部湾大学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北部湾大学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带动人才培养其他要素的相应变革,在应用型本科与中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上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满足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强调应用型教育
北部湾大学地处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城市、北部湾经济区滨海城市——钦州市。其前身是地区师范学校,于2006年升本为钦州学院,在2018年更名为北部湾大学,是广西北部湾沿海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学校通过多年的转型发展探索,针对“实践性不足”、“内涵发展欠缺”等问题,制定了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其中,对于中职升本人才的培养,在全校52个本科专业中选择了物流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市场营销、地理信息科学、物联网工程、汉语言文学等7个实践性强、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专业作为中职升本的专业,并在2014年开始招收中职优秀毕业生。截至2020年,中职升本专业招收学生1000多人。学校强调把中职升本学生培养成服务北部湾经济区的,既符合“本科”的要求,也具备“职业教育”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科专业的建设,强调对接区域产业链
学校的专业建设规划中明确要进一步构建完善对接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链的专业群。通过把中职升本专业列入专业群中建设,建立完善的机制,促进专业间交叉交融,拓展专业服务面向,形成一個较为完整的、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列入石油与化工类专业群,对接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石化产业、化工产业和油气储运产业。把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列入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群,对接经济贸易、园区经济、港口物流管理等现代服务产业。把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专业列入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群,对接电子与信息产业。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列入地理信息与国土测绘类的专业群,对接地理信息产业、国土测绘等测绘产业。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列入文化传媒类专业群,对接文化产业、跨文化交流行业和教育行业。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突出能力培养为导向
学校大力提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中职升本的7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单位协作,共同制定符合具体岗位和实际需要的特色化培养方案。在前期,大量深入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行业的调研工作,多维度评估中职升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强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在2014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专业认知、假期调研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等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达到35%以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达到30%以上。同时设置了物流管理等专业,作为以提高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与技能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改革试点专业。在2018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中职升本专业要开设一系列的通识课程,构建完善中职升本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师资的建设,打造合理的“双师型”队伍
针对中职升本专业双师型占比不足,能力欠缺等现实问题,学校通过对外“人才引进”,对内“教师应用能力培养”等一系列计划,加强了师资的建设,打造合理的双师型队伍。在教师聘任方面,除了引进各类特聘专家、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还加大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力度。如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专业,近年来,陆续聘请了中兴通讯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兼职,逐步发展建设了“ICT行业创新基地”。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专业与用友新道合作共建“北部湾创新创业人才培训认证中心”。在教师培育方面,为了更好引导教师们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激励教师教育实践工作,学校还制定了《北部湾大学教学工作奖励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内外方方面面的要素。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往往是以关键要素或者核心要素为突破点,以此带来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变革。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各有不同,如基于理念创新、基于学科专业优化等。无论从哪个切入点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升本的人才培养始终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主要功能。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在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文化传承体系中重点做好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途径、培养保障等几个显著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目标方面
在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等外部力量的通力合作基础上,要达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预期人才培养的期望,应用型本科院校首要解决的是中职升本培养目标的问题,即回答设置的中职升本专业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关键问题。虽然中职升本专业的起点是中等职业学校,但其性质是本科层次的教育,所以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达到本科教育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掌握本专业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其次,中职升本培养目标的另一指向应该是应用型本科生与高职高专所培养的技能人才的交叉区域。对于理工科而言,就是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工程教育等。对于文科来说,应该是重视培养文科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现实社会的能力。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升本的培养目标既要强调基础的知识,也要重视应用的能力。这就需要学校从顶层上把培养目标的内涵布局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研究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上。
(二)培养内容方面
一方面是立足于学校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发展中职升本的学科专业。这就要求学校要在现有的学科上充分发掘优势,把握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未来和长远发展。如北部湾大学,在学校的专业发展规划中,已经把与北部湾经济紧密对接的石油与化工类专业群、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群等列入重点、优先发展。在这一类专业群中对中职升本专业的招生逐年增加。这为传统优势学科改造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是打造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中职升本课程体系。针对中职毕业生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完整、基础不牢等特点,通过依托多个相关的学科能够使中职升本的课程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同时达到本科基本要求的水平。而面向应用,是要求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相互支持的理论课与实践课,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采取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能力考核为主的、灵活的考核方式。
(三)培养途径方面
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特别强调专业应用能力和对社会的直接适应。产教融合由于与社会紧密联系,成为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引导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升本专业而言,深化产教融合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总体规划,精准实施,统筹推进。针对中职升本的独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上要强调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调利用地域上、专业上的优势,对接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的服务面向;二是强调对接国家产业和区域产业、行业,打造特色的、优势的中职升本专业;三是着眼于企业革新,因地制宜地创新协调育人实践教学等各个平台;四是对接企业、师傅标准,打造结构日趋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五是对接政府、学校及社会资源,多方举措,健全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
(四)培养保障方面
一是在中职升本专业建设和管理制度上,要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职责,明确措施,加强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对专业建设的检查和督促,推行目标责任制;二是建立围绕中职升本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从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以及各个人才培养的环节着眼,修订中职升本学科专业建设的评价标准,提倡第三方教育质量认证、检测与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制度。对于师资的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师教学科研工作评价体系,实行分类评价、效益评价、质量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评价制度。可以把学科专业建设绩效作为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领导班子、干部和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四是加强对中职升本学科专业建设的学术领导。进一步完善学校、学院学术委员会制度,加强对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学术领导和服务。
以上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途径、培养保障等方面的具体特征只是中职升本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要部分,除此之外,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等其他方面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面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积极面对、主动顺应经济发展的形式,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脚踏实地以办好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为使命,才能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一次次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潘盼.中职升本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初探——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8(11):105-108.
[2]中南大学课题组,张尧学.地方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及改革建议——以某省20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4(2):49-58.
[3]冯子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探究——以钦州学院为例[J].管理观察,2016(14):81-84.
[4]关萌,张陈,刘劲涛,等.备案式立项引导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析(一)[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08-531.
[5]黄俊彦,邢浩,吕艳娜,等.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校企共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輕工科技,2019(5):156-158.
[6]庞敏,黄科等.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本科院校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9(20):264-266.
[责任编辑:史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