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需求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0-11-30张瑞宁波财经学院
张瑞(宁波财经学院)
■引言
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应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建立全面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迫在眉睫。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有未有的挑战。审计署于2016年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完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结合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强化审计监督”,应用型高校的审计专业更要明晰教育的功能、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为审计队伍的建设输送人才。
■应用型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现状
(一)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
现阶段财会类的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把审计放在会计学的从属地位, 把审计当作会计的一个分支是现在审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从事审计类工作的人员也是以会计、财务等专业背景为主,没有较为完备、系统的审计学知识体系做铺垫,整体看来,审计人才培养与会计、财务类人才培养同质化较为严重,培养口径较窄。
(二)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层次滞后化
审计业务活动始终追随着经济发展,并不断进行开拓、创新。目前的经济活动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方位参与,致使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内容等发生巨大变化。审计专业的学生也面临着更高的知识要求、更综合的能力要求。但现阶段,应用型审计专业的学生为了职业的发展偏重于考试、考证,忽视综合能力的提升,从整体来看培养层级普遍偏低,高层次审计人才培养相对薄弱,信息化审计教育比较滞后。
(三)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需求模糊化
在我国,审计学专业属于后起之秀,与传统会计学专业相比起步完,专业建设时间较短,专业建设基础较薄弱。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审计学专业建设依附于会计学专业,以至于审计学专业的建设没有强有力的推进力,专业的建设速度和成长速度都较为迟缓。在制定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审计课程群时,主要考虑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背景,审计与财会课程、信息化课程各行其政、没有相互融合。因此,审计专业学生对审计专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和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
(四)应用型审计人才数据整合力不足
大数据环境背景下,国家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越来越多。“云计算”、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等新兴技术越来越频繁的应用于审计和工作中。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业务在人数据整合能力方面提出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审计,但是在时代背景转换中的审计专业的学生们,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掌握的数据分析方法落后或方法掌握生涩。不具备借助现代数据分析方法得出客观性审计结论的能力。
(五)应用型审计教学资源稀缺化
目前大多数选用的教材偏重理论,章节中的案例往往是为了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而定向编制的,且案例较为独立。从审计实务来看,为了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需要在复杂的会计资料、工作章程和流程图等当中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而学生极少能够接触到真实的案例资料。
■新时代下审计人才需求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要个性化,要有选择性,在培养模式的建立、实施及后续的完善过程中,不仅考虑到学生这一主要相关者,更要全方位综合利益相关者基本情况,利用各类信息化平台、大数据和云计算来提升审计能力, 以满足公众越来越高的审计需求。由于跟教育相关的各方利益者(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等)所处地位不同而导致各方对人才培养的诉求差别悬殊。在各方利益相关者中,尤其是受损的利益相关者的观念、行为、态度对应用型审计专业培养体系的建立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这种现状,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态度、观念对进一步分析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给他们带来的需求或利弊,能够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化解各方的冲突。既能确保体系的顺利建立,又能尽最大的努力确保他们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也能做到以人为本、人人成才、人尽其才。审计专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利益相关者需求或取向分析
■构建满足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一)优化审计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可以从改变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为突破点,从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角度构建审计专业课的课程程群,加强相关专业群间课程的关联性。使学生对能力群、 岗位群、专业群的理解和认识更加融会贯通,继而达到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局部,从局部把握细节的目标。从审计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和审计信息化应用程度提升两个角度,优化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大财会”专业 为背景,构建审计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逐步强化的“三阶”课程群组,完成理论进阶和时间进阶。
(二)产教学融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产教融合发展,以共建课程、共享师资、共搭基地的形式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用人单位可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解决了用人需求的即时性和人才培养的周期性相冲突的问题,动态跟踪、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企业、会计协会、审计协会等组织,签署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发实践教学项目。邀请企业专家进讲堂、业界精英进课堂,专业教师带项目、实习学生跟项目的“项目化”实践运作模式,扩大产教融合的深度、 形成校企深度合作新方案。
(三)政校企联动,实现资源优化
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三者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将三者连接为一个整体:共同合作、协同发展,达成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目标。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具体监督指导、协调服务;学校通过师资整合、课程设置、组织教学将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直接与企业的力量对接;既能为企业输送储备人才,又能从企业获取审计实训数据与案例,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紧密衔接。将业务前端与人才培养过程有机连接:首先,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内化为员工核心职业能力;进而,将员工核心职业能力转化为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通过对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细化和分解,构建由相应知识、能力、素质组成的课程,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平稳过渡。
(四)搭建智能化实践平台
通过与“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共享财务模式下的应用的共享,结合审计专业对实务要求较高,重视综合性大数据审计实践平台的构建,实现财务共享、审计实训项目管理等功能。提供综合性的、连贯性的和拓展性的理论释放窗口,成为系统性的、多层次的、一体化的综合型智能财务实践基地。
■总结
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的审计专业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日益增加,应用型高等院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的压力也与日益剧增,各方利益的需求不协调,使得审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颇为掣肘。只有对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深入了解之后,担负着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办学主体通过在校际间寻求差异化的培养定位和特色化的培养方式,进而才能满足社会与用人单位对应用型审计人才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