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相关史事时间考释
2020-11-30李贝贝
李贝贝
汉高祖时期是汉匈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奠定了西汉前期汉匈政治局面的基础。高祖六年,匈奴冒顿单于入侵汉地,刘邦本欲一举灭之,却未料在高祖七年的白登之战中战败,汉匈和亲从此成为西汉王朝对匈政策的主导。但和亲并未真正解决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汉高祖时期匈奴又多次入侵汉朝,汉朝唯以和亲应对之。然在《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汉高祖时期汉匈之间一系列战争、和亲时间的记载充满抵牾之处,学界亦颇多争议,这对我们正确认识西汉初年的历史事实、分析汉匈局势的发展趋势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本文系统考证了高祖六年至十年汉匈之间重要史事的具体时间,试析记载出现偏差的原因,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一、韩王信反叛与白登之围时间考
西汉初年,韩王信因遭匈奴冒顿单于的围困而谋反于太原,汉高祖往击之,结果被匈奴围困七日。这是西汉初年汉匈之间第一次正面交锋,然相关史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诸文献记载并不详尽、统一。
白登之围发生在韩王信投降匈奴之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反,高祖自往击之。”[1]《史记·陈豨列传》也记载:“及高祖七年冬,韩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还,乃封豨为列侯。”[2]可知,韩王信反叛汉朝是在高祖七年冬,刘邦随即击之。但《汉书·高帝纪》记载高帝六年“秋九月,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降匈奴。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于铜鞮”[3],《汉纪·高祖皇帝纪》也是如此记载。[4]《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则记载汉高祖五年,韩王信“降匈奴,国除为郡”[5]。三者孰是?
《史记·韩信列传》记载:
五年春,遂与剖符为韩王,王颍川。明年春……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徙治马邑。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七年冬,上自往击,破信军铜鞮,斩其将王喜。信亡走匈奴。[6]
据此引文,高祖六年春韩王信徙封太原,并将治所迁徙至马邑。是年秋,迫于匈奴围困,韩王信反叛汉朝。高祖七年冬,刘邦亲自领兵出击韩王信,信亡走匈奴。这是对韩王信从被困到反叛最为系统的记载,其所载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汉书·高帝纪》相一致。该引文明确记载韩王信徙封马邑是在高祖六年春,其他文献也均记载韩王信反叛是在高祖六年徙封之后,故《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称韩王信投降匈奴发生在高祖五年是不可信的。
排除高祖五年,韩王信谋反是在高祖六年还是七年?梁玉绳在《史记志疑·高祖本纪》中据前文所引《史记·韩信列传》的记载,认为韩王信反叛的时间“当依信本传作‘六年’为是,《汉》纪、表亦云六年九月”[7]。惜梁玉绳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考证。本文认为,韩王信确是在高祖六年秋九月被匈奴围困,但其反叛时间应该已经到了高祖七年。
《史记·韩信列传》称韩王信在被匈奴围困期间多次派遣使者入匈奴请和,这段时间内刘邦也曾发兵救韩王信,并使人责让之。由此来看,从韩王信被匈奴围困到投降,应是隔了一段时间。汉初以十月为岁首,高祖六年秋九月至七年冬十月,乃是前后紧邻的两个月(《史记》《汉书》在记述时间时,已经进行了历法换算),韩王信于六年九月被围,次月投降,完全是合乎逻辑的。故而,六年投降之说与七年投降之说并非完全不可调和。《史记·韩信列传》和《汉书·高帝纪》称韩王信于高祖六年叛汉,是以韩王信被围的时间为基本点,省略了中间韩王信投降匈奴的时间。《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陈豨列传》称韩王信于高祖七年反叛,是以韩信投降匈奴和刘邦出击的时间为基本点,叙述时省略了韩王信被围时间。时间参照系、省略内容不同,造成了文本所载时间的差异,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不胜枚举。
高祖七年韩王信叛汉后,刘邦随即领兵亲征之。根据前文所引《汉书·高帝纪》的记载,刘邦击韩王信于铜鞮的具体时间是在七年冬十月。铜鞮之战后,“上从晋阳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8]。铜鞮在汉上党郡,此地距平城尚有一段距离。刘邦于七年冬十月击韩王信于铜鞮之后,从晋阳连战直至楼烦,后又冒进平城。考虑到作战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之外的白登,其时间应该在高祖七年(前201)十一月左右。《汉书·高帝纪》记载,白登之围后,“十二月,上还过赵,不礼赵王”[9],也能将白登之围的时间大致限定在该年十一月。
二、西汉与匈奴第一次和亲时间考
汉匈和亲,始于白登之围结束以后。《史记·匈奴列传》载:
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是后韩王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倍约,侵盗代、云中。居无几何,陈豨反,又与韩信合谋击代。汉使樊哙往击之,复拔代、雁门、云中郡县,不出塞。是时匈奴以汉将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10]
由上述引文可知,汉高祖时期最少与匈奴进行过两次和亲:白登之围后,汉朝“使刘敬结和亲之约”,这是第一次和亲;此后韩王信、陈豨等人帮助匈奴侵犯代地,刘邦于是再次派遣刘敬出使和亲。
关于两次和亲的时间,学界莫衷一是。有学者据上文所引文献记载推断,第一次汉匈和亲应发生在高祖七年白登之围后,具体时间在该年十月之后,十二月之前;第二次是在“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后。[11]也有学者通过研究《史记》《汉书》中相关记载的矛盾之处,考证后指出白登之围发生在高祖六年冬,和亲时期是在六年正月。[12]另有学者根据《资治通鉴》等文献的记载,认为第一次和亲发生在高祖九年冬十月。[13]诸家之所以对高祖时期汉匈和亲时间存在分歧,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白登之围等标志性事件发生时间认知不统一。
根据本文第一节考证,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其时间应该在高祖七年十一月左右,第一次汉匈和亲必然晚于这一时间点。在刘邦突袭平城之前,刘敬因劝阻刘邦进军而被囚于广武。白登之围解困后,刘邦退兵至广武放出刘敬,使其出使匈奴和亲。《汉书·高帝纪》记载刘邦十二月回师到赵国[14],其必先过广武[15]。故刘邦到广武的时间应在高祖七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之间,这也是刘邦派遣刘敬第一次出使和亲的时间。
关于第一次汉匈和亲的结束时间,《史记·娄敬列传》记载刘敬和亲回来之后,根据自己对匈奴的观察谏言曰:“臣原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刘邦接受了这条建议,“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16]。根据《汉书·高帝纪》记载,高祖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17]。这就表明,刘敬第一次出使匈奴进行和亲,其结束时间应在高祖九年十一月之前。
至于《资治通鉴·汉纪四》中高祖九年“冬,上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以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18]的记载,乃是以刘敬出使和亲回来之后建议迁徙关东豪杰名家以实关中为时间参照系。殊不知刘敬出使匈奴需要一定的时间,刘邦下令迁徙山东之人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准备。《史记考索》根据汉高祖听从刘敬建议将山东贵族迁徙关内的史事,推断此次和亲在高祖七年至八年之间。[19]该推断较《资治通鉴》等书更为合理,也与本文推论基本相符。
另外,《汉纪·高祖皇帝纪》 记载高祖七年夏四月,刘邦“行如洛阳,娄敬进计和匈奴”,之后刘邦派遣刘敬入匈奴和亲。[20]但根据《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等文献记载,高祖七年二月已经由赵国、洛阳返回长安[21],故《汉纪》的记载不足取信。
综上所述,汉匈之间首次和亲应发始在汉高祖七年(前201)十一月至十二月之间,结束于高祖九年(前199)十一月之前。
三、白登之围后匈奴击刘仲时间考
白登之战后,匈奴依旧不时入侵西汉王朝,其中最重要的攻击者乃是代王刘仲。《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令樊哙止定代地。立兄刘仲为代王。”[22]但刘仲立为代王不久,匈奴就发兵攻代。《汉书·高帝纪》记载,汉高祖七年十二月,“匈奴攻代,代王喜弃国,自归雒阳,赦为合阳侯”[23]。《汉书·诸侯王表》《汉纪·高帝纪》也记载刘仲于高祖七年因为匈奴所攻而逃离代国,后废为合阳侯。[24]
然而,关于代王刘仲因匈奴入侵而逃亡的时间,诸处记载并不相同。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东击韩王信余部,“高祖之东垣,过柏人,赵相贯高等谋弑高祖,高祖心动,因不留。代王刘仲弃国亡,自归雒阳,废以为合阳侯”[25]。另据《汉书·高帝纪》记载:“八年冬,上东击韩信余寇于东垣。”[26]由此推之,刘仲弃国应是在高祖八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也记载高祖八年,匈奴攻代,刘仲弃国废为合阳侯。[27]这一时间较《汉书·高帝纪》所载高祖七年十二月代王喜出逃晚了近一年。
梁玉绳在《史记志疑·高祖本纪》中说:“刘喜之王在六年正月,与封荆、楚、齐三王同时,此误书于七年二月前也,《吴濞传》同误。……代王弃国归汉,此《纪》及《功臣表》《将相表》在八年九月,《诸侯王表》在九年,皆误,当依《汉纪》《表》作‘七年十二月’为是。”[28]且不论刘仲被立为代王的具体时间,据前文考证,平城之战结束于高祖七年十二月之前,此后韩王信与匈奴部队频繁侵扰汉朝边境。梁玉绳认为刘仲弃国发生在高祖七年十二月,就是认可《汉书·高帝纪》关于匈奴攻代的记载。只不过,梁玉绳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论证过程。
本文认为,刘仲因匈奴进攻而逃离代国,其时间应是《汉书·高帝纪》《汉书·诸侯王表》所载之高祖七年(前201)年初,这与白登之围后“韩王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倍约,侵盗代、云中”[29]的汉匈局势是相吻合的。这种频繁侵扰的形势,一直延续到高祖八年。刘仲逃离代国之后,刘邦并没有立刻将其贬为合阳侯。《汉书·王子侯表》记载刘仲被封为合阳侯是在“八年九月丙午”[30]。《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所载之“八年”,应非是刘仲逃亡时间,而是其改封为侯的时间。
四、西汉与匈奴第二次和亲时间考
根据前文所引《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刘邦与匈奴一共进行了两次和亲,那么汉匈第二次和亲又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白登之围后韩王信与赵利、王黄等并未遵守约定,协助匈奴频繁入侵代地、云中。陈豨谋反后,又与韩王信合谋攻击代地。“是时匈奴以汉将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代地。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冒顿乃少止。后燕王卢绾反,率其党数千人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31]可知第二次和亲应发生在陈豨叛乱之后,结束于卢绾逃亡匈奴之前。
叶永新也以陈豨谋反为时间坐标,并根据《史记·韩信列传》 所载韩王信于高祖十一年被汉斩杀之事,认为陈豨兵败与樊哙收复代、雁门、云中等郡县皆在此时,那么汉匈奴第二次和亲就应在高祖十一年。[32]然而小军认为,《史记》《汉书》中所载陈豨叛乱的时间并不统一,如有载为高祖十一年,有载为高祖十年秋,有载为十年八月,又有载为十年九月,故不能准确判断陈豨叛乱时间为高祖十一年。此后,他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记载,推断陈豨反叛的时间为高祖七年。由于其认为刘敬建议迁徙山东豪强贵族之事,是在第二次出使和亲回来之后发生的,同时也认识到和亲道路远阻、使团庞大、物资众多,不应在河流解冻前出使,故将第二次汉匈和亲时间定在高祖八年冬。[33]本文认为,以上观点皆有可商之处。
若想探知汉匈第二次和亲的时间,就必须对陈豨叛乱等相关史事的发生时间进行考证。《史记·陈豨列传》记载,白登之围后陈豨被封为列侯,以赵相国的身份统属赵、代边兵,“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34]。《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韩信列传》《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汉书·韩信传》《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也记载陈豨谋反是在高祖十年。[35]关于陈豨谋反的具体时间,《史记·彭越列传》记载:“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36]《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十年“八月,赵相国陈豨反代地”[37]。《史记·陈豨列传》称谋反时间为九月,《汉书·高帝纪》也记载“九月,代相国陈豨反”[38]。考虑到时间相近,尚无文献能够确指陈豨叛乱的具体月份。但根据上述引文内容,基本能断定陈豨谋反发生在高祖十年八九月之间,这也是汉匈第二次和亲开始时间的上限。
面对叛乱,刘邦积极应对。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十一年,高祖在邯郸诛豨等未毕,豨将侯敞将万余人游行,王黄军曲逆,张春渡河击聊城。”[39]《史记·陈豨列传》也记载:“十一年冬,汉兵击斩陈豨将侯敞、王黄于曲逆下,破豨将张春于聊城,斩首万余。”[40]《史记·孝文本纪》记载:“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可知,至高祖十一年冬,刘邦已经在诛灭陈豨的邯郸前线,此时距陈豨初叛的时间最短才月余。
但《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41]。我们应该该如何理解这个“十一年”呢?本文认为,这一引文是以刘邦发兵至邯郸为叙述基点,“十一年”指的是刘邦亲征陈豨至邯郸的时间,而非陈豨叛乱的初始时间。如此一来,《史记·萧相国世家》的记载就与《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豨列传》的记载相一致。
相较于《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的模糊性,《史记·卢绾列传》中“汉十一年秋,陈豨反代地”[42]的记载则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高祖十一年秋,距离高祖十年八月已近一年,这与《史记》《汉书》其他纪传所载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另外,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韩王信、陈豨、卢绾合为一篇,惟在《卢绾列传》中将陈豨叛乱时间记为高祖十一年秋,其余均记为高祖十年,故此处之“十一年”应是“十年”之误。
还有一些文献记载陈豨叛乱发生在高祖七年。如《史记·田叔列传》记载:“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43]《史记·张耳列传》《汉书·高帝纪》中也有类似记载。[44]但通过对比诸文献中刘邦过赵的情节,可知《史记·田叔列传》所言高祖七年陈豨反代地,实际上是该年韩王信反叛之误记。另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汉七年(卫胠)以梁将军初从,击韩信、陈豨、黥布,功侯,二千八百户,功比高陵。”“八年十二月丁未,靖侯卫胠元年。”“高帝七年,(陈错)为将军,从击代陈豨有功,侯,六百户。”“八年十二月丁未,祇侯陈错元年。”[45]根据封侯时间推断,上述记载认为陈豨之乱发生在高祖八年初之前。但除此二人,该表所载其他因出击陈豨而封侯的时间,皆在高祖十一年。故上述年表所载战事,应与《史记·田叔列传》的错误记载相一致,皆是指诛伐韩王信之乱。
梁玉绳认为陈豨反叛发生在高祖十年九月,《史记·高祖本纪》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所言之“十年八月”,《史记·郦商传》之“十年七月”,《史记·傅宽列传》之“十年四月”,以及《史记·淮阴侯列传》与《史记·卢绾列传》记载之“十一年”都是错误的。[46]梁玉绳虽然没有详述其考证过程,但其以《史记·陈豨列传》与《汉书》相关记载进行对照,方法和结论都与本文较为一致。然梁玉绳的论述亦不可全据,因为《史记·傅宽传》仅言“四月,击陈豨,属太尉勃”[47],并没有提及具体年份,故不可先入为主地认为此“四月”为“十年四月”。《史记·郦商列传》记载郦商“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以右丞相击陈豨,残东垣”[48]。此处所言之“七月”与“一岁”并列,因而不能将“七月”单独理解为“高祖十年七月”。
第二次汉匈和亲结束于卢绾叛乱之前,那卢绾叛乱又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关于燕王卢绾谋反的时间,《史记·卢绾列传》记载,高祖十二年斩除陈豨之后,刘邦怀疑卢绾造反,于是派遣樊哙击之。[49]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十二年“十二月……陈豨降将言豨反时,燕王卢绾使人之豨所,与阴谋。上使辟阳侯迎绾,绾称病。辟阳侯归,具言绾反有端矣。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赦燕吏民与反者”。高祖十二年二月,“使樊哙、周勃将兵击燕王绾,赦燕吏民与反者”[50]。可知,燕王卢绾叛汉,应发生在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至二月之间,这也是汉匈第二次和亲活动结束的时间下限。
综上所述,汉高祖时期第二次汉匈和亲活动,应该始于高祖十年八九月之后,结束于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至二月之前。
五、文献所载相关时间抵牾原因分析
汉高祖时期,汉匈之间重要史事发生时间的记载,《史记》《汉书》多自相矛盾又相互矛盾。但通过系统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上述矛盾多出现在《纪》《传》所载时间与《表》所载时间之间。
通过分析上文考证时所引用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记载上,《史记》《汉书》中《纪》《传》可以成一体系,而《年表》《月表》的记载又是另一套体系,且后者所载的时间,往往较前者晚一年。限于已知文献的不足,我们很难判断哪一个时间体系是正确的。不过,鉴于《史记》《汉书》中《纪》《传》记载情节之详细,相关事件联系之紧密,本文更倾向于《纪》《传》的记载更加符合史实。《表》中记载的时间,之所以总体较《纪》《传》晚一年,很有可能与日期换算出现差错有关。元封七年,在司马迁、公孙卿、壶遂建议下,汉武帝诏令司马迁等“议造汉历”,并于太初元年颁布《太初历》,改此前《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而以正月为岁首。如此一来,在新旧历的换算中,很有可能出现一年的误差。
此外,这种时间误差的出现,与文本内容在流传过程中的窜乱也应有着密切联系。根据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司马迁之后《史记》“而十篇缺,有录无书”。张晏注曰:“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56]由此可知,班固时期《史记》已经残缺不全。实际上,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史记》,其文本内容因缺失而后补的或许较张晏所言更多。崔适在《史记探源》中指出,《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在内的后六篇《表》并非司马迁撰写的原文,而是西汉时人褚少孙所作。[57]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在《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总论》中也指出包括上述三表在内的后六篇表非为司马迁所作。[58]《汉书》在写作时大量参考《史记》,应该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后补之表的影响。《史记》《汉书》中《纪》、《传》与《表》所载时间不一致,或许就是因为后补者在撰写时未考虑到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历之事,或者所据资料不实。
另外,刘知几指出,班固因窦宪案死于狱中后,《汉书》“颇散乱,未能综理”,马融等十人同曹大家一起校叙,“其八表及《天文志》等,犹未克成,多是待诏东观马续所作”[59]。考虑到《汉书》命途多舛,几经假手,其内容必然很难做到博通该贯,时间记载上出现矛盾也就可以理解。
正是由于以上历史原因,《史记》《汉书》中《纪》、《传》与《表》所载时间相互矛盾,但又几乎自成体系。后世学者对于相关史事的认识,虽存在矛盾,但又多能各圆其说,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所利用的时间体系不同。
【注释】
[1]《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84 页。
[2]《 史 记》 卷 九 三《 韩 信 卢 绾 列 传 第三十三》,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00 页。
[3]《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3 页。
目前胜利水驱普通稠油油藏的采出程度一般在15%以下,即使到了特高含水期,油藏的采出程度仍不高,大量剩余油富集为水驱转热采提供了物质基础。层间,渗透性好、吸水能力强的储层水洗程度高,渗透性差的储层剩余油富集;层内,由于重力分异作用,底部水洗程度高,顶部剩余油富集;平面上,主流线与高渗区水洗程度高,非主流线与低渗区剩余油富集[10-12]。
[4]〔汉〕荀悦、〔晋〕袁宏撰,张烈点校:《两汉纪·汉纪·高祖皇帝纪卷第三》,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4 页。
[5]《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958~959 页。
[6]《 史 记》 卷 九 三《 韩 信 卢 绾 列 传 第三十三》,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152~3153 页。
[7]〔清〕梁玉绳撰:《史记志疑》卷六《高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2 页。
[8]《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3 页。
[9]《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3 页。
[10]《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第五十》,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499~3500 页。
[11]葛亮:《汉与匈奴第一个和亲约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第2 期。
[12]小军:《西汉与匈奴间最初和亲约缔结时间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1 期。
[13]叶永新:《汉与匈奴第一次、第二次和亲考略──兼与葛亮先生商榷》,《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4 期。
[14]《汉书·高帝纪》记载:“十二月,上还过赵,不礼赵王。”(《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3 页。)
[15]《史记·刘敬列传》索隐引《地理志》云:“广武,县名,属雁门。”(《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司马贞《索隐》,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93 页。)此地距平城较近,从平城退回赵国需经过此地。
[16]《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94 页。
[17]《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6 页。
[18]〔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一二《汉纪四·太祖高皇帝下》,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82~383 页。
[19]朱东润:《史记考索》,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9 页。
[20]〔汉〕荀悦,〔晋〕袁宏撰,张烈点校:《两汉纪·汉纪·高祖皇帝纪卷第三》,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4 页。
[21]《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84 页;《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6 页。
[22]《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84 页。
[23]《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3 页。
[24]《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第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8 页;〔汉〕荀悦、〔晋〕袁宏撰,张烈点校:《两汉纪·汉纪·高祖皇帝纪卷第三》,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3 页。
[25]《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85 页。
[26]《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5 页。
[27]《史记》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119 页。
[28]〔清〕梁玉绳撰:《史记志疑》卷六《高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2~233 页。
[29]《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第五十》,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500 页。
[30]《汉书》卷一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8 页。
[31]《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第五十》,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500 页。
[32]叶永新:《汉与匈奴第一次、第二次和亲考略──兼与葛亮先生商榷》,《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4 期。
[33]小军:《西汉与匈奴间最初和亲约缔结时间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1 期。
[34]《史记》 卷九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00~3201 页。
[35]《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十年,陈豨果反。”(《史记》卷九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185 页。)《史记·韩信列传》:“十年,信令王黄等说误陈豨。”(《史记》卷九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195 页。)《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记载,高祖十年,“太上皇崩,陈豨反代地”。(《史记》卷二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331 页。)《汉书·韩信传》也记载“汉十年,豨果反”。(《汉书》卷三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77 页。)《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也记载“十年,以赵相国反”。(《汉书》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53 页。)
[36]《史记》卷九〇《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146 页。
[37]《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87 页。
[38]《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8 页。
[39]《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88 页。
[40]《史记》 卷九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02 页。
[41]《 史 记》 卷 五 四《 萧 相 国 世 家 第二十四》,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449 页。
[42]《史记》 卷九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198 页。
[43]《史记》卷一〇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359 页。
[44]《史记》 卷八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133 页;《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3 页。
[45]《史记》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110~1111 页。
[46]〔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六《高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4 页。
[47]《史记》 卷九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81 页。
[48]《史记》 卷九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227 页。
[49]《史记》 卷九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199 页。
[50]《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91 页。
[51]《史记》卷一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958-959 页。
[52]《史记》卷一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958-959 页。
[53]《史记》卷二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330 页;《史记》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118~1119 页;《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1 页。
[54]《史记》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074 页。
[55]《汉书》卷一三《异姓诸侯王表第一》,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9 页。
[56]《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25 页。
[57]崔适著,张烈点校:《史记探源》卷四《十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7~99 页。
[58]〔汉〕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杨海峥整理:《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总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4418~4421 页。
[59]〔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卷一二《古今正史第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3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