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子兵法》熔炼各家思想

2020-11-30孟令鹏

孙子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思想

孟令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云蒸霞蔚,博大精深。孟子曾言:“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下》)在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有多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种时期需要,也一定会出现能“对时代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形成结晶并于无形中影响世人”的旷世奇才。如胡适所言“学者应时而生”[1],梁启超所言“时势造英雄”[2]。

中华文化形成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剧烈动荡,原来由氏族贵族独占并作为政治权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文化扩散到了社会,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动乱、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面对纷乱的社会现实,有志之士孜孜以求“匡救时弊,解民倒悬”之道。士人们的人格相对独立,较少政治羁绊,能自由发挥自己所学、所悟。“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兵”为主的诸子都提出了自己的救世之道。他们奔走于诸侯之间,游说于宫廷之上,出现了诸子蜂起的景观。同时,诸子之间相互批判,出现了中华文化妊娠500年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从而孕育了悠悠宏大的中华文化源头,为后世留下了无穷的智慧财富。其中,孙武巧妙地将百家智慧融入自己的炼炉,产生了止戈智慧。他以冷峻的慧眼发现,不管哪家思想有多好,而人类的战争自古至今就没有停止过。春秋时期的200 多年里,200 多个国家之间产生了480 多场大的军事行动。既然战争无法避免,那只有规范战争,于是《孙子兵法》便应运而生。

一、仁为主线,以仁生益

百家思想各有所长,而且互有对立,很难融成一宗综合的思想,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杂家作品也只是将各家思想编纂在一起而已。孙子将各家思想和智慧用仁爱做主线铸成了自己的兵学体系。《孙子兵法》开篇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首先在决策层面提出慎战思想。这就是“带刀佛祖”的仁爱之心。孔子曾言:“子之所甚,斋、战、疾。”两位圣人的内心里都是仁爱思想。孙子的这种仁爱之心贯穿《孙子兵法》全书。《始计篇》中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将“仁”作为将领的一种基本素质,积极选拔、塑造具有怜悯仁心的慎战将领。将仁爱之心植根于将领之心,将慎战思想贯彻到了极致,这与孔子所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相契合。《作战篇》中“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这一论述,说白了就是提醒人们,“用兵就是烧钱”,从经济角度教人慎战。然后又将战争的危害上升到国家的角度,即“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谋攻篇》又将慎战贯彻到了作战层面,即“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一直关照到最基层士兵的生命安全。同时又鼓励通过“伐谋”“伐交”,借助外交手段避免流血牺牲。这种思想对其后的纵横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纵横家们的表现看似个个“无耻”,却能避免很多流血和伤亡,也印证了《道德经》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观点。

到了战术层面,孙子又提出“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这种十倍于敌的兵力不去歼灭,而是围之,重压之下很容易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减少双方的伤亡。这种好生之德照顾的不仅是己方的士兵,也包括敌方士兵。这种重谋的思想与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体现的尚力、争胜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火攻篇》中:“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又从利的角度劝诫君主和将帅们慎战。

当然,战争一旦打起来,仁同样可以产生战斗力。正如《地形篇》中所言:“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可见,仁爱之心贯穿《孙子兵法》全篇,而且能使仁爱产生出很多对君主、将领、士兵、民众等各方有益的智慧、力量与利益。

二、兼收并蓄,承启诸家

至于其他的知几思想、阴阳互变思想、太极思想甚至诡诈思想,都在工具层面达到了减少战争、缩短战时、降低损失、减轻伤亡这一善的目的。《易经》的知几思想在《孙子兵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比如,《始计篇》中的“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里的“算”“计”是指经“五事”校“七计”而“索其情”的缜密计算和逻辑推断而非占卜。《谋攻篇》中“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则进一步在作战层面预测胜败。紧接着在《地形篇》中从反观历史的角度进一步预测未来,即“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军争篇》则在分析地理条件的基础上预测得失:“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全书6000 余字,出现了79 次“知”、23 次“先”。

太极天人一体、借力打力思想,在《孙子兵法》中有所体现。“五事” 中的“天”“地”,强调作战要根据自然环境行事并积极利用环境,要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是利用阴阳家的天文知识借力自然。《九变篇》“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提到了五种地形的应对。《地形篇》又对“通、挂、支、隘、险、远”6种地形做了应战分析;《九地篇》中又加入了主客、国界等因素,将战地分为“散、轻、争、交、衢、重、圮、围、死”9 种地形,对作战要求加以分析,教人置身于天地整体之中综合思考、巧妙安排,借助各种地形营造作战优势。

阴阳互变思想,在《孙子兵法》中有所体现。《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这与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提法相得益彰,同属阴阳互变的古代辩证思维。

纵横思想与诡诈思想相得益彰。《计篇》提出“诡道十二法”:“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 亲而离之”,进而达到“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的目的。《军争篇》中“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又从利益角度,从部队运行方面阐述了诈的智慧。《虚实篇》中的“冲其虚”“攻其所必救”“乖其所之”“形人而我无形”,都是诡诈思想的运用。《九地篇》《九变篇》分析地形时提出“衢地合交”,这种为战而合交尤其是因地形所致的战术层面的合交,从很大程度上讲是诡诈权宜之计。《行军篇》“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从言辞技巧中揭示了行军的诡诈。这些都是其后纵横家的思想火苗。

《形篇》中“修道保法”,《行军篇》中“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体现的是儒法合璧的思维。《形篇》中“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极力避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剧。这与100年后的庄子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还有《黄帝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断,都是相通的,体现了“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人性与担当。

三、军事哲学,通约启智

孙中山先生称《孙子兵法》为军事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孙子在他的《孙子兵法》中综合熔炼各家思想智慧,对军事规律进行了抽象、概括性的总结,并自成系统,启智后人。

姜子牙的《六韬》,可操作性很强。比如,《六韬》中的《龙韬》在论述军队和指挥问题时将股肱羽翼细化到72 人、18种角色。《虎韬战》详细论述了兵器、器材的使用,突围、渡河、对垒、迂回、设伏、围攻城邑和反伏击等各种战术。《豹韬战》《犬韬战》中更是将弩、戟、楯、战车等武器的使用做了详细说明,对骑兵和步兵行军队形、间距做了周密安排。熟读《六韬》,便可以带兵打仗,但不能做到将兵“多多益善”,更不能“以患为利”,举一反三。这是因为,《六韬》过于注重器的层面,使得知识的通约性降低、启发空间狭小,在遇到直接知识以外的军事情况时很难指导将领从方法论的高度解决问题,只读此书的将领悟性很难提高。《六韬》虽然成书不一定早于《孙子兵法》,但其此书是以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的对话形式写成,系统性不如《孙子兵法》,而且没有对军事规律进一步总结、概括和提升。

《孙子兵法》中的大部分见解具有宏观、抽象性的特点,对具体的办法、规则、程序性的问题则着墨不多,或者语言简约。如果按照“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孙子的思想观点可以说具有重道轻器的特点,这也是军事哲学的本有特点。当然,过于迷信哲学而不是以哲学为指导去不断学习专业性、细致性的知识,也会寸步难以践行,从而成了“玄学”。比如《〈孙子兵法〉与〈战争论〉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到《孙子兵法》重道轻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军事技术思想的发展,使后人在“言必孙子”的同时,过多侧重宏观、抽象的战争理论而忽略了对战术作战特别是军事技术、武器装备的研究。中国最先发明的火药,也最先在军事上使用了火器,但明清之后西洋火器的种类、性能远远超过了中国,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其实,这不能全怪孙子及其《孙子兵法》本身,要怪就怪后人没把孙子哲学的精髓领悟透、应用好,误入极端和歧途。况且,诸如“相敌三十二法”,本身就是战术侦察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很多学者将孙子奉行的所谓“愚兵政策”,完全归因于孙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些学者根本不理解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大善,从而也就不能体会到孙子这位“带刀佛祖”“大善若恶”的仁慈之心。孙子提出“兵形象水”的思想,就是说战场上如果每个士兵如同一滴水,无形、无向、无斥,这样才能形成河海的强大集体,才能形成“决积水于千仞之溪”之势。这里的核心是没有杂念,追求的是“上下同欲”。那么,“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妙也就妙在这里。正如“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更如老子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况且,孙子的这一用兵思想是有特定环境条件的,并没有一概否定士兵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们要利用历史分析法,再结合文化因素从哲学高度去领悟《孙子兵法》,从中悟得哲理、收获思想,学习孙子那种将“智、信、仁、勇、严”统一整合成能力和善良的智慧,寓善于能、以能济善、善可为能的奇思妙想。

【注释】

[1]胡适:《论诸子不出于王官》。

[2]梁启超: 《李鸿章传》。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孙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孙子兵法》组歌
思想与“剑”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在济南举行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军事科学院召开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孙子壵
孙子列传
孙子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