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贸易港背景下海南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探究

2020-11-30蔡亚丽

现代交际 2020年21期
关键词:海南省外语海南

蔡亚丽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海南 文昌 571300)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确定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自贸港的建设意味着海南将全方位对外开放,逐步走向国际化。2018年5月1日起海南实施了59国人员入境旅游免签政策,包括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巴西、日本、韩国等主要客源地。2019年海南省出入境旅客持续增长,总共验放出入境人员超过284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59国免签入境人数超过47万人次,同比2018年增长33%[1]。宣布建设自由贸易港以来,海南大力吸引外资和市场主体,两年来新增了44.4万户的市场主体,比总书记“4.13”讲话之前增长了66%。国际化的旅游及营商环境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海南省公民的外语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海南省人民政府于2018年12月发布了全面提升公民外语水平的行动方案,强调到2025年,海南国际语言环境将得到优化,公民外语交流水平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明显提升,政府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窗口从业人员,尤其是涉外服务部门人员能较系统地掌握行业外语知识,能用外语进行相关行业交流[2

]。

一、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意义

国际语言环境是指一个城市使用除母语以外的语言进行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是城市语言环境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的尺度和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3]1。概括来说,国际语言环境包括两大内涵,即“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前者主要指城市不同人群对外语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后者是指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外语的应用范围和规范程度[3]2。建设国际语言环境是国际性开放型城市的必备条件和发展趋势,也将贯穿城市国际化的整个过程。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在大型涉外活动举办之际将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纳入地区发展规划中。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后,北京分别出台《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规划(2003—2008年)》和《首都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规划(2011—2015年)》两个文件来指导首都国际语言环境的建设。2010年,上海为了迎接世博会专门举办了“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探讨上海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同时应当如何规划其语言发展[4]。以上两个城市在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也成为海南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有力借鉴。

海南自贸港建设给海南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会,国际化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切实推动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主要任务和核心目标之一。优质的国际语言环境是打造公平开放统一高效市场环境的重要媒介和关键支撑,有利于促进文化沟通交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促进加快形成国际化一流营商和旅游环境,提高海南的国际影响力。

二、海南省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现状

1.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相关政策文件

海南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以推进国际语言环境建设。2016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与水平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外语服务水平,促进海南旅游市场国际化。2016年3月,省旅游委发布了《海南省推进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的在于推进旅游从业人员外语培训,营造国际化语言环境。2018年6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推出《提升海南旅游国际化水平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提升全省外语服务水平。2018年12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海南省全面提升公民外语水平行动方案》。从以上相关文件可以看出海南建设国际语言环境的积极性和迫切性。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范围在短短三年间从旅游业扩大到了所有公共服务行业,从某一从业人员外语水平提高到全民外语普及。以上文件虽然明确了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但在具体如何实施方面缺乏具体措施,对不同岗位的外语需求,各行业人员实际外语能力、学习方法、学习途径等因素缺乏差异化的考虑和评估,每一阶段语言环境建设的量化指标及为实现各项指标所做的部署工作尚未明确。

2.海南省公民外语水平

海南高端外语人才紧缺,从业人员外语能力普遍不高,公民外语水平没有普及。海南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0所,其中13所为大专层次,公办本科院校仅7所。各高校所开设的外语语种专业数量少,课程缺乏特色,且部分外语专业层次相对较低,难以满足自贸港建设对高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海南省内本科院校开设的外语专业只有英语、日语和俄语3个语种,其他外语皆为二外。所有外语专业均无博士授权点,英语专业设有硕士点,俄语和日语专业则只有学士学位授权点。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海南大学外语专业在读本科生1996人,在读研究生163名。位于文昌的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开设了17个外语专业,包括英语、日语、韩语、泰语、俄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印尼语、越南语、阿拉伯语、缅甸语、马来西亚语、柬埔寨语和老挝语。但是除了英语外,其他语种学生规模小,且目前该高校是大专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根据调研,海南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掌握的外语以英语为主,但外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普遍不高,甚至90%以上缺乏相应服务。截至2019年年底,海南在册导游为13000多人,其中外语导游仅300人左右。外语导游缺乏,外语服务人才捉襟见肘将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贸港建设发展的瓶颈。高新科技产业从业人员外语能力略好,但就调研情况看至少也有60%以上员工缺乏最基本的外语交流能力[5]。

3.公示语翻译情况

公示语是一种常见于公共场所的特殊文体,可以是简练的文字、简单的图表或图文并茂,引起大众的某种注意,表示对人们的某个要求、提示或警示等,包括路标、广告、商品说明书、旅游指南、社会宣传、告示等[6]。公示语翻译是一个城市甚至国家对外宣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和国家国际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水平的具体体现。正确得体的公示语翻译能够为外国游客和外商提供生活、旅游、工作等方面的便利;反之,错误或不当的公示语则会令人啼笑皆非,甚至闹出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外宾的体验,最终有损该城市的国际形象。通过对海口和三亚两座城市的公示语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标示语外语译文比较单一,除了三亚个别景区同时采用了英、俄、韩译文外,大部分景区公示语仅有英文译语。这是因为三亚作为国际旅游城市,每年有接待大量的俄、韩游客,因此,少数重要景点多种公示语译文也应运而生。第二,在海口的一些重要街区的公共交通路牌还没有外语译文。海口作为海南省省会城市,是重要的国际商贸交流中心,语言环境却没有体现国际化。第三,公示语译文中出现重复翻译、信息缺失、没有统一规范等问题。有些路标按照拼音加英文原则翻译,有些则单单使用汉语拼音。例如:“琼州大道”翻译成“QIONGZHOU Ave.”,“椰海大道” 则标成“YEHAI Dadao”,“金牛路”翻译成“Jin niu Rd”,而“金盘路”又使用汉语拼音标示“JINPAN LU”。调查发现,海南景区公示语翻译总体比公共交通公示语规范,三亚的公示语环境比海口要强,译文语种也更加丰富。

三、海南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策略

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将以旅游、互联网、金融及医疗健康等现代服务贸易和离岸金融为主[7]。语言服务是其他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海南务必从长远的语言规划出发,制定自上而下严谨的语言政策和具体措施,遵循科学规划、认真落实的原则,集社会群体之力,分别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方面切实提升当地国际语言环境,助力自贸港建设。

1.公民外语能力提升

首先,提高高校外语人才数量和质量,做好自贸港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国际上著名的大型自由贸易港通常拥有一些顶尖的高等院校,为当地发展建设培养高科技、高素质人才及大量外语精英。因此,必须进一步提升海南省高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层次,应当加大省内重点大学的外语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数量与,创造条件增设博士生授权点。大专院校的外语专业可以与国内外本科院校签署合作协议,通过“2+2”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外语人才层次,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此外,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涉及贸易、运输、金融、旅游、科技、文化等领域,海南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集外语能力、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为一体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其次,坚持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提高行业人员及市民外语水平。鉴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才刚刚起步,国际化水平正在发展变化当中,应当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不同行业外语需求及从业人员外语能力水平现状,进而对社会不同群体的外语水平提高方式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率先要求提高交通、旅游、商业等行业的公共服务机构人员的外语水平,进而带动其他服务窗口人员的外语水平提高,对涉外窗口工作人员外语水平可以通过测试的方式提出要求。政府要整合多方资源,广泛开展“市民学外语活动”,邀请外语专家、教师及机构人员开展外语公益大讲堂,增加广播电视等外语学习频道,普及市民外语及外语文化知识,营造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

2.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外语环境建设

首先,进一步规范城市和景区公示语。公示语是国际化城市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及规范的公示语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外语水平和文明程度,有助于扩大其在世界上的影响,提高城市的美誉度,形成强大的吸引力[8]。我国《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国家标准已经于2017年6月正式由国家标准委颁布。海南省有关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学者参照国家标准《公共场所标识标牌英文译写规范》加快制定地方标准,更好地指导海南公示语翻译工作,使其规范化。文化局、商业局、旅游局及外语专家可以协同调查、整改、更换现有标示语。在翻译新的公示语过程中除了要按统一规范译写,还要进一步加强跨文化意识,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最后加强翻译审查和校正。

其次,加强媒体外语文化建设。目前,海南省主要市县的政府门户网站普遍有中英文两种语言。但是,除了海南省人民政府网和三亚人民政府网的外语版面信息较为全面、更新比较及时外,其他市县政府网站的外文网站没有适时更新。政府应当鼓励主要门户网站进行外语版建设,尤其是主要政府机构网站、商务网站和旅游网站更要注重原创性、时效性和丰富性。海南当地电视台也可以适当增加外语节目,通过新闻、旅游、文化,商务等方面外语节目向国际展示海南作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其富饶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和外资企业。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外语宣传材料,编制外语版旅游交通地图等外语信息在网络、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媒介的传播方式,推进媒体外语文化建设。

四、结语

海南构建国际语言环境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以提高窗口行业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外语水平为重点[9]。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机构,成立海南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委员会,下面设立相应的市级组织。制定详尽的国际语言环境建设规划和实施细则。在城市语言环境建设层面,要以海口和三亚两座城市为突破口。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其国际商业氛围浓厚,对国际语言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三亚是国际旅游城市,也是很多大型国际文化活动的举办地,有一定国际语言基础,在建设过程中也有更多的资源可利用。优先优化这两座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进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达到以点带面的发展局势。

猜你喜欢

海南省外语海南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砥砺前行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59国免签游海南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国湿地10年“丢”一个海南省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