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调查分析
——以我国东部某大学城为例

2020-12-27周师墨奚紫静范浩云

现代交际 2020年21期
关键词:精神大学生发展

周师墨 奚紫静 范浩云

(上海商学院 上海 奉贤 20149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对精神文明建设保持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曾表示,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并不能全面地衡量 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几年后,总书记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更加鲜明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

研究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以此为基础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大学生形成健全品格、促进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他们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此前已有许多学者对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曹雪飞对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容概括为自身发展、人际交往及个体的社会活动三个方面[2];凌石德将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概括为基础型精神需求、享受型精神需求和发展型精神需求[3];张红霞则将其分为信念、娱乐、个性、社交、求知五个层次等[4]。根据相关文献并结合相关学者论述,我们认为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可分为思想信念需求、个体发展需求、社会活动需求、社交娱乐需求四个方面。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形式,辅以访谈、走访部分辅导员、学科教授。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的精神文明状况,包括逻辑选项在内共有17题,70多个小项。其中,调查对象为海湾大学城各年级、各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海湾大学城坐落于上海市奉贤区,共有7所高校,包含1所双一流211大学,3所普通本科院校,3所专科院校,约10万师生。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问卷520份,回收率100%,回收有效问卷5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二、结果分析

1.思想信念需求

大学生的思想信念是其促进自我发展的动力来源。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有着健康良好的思想觉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当涉及问题“在大学期间您有没有打算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有46.54%的学生表示有入党的想法并且会努力争取;有42.69%的同学表示“考虑过,但觉得自己还有距离”;仅有10.77%的学生没想过入党。在对问卷中选择“没想过入党”的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后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入党打算的原因是大学内入党门槛较高,影响了学生的入党积极性。面对“您加入共产党的动机是什么(多选)”这一问题,有35.85%的学生是为了“得到好处”,23.06%的学生选择了“随大流”,55.43%的学生的动机是“信仰共产主义”,67.05%的学生选择了“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同时还有5.62%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动机”。当问到“您关注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吗”,有32.36%的学生表示“十分关注”;40.12%的学生更倾向于“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专业、就业相关等)”;24.22%的学生觉得“和自己关系不大,不是很关注”;仅有3.29%的学生觉得时政热点“离自己很遥远,不太关注”。另外,在“您在大学更倾向于参加怎样的校园团体”这一问题中,有14.23%的学生表示更倾向于参加对政治素养有提升的社团。

2.个体发展需求

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大学生无论是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往往都面临着更激烈的社会竞争与考验,因此他们会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对理论知识、社会实践的追求度也更高。调查结果显示,在有关未来发展规划的有关问题中,有36.73%的学生更倾向于考研究生,有31.54%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15.96%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可见读研深造与追求稳定的工作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首选。值得一提的是,有12.31%的学生在问卷中填写的未来期望职业是经商或自主创业,并有小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了校内创业,如微商等。综合访谈情况我们认为,这一数据的形成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当今社会对商业经济和成功企业家的推崇营销等方面的共同作用。此外还有3.46%的大学生在未来职业一栏中填写了其他职业。另外,在“您在闲暇时间愿意去做兼职或者实习吗”这一问题中,有76.15%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回答。部分受邀本调研小组进行座谈的辅导员、教授表示,虽然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但他们对自身的信心普遍较高,并对社会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

3.社会活动需求

当在社会活动需求方面,大部分学生有着提升个人能力与文化内涵的思想觉悟,大学生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专业和个人兴趣所配适的社会活动,并且对热衷于尝试新事物,有较强的冒险精神。涉及问题“您在大学更倾向于参加怎样的校园团体”时,有47.31%的同学倾向于社交性与娱乐性更强的社团;有36.15%的学生倾向于技术性与专业性更强的社团;仅有14.23%的学生倾向于对政治素养有提升的社团,另有2.31%的同学选择了“其他”。面对“闲暇时您会做什么(多选)”这一问题,55.23%的学生会参加各类活动锻炼自身能力;54.26%的学生选择文化娱乐项目;53.68%的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班,发展自己的兴趣;51.16%的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选择这四项的同学占比非常接近。还有32.36%的学生选择锻炼身体,以及28.1%的学生选择恋爱交友,选“其他”的同学占4.09%。

4.社交娱乐需求

当代大学生的社交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且大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环境较为和谐。当问到“您文化娱乐的方式有哪些(多选)”时,分别有65.5%、61.24%、50.78%、37.79%的学生选择看电影电视节目、音乐、朋友聚餐和KTV;另有38.57%和20.54%的学生选择旅游观光和阅读书籍、报纸、杂志等;喜欢去观看各类演出、各类艺术展览的学生分别占28.49%和3.68%。在文化娱乐方面,如电影、电视、报刊阅读等,更受大学生的青睐。而随着科技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类音乐会、文艺演出等都借助云端、线上的形式得以普及,成为学生在紧张的课业之余放松自我的选择之一。根据CNNIC发布的2020年第45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人数最多,且休闲娱乐类应用使用频率最高。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网络的娱乐性略大于实用性。对于“您上网主要是为了做什么(多选)”这一问题,有66.92%的学生是“用QQ或者微信进行社交”;51.54%的学生是“了解最新资讯和新闻”;44.23%的学生是为了“打游戏”;有28.65%的学生是为了“查找相关资料”,选择“其他”的学生占5%。另外,再面对“您大学更倾向于参加怎样的校园团体”这一问题,有36.01%的学生选择了“社交性与娱乐性更强的社团”。当提及“您在人际交往方面情况如何”,有23.68%的学生表示自己“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十分和谐”;同时59.69%的学生表示“人际关系较和谐,自己可以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有14.87%的学生表示“不善于交往,人际关系一般”;仅有1.76%的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和谐,不善于处理矛盾”;关于闲暇时间的利用,其中有54.01%的学生是“进行文化娱乐活动”,28.1%的学生是去“恋爱交友”。

三、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中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例如,写入党申请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并非所有人的入党动机都是单纯的,部分大学生将党员身份作为一个加分项,而非一份责任;有的学生则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对共产主义理想、党的事业不甚关心;还有一些是学生盲目随大流申请入党,政治素养意识还有待增强。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群体,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独立个性,对于荣誉感和外界的认同感更强。由于经验和人生阅历有限,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且受外界影响极大。由于当下利己主义思想在网络等媒体上的大肆传播,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也渐趋功利化,他们的活动不从社会、集体、他人出发,而是过度注重自身和其作为是否有利可图。

2.对未来规划和自我认识不够清晰

鉴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未来方向及目标想法也不同,本小组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毕业后的方向以及目标”一问的回答结果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发展方向选择

大一的学生在选项“经商和自主创业”“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直接就业”中的数据差距不大;大二的学生选择“考研究生”的人数占比最多,达到了42.8%;大三学生的选择以“考研究生”和“直接就业”为主,分别占比37.32%、39.34%;而大四学生中以“直接就业”的人数最多,高达59.09%。一位受访辅导员表示,大一学生正处于中学与大学环境的过渡期,更多的是在适应和探索大学生活,对未来发展方向还处于初步探索和了解的阶段,而在大二、大三时期的大学生的发展目标区分度更为明显,其中不乏大学生“随大流”想法的影响,这在大学生考研、考公的选择中尤为突出。但由于部分大学生对毕业方向的考虑不够充分、了解不够透彻,导致发展遇到阻碍,很多大四学生被迫选择直接就业。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发展已有一定规划,但他们的规划内容并不具体,对未来只有一个模糊的把握,并且目标不够坚定,只有少部分学生有具体的发展规划,并为之坚持。

3.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依赖

网络的发展和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为人们带来了巨大便利,使大学生有丰富的渠道获取信息,精神文化产品的选择也更多样化。但大部分学生更喜欢纯娱乐项目,例如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快餐式文化。据调查,大学生上网主要是看视频、了解资讯新闻、游戏及社交。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较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兴趣爱好、价值观塑造和人际交往等有关自身发展的各个方面。网络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在虚拟空间的人格更具有能动性,善于表达和竞争,但同时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进取被弱化,容易影响自我发展和人际关系。

四、建议

1.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

学生在进行学习理论的同时,还要坚定信念,正确看待事物发展,明辨是非。按照目前的状况来看,若非硬性规定或有加分,大学生们表示很少主动参加有助于提升个人政治素养的课程或讲座。政治教育应以人为本,重视德育。认真研究学生心理与思维模式,充分联系理论与实际生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提高学生政治觉悟的同时还可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习积极性,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2.完善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机制

面对大学生的功利思想,不应只着眼于学生自身,各高校现有的大学生评价制度也值得探究。仅仅用数字和等级来量化学生的思想行为、科创学术、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很大程度上也促使学生去量化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一系列功利化、投机行为。更完善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机制可以培养出学生更踏实、勤勉的作风。高校可以从增加大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了解渠道入手,再将素质教育与他们的未来职业规划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并且让他们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推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大学生社会活动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想法,设计出知识性与趣味性并举、自我发展需求和社交娱乐需求都兼顾的活动,如模拟联合国、辩论大赛、商业谈判等。校园文化活动以传播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充实大学生精神世界为根本目的。

猜你喜欢

精神大学生发展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拿出精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