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12-27靳诗霞
靳诗霞
(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 新疆 喀什 844000)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该模式整合了讲授法和讨论法的优势,通过“讲授—内化—讨论”三个主要环节,实现了课堂时间上教师和学生的“对半分配”[2]。因为它简明、实用、门槛低,可操作性强,短期可以看到显著效果[3],对分课堂模式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广大教师、学者积极投身到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中。从2014年至今,众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对分课堂,其使用范围遍布全国各地,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的全部过程,涉及文科、理科、工科的各科目教学。
为了进一步了解对分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状况,笔者对近五年发表在中国知网上的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相关文献进行调研,从研究方法、研究层次、研究方向等方面回顾并总结研究现状和研究问题,展望其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以期促进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研究。
一、对分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笔者以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为样本来源,在高级检索中以“对分课堂”和“英语”为主题,搜索2015—2019年间全部相关文献,共获得216条文献记录。现就该216篇文献进行相关梳理和分析。
1.按发表年度分析
图1 近五年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研究文献数量及发表时间分布图
如图1所示,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研究文献的数量随着年份增长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这反映出我国英语教师对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的信心,体现了对分课堂理念与英语教学规律的高度契合性。对分课堂的概念在2014年下半年提出,2015年知网上就出现在英语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中,说明英语课堂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最早阵地之一,英语教学成为对分课堂研究的重要主题。
2.按研究方法分析
表1 近五年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研究方法分布
表1展示了近五年来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相关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从表中可以看出,实证研究占据较大比例,几乎是非实证研究数量的两倍。在过去五年里,共有143篇文章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对分课堂应用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杨艳萍、崔振华[4],高玉垒[5]等),72篇文章采用非实证研究的方法,围绕对分课堂应用在英语教学的合理性、应用策略、师生角色等展开论述(胡真、张学新[6],程夏艳[7]等)。总体而言,研究者们经过一定的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证明了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对分课堂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按研究层次分析
表2 近五年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研究的研究层次分布
英语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英语课程贯穿我国各教育阶段的始终。表2展示了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相关研究的研究层次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因为对分课堂模式首先在大学课堂进行实验的缘故,绝大部分研究将目光放在高等教育阶段,仅有不足6%的研究探讨了对分课堂模式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的情况,目前没有出现将对分课堂模式和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在全部文献中,199篇文章研究了对分课堂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和综合性本科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篇文章将目光聚焦于高中及中职英语课堂,3篇文章探究了其在初中英语课堂运用的可能性。
4.按研究方向分析
表3 近五年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分布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学习可以从听、说、读、写、译等几个具体的方面进行。如表3所示,对分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比较广泛,但大多是针对英语综合课程,关注学生的总体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否提升,对于某一具体技能增长与否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在这些少数的涉及具体英语技能的研究中,有16篇探究了该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9篇研究了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8篇探究了其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6篇研究了其在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该模式在英语词汇、语法、听力、口语中的研究各有1篇、2篇、1篇和2篇,另有1篇研究了其在英语读写课程中的应用,1篇研究了其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应用。总体来说,对分课堂在英语具体技能方面的研究数量不多,有必要进一步地深入探究。
二、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文献质量不高,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纵观五年来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相关研究,各位学者就如何将对分课堂模式与英语教学相结合进行了大量研究,既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其可行性、实施原则及其实施优势,又运用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其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然而,一旦深入了解就会发现,相关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许多理论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只是机械地将对分课堂模式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空谈对分课堂在英语教学中运用的优势,不能完全将该模式和英语教学的问题一一对应。实证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只是对教学实验过程进行粗线条描述,缺乏具体操作步骤的解释,一些学者仅运用一次对分课堂就得出对分课堂能够提升学习效果、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结论,还有一些文献对教学实验周期的描述含混不清、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缺乏数据支持。这些笼统的分析和粗略的描述是文章质量不高的重要表现,因此导致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2.集中分布严重,普遍适用性令人生疑
从上文对研究层次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对分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出现比较严重的集中分布问题,即绝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大学和高职英语课堂,极少涉及中学英语课堂,而小学英语、研究生英语课堂的研究则出现了空缺。尽管广泛的研究似乎都指向对分课堂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有效性的结论,但研究对象如此集中还是让该结论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毕竟大学生一般都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而中学生、小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研究生的英语基础又似乎更好。如果不能将对分课堂一以贯之地运用到其他学段的英语教学中,就无法很好地说明该模式对英语教学的普遍适用性。
3.深层次探究较少,研究精准度有待加强
从表3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研究人员普遍从综合英语成绩和学习兴趣两个维度验证对分课堂模式应用的有效性,很少有学者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英语专项技能的提升。
实际上,一方面由于英语综合试卷由听说读写几个基本模块组成,英语综合成绩的提高正是从各专项技能分数变化中体现的。因此,研究者在进行综合英语研究时若能适当关注各项英语专项技能的成绩变化,论文的价值将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另一方面,英语各专项技能的提升是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的体现,对英语专项技能的具体研究能够帮助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目前对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提升英语专项技能的研究远远不够,研究者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强,提升研究的精准度。
三、对未来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研究的建议
1.继续深入研究,提高文献质量
五年来,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收获了一定经验。虽然相关研究数量已经不少,但文章质量低下仍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也是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研究者必须立足于实际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继续完善既有研究的不足,改进研究思路,进行研究创新,深入挖掘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提高研究的质量。具体而言,研究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研究:第一,从语言教学理论出发分析对分课堂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学理基础;第二,将未付诸实践的教学设计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寻找更为有效的将对分课堂模式与英语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第三,加强总结反思,以理论带动实践,提高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研究的质量。
2.扩大研究范围,填补研究空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最先在大学课堂进行实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模式只能应用于大学课堂,在中小学及更高层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实施仍具有重要意义。前文的分析中提到,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对分课堂仍是一项空缺,这就给研究者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即探究如何突破固有的研究思路,在基础薄弱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对分课堂。这一探究或许具有一定挑战性,但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成功实施,并且运用于小学其他学科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因此,也不能说这一探究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3.进行专门研究,提升研究精准度
对分课堂模式的支持者普遍认为,该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者也从理论及实践层面验证了其在英语学科的有效性。但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其综合性很强,包含听、说、读、写等多种英语专项技能的学习。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得知,目前研究多注重对英语综合学习能力的考量,而对英语专项技能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后,研究者应当注重从英语专项技能出发进行专门研究,探究对分课堂模式是如何影响英语专项技能的学习,从而促进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的。这样自下而上的研究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对分课堂的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相关实践。
四、结语
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英语教学质量,而且对于完善对分课堂教学理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纵观近五年我国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相关研究,国内学者从理论及实践层面探析了对分课堂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后,研究人员要从提高论文质量入手继续开展深入研究,扩大研究范围,提升研究的精准度,不断完善对分课堂英语教学理论,从而让对分课堂模式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实践。